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湖北省四个地点的马铃薯青枯病样本,对其病原物的菌落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显微形态、鞭毛引物序列、演化型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培养基上检测得到16个病原物菌落符合青枯菌菌落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圆形,隆起,中间红色,乳白色分泌物,并伴有褐色物质;显微观察16个病原物中仅有6个病原物具有短杆状、两端钝圆的特点;而其中能够通过PCR扩增得到鞭毛序列的病原物仅有源自武汉的HZ4-14和HZ5-1,序列比对发现两者序列一致且与GMI1000等已测序青枯菌株同源性达到99%;演化型测定结果显示HZ4-14和HZ5-1均能得到144 bp的目标条带,为演化II型;利用四种不同马铃薯材料试管苗伤根接种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均具有一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武汉市青枯病的病原物为雷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2号,演化II型(美洲组)。  相似文献   

2.
花生种质资源抗花生青枯病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3381份(国内2257,国外1124份)花生种质资源的田间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共获得高抗花生青枯病的种质资源55份,中抗43份。其中国内资源高抗的50份,中抗的39份,国外资源高抗的5份,中抗4份。不同类型的资源以及同一类型不同地区来源的资源其抗性表现差异极大。并筛选出一批经济性状优良的高抗种质。  相似文献   

3.
青枯病是花生主要病害,发病普遍,损失严重。据研究,品种间抗青枯病能力差异很大,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青枯病的经济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利用品种资源,准确选择抗性材料,加快育成抗病丰产品种,有必要统一鉴定技术标准。为此,根据各地的经验和我们的研究工作,拟定本标准,并经1983年全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会讨论修改,供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4.
花生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分离的致病力强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对花生新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新品种(系)粤油200、粤油256、粤油79、粤油114、粤油9号、粤油202—35等共8个,中抗品种(系)粤油193、粤油7号等5个。抗源分别是Ahl722、印度花皮和台山三粒内。  相似文献   

5.
蓖麻叶斑细菌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蓖麻叶部发现两种细菌病害:一为圆形病斑;另一为多角形病斑。经对其病原细菌的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系统鉴定,分别确定为蓖麻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fluorescens(Trevisan)Migula和蓖麻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icini.(Yoshii and Takimoto)Dye。  相似文献   

6.
抗黑斑病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ICG系统中20个花生品种的黑斑病和青枯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高抗黑斑病中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1个中抗黑斑病高抗青枯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利用72对多态性SSR引物对57份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花生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利用Pearson's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鉴定与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SR标记多态性分析表明,57份花生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497 8~0.960 7,平均0.703 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9处,参试品种聚类为2个类群,与品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和品种的植物学类型基本一致,抗病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共有10个标记位点与青枯病抗性显著相关,其中1B9-3、IPAHM288-1和ARS590-1与青枯病抗性极显著关联。用这3个标记检测RIL群体,标记位点1B9-3和ARS590-1的符合率分别为62.85%和40.00%,标记IPAHM288在群体中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报导花生青枯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东印度,相继在东南亚各国、南非、苏丹、乌干达、美国等也作了报导。我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近年来在山东、江苏以及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生。 近年来,该病已在我省的4个地区10余个县、市相继发生,以临沂地区较为严重。全省发病面积20余万亩。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威胁病区花生生产的发展。1974—1981年我们深入病区对该病开展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在我省的消长规律,试验推广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2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有关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描述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菌种及其危害症状以及传播流行规律等,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方法及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花生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明确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最适pH值为7.0;该菌能利用供试的6种碳源和5种氮源进行营养生长,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并且不产生菌核,其余碳氮源培养基均产生菌核;该菌在玉米粉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及菌核的产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花生短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抗锈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ICG系统中21个花生品种的锈病和青枯病的抗性,结果筛选出7个既抗锈病又抗青枯的花生品种,为今后的抗病育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一种重要的花生细菌性病害,分布较广,危害很大.国内外对其病理学、抗性资源筛选、抗病育种、病害防治的研究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青枯病最有效的办法。印度尼西亚在二十年代首次育成了抗青枯病花生品种—Schwarz以后各主要花生生产国都育成了抗青枯病品种。中国通过大量的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到七十年  相似文献   

14.
南方片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是全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一部分。广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受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的委托,主持了1983—1985年南方片花生品种的区域试验工作。其中抗青枯病组三年区试结果表明:粤油92、广西80028、晋油3121三个品种高抗青枯病,在病地试验比粤油116发病降低47.84—52.0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花生青枯病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5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花生青枯病以来,这个在花生上迄今最为重要的细菌性病害,80多年里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过发生和研究的报道。自1983年以来,有近10个亚太地区国家(首次)报道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近十年来,国内外又逐步将血清学鉴定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花生青枯病的研究上,并在筛选新的抗源,探索寄主抗性的遗传性及其变异、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性农业组织对花生青枯病及其研究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将成为国际性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拟简述世界范围内花生青枯病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对有关重要问题提出讨论,以供有关研究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74年以来对我区花生重点产区的调查,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E·F.Smith)在老病区逐年扩大蔓延,尤其是经济作物种植较集中的南康,赣县和赣州市等,近年来扩大了甘蔗、烟叶和黄麻等种植面积后,水旱轮作年限缩短,病害发炎及危害花生程度都趋向严重。发病面积达30%左右,发病率最低为5%,一般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7.
曾东方  许泽永 《花生学报》1994,(3):10-11,14
1991和1993年从湖北红安花生青枯病病地采集的花生种子,未经晾晒直接播于温室,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为4.8%和7.7%;种子进行青枯菌分离,带菌率4.9%;但风干2个月后播种,未见传病现象。另外,花生种子用病菌悬浮液浸泡24小时后,经烘,晾,晒干燥处理3天,当含水量降到10%左右时,分离不到青枯菌。  相似文献   

18.
广东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5,34(2):30-32
广东70%~80%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青枯病危害较重,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青枯病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应以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选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利用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选育出高产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减轻青枯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水培试验,观察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功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同功酶系统也有显著变化。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带数增多且活性增强,酯酶酶带则有部分消失和新带出现,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带变化很小,但酯酶带则有大量新带出现。  相似文献   

20.
用拮抗内生细菌控制根结线虫具有重要意义。于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生境的地块采集土样,室内诱集花生根瘤,获得了丰富的根瘤内生细菌种群。利用半根瘤法从花生根瘤中分离内生细菌,以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筛选其中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具有高毒力的内生细菌菌株。在诱集获得的637个根瘤样本中,有19个处理二龄幼虫致死率达80%以上的高效根瘤样本,其中2个根瘤样本处理24h时致死率可达94%。通过对19个根瘤样本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123株内生菌,通过对其发酵液杀线虫活性进行研究获得活性较高的9个菌株,其中Sneb1706处理二龄幼虫24h致死率达到91.4%,Sneb1872对卵的孵化抑制率可达到59.4%,Sneb1773对植物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经16S 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这9个高杀线虫活性的根瘤内生菌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寡氧单胞属(Stenotroph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