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推广机插秧、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德宏州"边关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德宏州引进推广水稻机插秧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展望了前景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风平镇实施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使传统的水稻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水稻生产增产增效,大力推动了风平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全面提高了风平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水稻机插秧技术近几年发展较快,2005年江苏省水稻机插秧近250万亩。全省各地均有示范应用,各地在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以育秧、插秧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机插秧推广服务新机制.对水稻机插秧的迅速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邮市进行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服务公司的运行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育秧难、栽秧难,水稻品种布局乱,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难,技术指导到位率低等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实用、可行、受农民欢迎的水稻生产服务运行新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开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姜丽 《农家科技》2011,(11):49-50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机推广年"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大石街道办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田育秧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购机补助的增加,广大农民应用机械插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实际问题,对大田育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适合当地实际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曾光春  李德笙  钟贵祥 《农技服务》2014,(5):180-180,179
<正>水稻是德阳市旌阳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亩产达580kg。到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不利于水稻的规模化种植。大力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技术,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有利于培育新型水稻生产主体。旌阳区从2003年试验、示范与推广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技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技术体系。到2014年,全区机插秧面积达  相似文献   

7.
介绍来安县水稻机插秧技术现状,分析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推广建议,以促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14):40-41
介绍灌云水稻机插秧技术现状,分析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推广建议,以促进灌云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什邡市水稻机械化插秧集中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机械化插秧是提升水稻生产能力,推进水稻生产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转变,提高种稻经济效益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需要加大推广力度。要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就是育好秧苗。根据我站多年的研究和生产示范,提出以下育秧技术,指导什邡市2014年水稻机械化插秧集中育秧工作。一、品种选择选择全生育期不超过150天的中熟或中早熟水稻品种,如B优838、B优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陆良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对策,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季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示范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百亩连片的示范,示范结果表明:实施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每667m2水稻产量比人工栽插增加7.19%,纯收入增加154.68元。并总结了机械化育插秧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东北地区年积温小、水稻安全生长期短、种植模式多样化等特点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影响的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机械化种植模式中的机插秧、机直播、机抛秧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一种钵苗行栽技术,实现了钵苗的有序浅栽,增产增效效果显著.田间试验表明,钵苗行栽技术满足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增产8%~10%,比常规人工种植节约成本约20%.研究认为,机械化插秧与钵苗行栽是2种适合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模式,对该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抓秧面积1.29cm2、栽插株距11.7cm、栽插深度5mm的有效穗最多,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轻水稻移栽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2004年雨季至213106年旱季,从秧苗移栽后恢复情况、插秧成本、所获产量和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在菲律宾对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进行了经济可行性比较.结果表明:1)从移栽后秧苗的恢复情况看,抛秧和机械插秧要快于手工插秧,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秧苗完全恢复的时间分别为5,8,10d;2)从插秧成本看,机械插秧法的最高,抛秧法最低;3)从产量看,抛秧法和机械插秧法每hm^2分别比手工插秧法增产14.67%和10.74%,每hm^2分别多获得利润1210元和826元.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青铜峡灌区研究了5种不同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结果表明,水稻侧条施肥技术和常规机插秧子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旱直播技术,产量分别提高了11.84%和9.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水稻侧条施肥技术和旱穴播技术分别比旱直播技术增加了1 968.0元/hm2和1 732.5元/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旱穴播和侧条施肥为较适宜青铜峡灌区的水稻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多功能插秧机侧向深施肥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带侧向深施肥装置的水稻多功能插秧机(插秧施肥方式)在我国南方水稻与油菜轮作区的应用效果。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组,设计4种肥料减施方案,监测水稻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关键指标,并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种植方式,插秧施肥方式能够提高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约6%。合理的肥料减施率为30%,平均每hm2增加利润1 654.95元。插秧施肥方式在增产增效方面效果显著,可优先在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闽西南部地处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为提高光能利用率,近年来,农技部门引导当地农民开展早季利用基本营养型迟熟杂交稻创高产的试验示范项目,增产增收成效显著。龙岩市农科所从2000年开始,将晚优组合特优898引进新罗区低海拔区作早季栽培。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选择基本营养型品种(组合),提早播种、抗寒育秧,抢晴早插、适当稀植,中期补肥、综防病虫是实现晚优组合早季栽培高产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机插密度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在18.5~23.8穴/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