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葡萄园水碳通量对灌溉、降雨和霜冻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灌溉、降雨、霜冻对西北旱区葡萄园水碳通量的影响,以我国西北干旱区葡萄园为例,采用涡度相关系统和茎流计对降雨、灌溉和霜冻前后的葡萄园水碳通量进行连续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降雨后,葡萄园蒸散发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日峰值出现的时间由14:00推迟到15:00,葡萄园蒸腾量呈缓慢增加趋势;2)灌溉后,葡萄园蒸散发量先逐日增加,达到峰值后再逐渐减小;3)灌溉和降雨均明显增加了葡萄园的碳汇量;4)霜冻后,葡萄叶片几乎死亡,蒸腾量急剧减小接近于0,净生态系统交换量的波动迅速减缓,葡萄园转入碳源阶段。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生态良好,但受农耕、游牧人口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后期逐步变得脆弱。到了东汉时,随着气候的变迁,加之游牧生活的出现,走廊内脆弱的生态开始恶化,再加上治理不当,恶化的范围迅速扩大。受河西走廊生态恶化演变的启发,作者从3个方面提出了当代生态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09年高(日最高气温≥35℃)、低温(日最低气温≤-20℃)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高、低气温的时空分布、强度、持续性和环流形势等气候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北部沙漠边缘;低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随着气候变暖,高温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强度增强;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强度减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低温主要出现在1、2、12月。高、低温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强高、低温大多出现在高、低温持续时段内。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及影响的区域内;低温天气出现在强冷空气堆积和入侵的区域内。[结论]该研究为高、低温的准确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减少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事实认为:在短时限上,虽然气候波动会引起气侯变暖、雪线升高、冰川退缩,进而影响正常的水循环,但这并不是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河西走廊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真正原因是;(1)过量抽取;(2)灌溉面积的扩大;(3)人口的增加;(4)耗水工矿企业的增加;(5)草场超载。为了控制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必须合理开采,科学利用,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草原面积、产草量、水资源、草原灾害发生频率、草地质量方面,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必要性,以及河西走廊具有发展草地农业条件优越、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牧区自然资源丰富、城乡一体化基础较好等进行草原生态置换的条件和潜力。提出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对策:即养殖方式舍饲化、牧民生活定居化、经济增长工业化、牧业经营产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行的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当中可以发现,土壤剖面的碳储存量和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表现,在年平均温度小于等于10℃时,土壤当中的邮寄弹出存量和温度呈现出一种反比的关系,在年平均温度在10~20℃之间的时候,和降水呈现一个正比的关系,若在年平均大于20℃的地区,土壤当中的碳储存量和温度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就很小了。在中国,由于温度和降水成正比,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所以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选用偏相关的分析方法。受到人类活动的一个制约限制,耕地土壤的有机碳储存量和温度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要远远低于非耕地土壤。对同一温度和降水量地区的耕地及非耕地土壤进行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的有机碳存量与后者的有机碳储存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土壤中碳的石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测未来大气环流模式HadCM3下,河西走廊在人口较快增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2)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B2)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河西走廊14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作为预报量,以全球大气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预测研究区未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结果】SDSM对河西走廊气温和降水模拟的解释方差分别为0.54~0.85和0.09~0.64。2070-2099年A2情景下,河西走廊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分别增加4.8,2.4和5.4℃,B2情景下分别增加3.5,2.0和4.0℃;河西走廊西部部分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增加20.0%,B2情景增加6.7%,而中东部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22.0%,B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15.4%。未来河西走廊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均有所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减小。【结论】SDSM对气温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降水;河西走廊未来A2、B2情景下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的增幅小于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的增幅;河西走廊未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区域特征,西部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61-2008年大雾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雾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大雾呈逐年减少趋势,一年中大雾发生的频率最高在7-10月,一日内大雾发生的集中时段是20:00到次日08:00。同时运用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大雾预报方程,最终确定了春、夏、秋季大雾预报的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3个季节预报方程的拟合率分别为85.5%、82.1%、81.2%。  相似文献   

10.
