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安徽农业大学陈椽周树斌同志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2期,发表“神农得茶解毒”考评,提出很重要茶史问题。约言之,其一,引刘安《淮南子》、干宝《搜神记》、《甲乙经》和《图经本草》等均无“得茶”条目;...  相似文献   

2.
中英茶文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茶是风靡全世界的无酒精饮料,这一世界风靡的饮料的发源地在中国。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乔治一世时期,中国的绿茶、武夷小种红茶进入英国市场,饮茶之风便在英伦诸岛传开。(1)中英两国皆为饮茶大国,都存在茶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茶的历史入手比较两国茶文化的异同。一、中国和英国的饮茶历史茶这一古老的饮料,在中国从发现到利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托名神农而作的《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2]古人认为茶有解毒治病的功效,便开始饮用。特别是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茶叶的故乡在中国”。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较具规模的茶文化,并开始向国外传播(1)。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对加快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溯源茶,古字为”、“茶”、“”。关于茶的起源,史载甚少,历来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先秦药书《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同于鲁周公。”由此,许多学者推断荣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叶惠民香港《大公报》董恩明张哲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甚至更早以前已有长远的发展。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更有上古神农氏尝百草中毒,而用茶解毒的记载呢。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饮茶已发展成为“茶艺”、“茶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陆羽《茶经》是确立神农茶祖地位的权威文献。所谓《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之说,纯属虚构,以讹传讹。并对《淮南子》、《搜神记》、《三皇本纪》及鲁迅关于"神农尝百草"之说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7.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8.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陆鸿渐。茶,弥漫于人间,融合于生活,升华为文化。它既不是饮食文化,又不是娱乐文化,而是纯正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和茶人追求着一个至高无尚的理想,就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是出于茶的本质。陆羽《茶经》一本正经;茶之德行,俭是本性。政通人和“政通”。就是政治清明,“人和”,就是人民团结。“政通人和”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陆羽《茶经》,反复强调了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中,提出了“茶性俭…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之起源,源于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之益智健身功能,中国饮茶已有3000余年历史。晋代郭璞注《尔雅》,明确“茶”的含义。进入唐代,伴随着灿烂的盛唐文明,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陆羽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推荐湖州紫笋茶为贡茶;浙江长兴顾渚山建起贡  相似文献   

10.
赵荣光 《农业考古》2006,(2):53-60,74
一、12世纪初民族茶文化中心地域的历史播迁 茶、茶饮、茶文化原生于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土,这些都早已经是知识者尽人皆知的国际性常识。自中国、亦即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茶经》(成书于758年前后)以来,后经顾炎武等著名学人的考论推定,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渐成流行共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茶饮,发生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古史传说的“神农之世”,这也已经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农史研究、茶学史研究基本趋于一致的看法。但自上古以下,直至中唐以前,中国茶文化可以说还是只有植茶、饮茶而无茶学,至少是谈不上可以称之为“学”的茶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也是海峡两岸和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内容。 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高雅饮品。苏东坡曾赞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中国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人们生活中都离不开茶。 在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饮用量远远高于咖啡和可可,而居于首位。而我国正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的三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人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后茶文化历经茶道大行的唐朝,举国皆饮的宋朝,再经由明、清二朝的渲染,逐渐积攒成一部沉甸、厚实的文化史。茶代表着清淡、高雅、闲适、自然,这无疑与古代文人雅士孤洁自傲的性格不谋而合。他们品茗论诗,融茗于画,体味着醇和甘美、古朴质雅的韵致,挥洒着潇洒自如的文思。不论是《茶经》、《茶赋》、《茶录》等专门写茶的文章,还是与茶有关的诗句“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相似文献   

13.
茶起源于我国,饮茶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唐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馄、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可见,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14.
(-)茶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茶业一直是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某乃解。”以上传说反映是早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吃茶叶,茶叶有解毒的功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并有优质产品进贡朝廷。最早将某…  相似文献   

15.
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文彬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茶史专家们考证,相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后来,茶叶逐渐演化为...  相似文献   

16.
<正>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百姓的传统生活中,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米酱醋茶",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神农本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说明茶最早利用是做药用的,且有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健身的论述。《神农  相似文献   

17.
《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前言《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中华的"国饮"。清香的茶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民的肌体,丰富的茶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情操,并且飘洋过海,成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有益贡献之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相似文献   

18.
茶,成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但考其茶的起源功能,并不是作为饮料之用,而是用来“入药”。史念书《略谈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结语》中的“我国茶类沿革和发展略图》图示,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巴蜀原始时期,开始就是“茶的药用”,继之才是“茶的饮用和食用”,由此可见,茶的始源的功能是“入药”,并非作为“饮料”。(见《农业考古))1984年第二期,P.234.)。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具有解毒治病的功能。《史记》记载:“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如果说这仅仅是传说而已,那末,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则明白无误地把茶作为药用记录在案。据《封氏闻见录》记载:时值唐代,佛教盛行。僧人和信徒们都得坐禅修道,并规定,在坐禅修道之时,不准打瞌睡,也不准吃东西,但由于坐禅修道一“坐”就  相似文献   

19.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20.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7,(2):112-113
许多传统行业均有保护神崇拜的习俗,“茶神”却不多见。古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叶解渴提神的传说,但无人将他作为茶神。陆羽因一部《茶经》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集大成者,也只是“茶圣”,并没有被当成“茶神”。虽然全国没有统一的茶神传说,但在福建闽北茶产区却拥有茶业保护神——张三公崇拜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