李志刚  蒲瑞琛  周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79-7281
探讨了河西地区城市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影响,并运用一系列城市与经济理论提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以指导河西走廊城市化实践。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西走廊地面气象观测时间最长的敦煌、瓜州、玉门、酒泉、高台、张掖、山丹、武威、民勤9个站的水汽压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小波和Mann-Kendall方法对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进行趋势、周期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河西走廊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递增率为0.123 hPa·10a-1。夏、秋两季上升幅度最大,线性递增率分别为0.192 hPa·10a-1和0.198 hPa·10a-1, 春季递增率仅为0.056 hPa·10a-1属最小;年水汽变化存在3 a主周期和30 a较长主周期,还有10 a较弱周期。春、夏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和20~30 a左右的较长周期尺度;秋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还存在30~40 a长周期;冬季水汽变化存在5 a周期,随着时序延长,周期也在延长,2000年以后有15 a周期。年水汽含量在1985年出现突变;春季水汽含量在1980年出现突变;夏季水汽含量在1986年出现突变;秋季水汽含量1994年出现突变;冬季水汽含量在1983年出现突变。水汽含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年、季水汽压与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显著,年平均、春、夏、秋、冬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192、0.551、0.532、0285。说明河西走廊年、夏、秋、冬季近地面水汽变化与河西走廊平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温室气体源/汇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情况导致农业系统呈现碳源或碳汇两种情况。分析农业系统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依据。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测算了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农业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为凉州区和甘州区,占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1.74%。从种植业与养殖业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为碳汇,碳吸收量达1.41×108 t,养殖业为碳源,碳排放量达4.17×107 t。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净碳排放量呈现起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系统向碳汇转变。在种植业中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种植规模,在规模稳定发展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机械化程度,在规模较小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在养殖业中对规模较大区域和养殖业占比较高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养殖规模,关联度在0.90以上。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从随机分布到显著聚集的过程,农业碳排放重心缓慢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仅在张掖市内迁移。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河西走廊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面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关爱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保护环境资源的做法和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一个时期内对维护走廊生态平衡、改善生存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用水量减少、渠道水泥化的发展、防护林病虫害加剧等因素的制约,走廊绿洲小网格杨树防护林、边缘区防风固沙林营造模式已不适应河西绿洲防护林体系发展的要求。杨树易繁殖、速生、成林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本区主要的农防林树种,通过正确利用杨树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当地病虫害状况,适时进行树种的更替更新,以防止自然灾害,是防护林更新复壮的基本措施。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快防护林林种多样化、区域自然式林业、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将是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廖空太等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土壤耕作、播种期确定、播前种子处理与育苗、作畦与定植、定植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中板蓝根以水肥量化管理为主的高效生产技术,旨在为该区域板蓝根实现节水节肥及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近55年来河西走廊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热资源影响巨大,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3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河西走廊≥0℃起始日期以1.8 d/10 a的趋势提前,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温度、≥10℃积温和生长期持续天数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 ℃/10 a、77.1 ℃/10 a和2.8 d/10 a,≥10℃积温超过3 000℃和生长期天数超过170 d的地区已经扩展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大部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北部;生长期日照时数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9.0 h/10 a;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区域干旱状况并未得到缓解。总体上看,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气温升高、热量改善、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为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进行粮饲作物周年复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明清 《农学学报》2014,4(5):16-18
在灌溉农业中,人们通过改造梯田、条田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法,起到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作用,确保了农作物稳产高产。但这种灌溉方法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经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缓坡地带实施纵向微水自流灌溉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引入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的白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羊进行了地区适应性比较,包括行为学和抗病能力观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羊只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2种羊24 h的活动节律相似,均以反刍时间最长,其次是睡眠时间,再次为采食时间、静立时间和静卧时间.秋季特克塞尔公、母羊的体温、呼吸频率和脉搏都高于白萨福克公、母羊,而白细胞数低于白萨福克公、母羊,其它季节相反.白萨福克羔羊保持快速生长发育的持续期较特克塞尔羔羊长;断奶对特克塞尔母羔的影响最大,白萨福克羔羊从母乳到饲草饲料过渡较好,断奶后适应性要好于特克塞尔羔羊.2种羊引入羊场当年的产羔率均较低,次年恢复正常繁殖性能;但特克塞尔羊连续2 a无双羔.2种羊抗病能力无明显差异,羊只在被引入时存在咳嗽症状,并出现肺炎,治疗后均全愈.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河西生态、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种植业结构,恢复河西走廊冬小麦规模化种植很有必要。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针对该区域冬小麦扩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走廊扩大种植冬小麦的发展对策是:加强优质节水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菜结合、农牧结合复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耕作栽培管理;做好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预测预报、综合治理防控研究工作;政府需改变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