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研究同心县主要农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度及水分生态适应性,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同心县4种主要作物的需水与降水耦合度排序依次为:西瓜马铃薯玉米油葵;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马铃薯西瓜玉米油葵。  相似文献   

2.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5 5 9%~ 6 3 8% ,丰水年份为84 1%~ 86 4 % ;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6 7 7%~ 79 0 % ,丰水年份为92 1%~ 95 1%。水分生态适应性因作物类型和降水条件而存在差异 ,秋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夏熟作物 ,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干旱年份。旱地 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 :谷子 >马铃薯 >糜子 >胡麻 >豌豆 >春小麦。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11个玉米杂交种在充分灌溉、节灌、干旱三种水分处理下的产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的水分适应性不同,有些杂交种在各种水分条件下都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些杂交种的首要特性是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并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之一,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分析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可以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压力提供依据。该文在计算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0—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丰、平、枯)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地级市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全省粮食作物的综合水分生产率由0.77kg/m~3上升到1.57kg/m~3,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和集聚现象。辽宁省北部及沿海地带的多年平均综合水分生产率较高,而中部地区较小。铁岭的综合水分生产率最高,达1.79kg/m~3;本溪的最低,仅为1.18kg/m~3。在枯水年(2006年),综合水分生产率在西部4市(朝阳、阜新、葫芦岛和锦州)存在一个低值聚集区。与此相反,在丰水年(2012年)西部地区呈现高值聚集区,而东部的丹东和中部的辽阳、营口出现低值聚集区。在平水年(2007年)集聚现象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响应的表型可塑性,分析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的响应主要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方面,除了比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株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物量分配主要与根部性状相关,幼苗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海南龙血树幼苗能够充分利用水分资源,在雨季快速生长,并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根部,有利于度过雨季后严峻的干旱季节。海南龙血树幼苗对水分响应的生存策略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各组成部分,寻求对当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作物生产作为最重要的农事活动,其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技术措施等,对当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大方各生态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分别将小屯、竹园、六龙3个乡镇选为代表中低海拔、中海拔、中高海拔地区的作物生产区域,对大方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根据所选的指标体系进行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收集:农户调查通过面谈、田间观察和小组讨论进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情况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说,虽然小屯的总分值较其他两个乡镇略高,但3个乡镇的最后平均得分都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可持续性都属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玉米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及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地区白燕2号,张北地区坝莜8号,乌兰察布地区旱地主栽品种"一把抓",新引进品种白燕11号、燕科2号、坝莜1号共6个燕麦品种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处理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利用抗旱指数法,对参试燕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对燕麦生长和产量均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不同品种对干旱的反应能力不同,其中"一把抓"与白燕11号抗旱性最强,坝攸1号抗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7种耐水湿木本植物在湿地环境中水适应性,采用箱体控水设置3种土壤水分梯度(K1:湿润、K2:淹水3 cm、K3:干旱),研究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蒲桃(Syzygium jambos)和木槿(Hibiscus syriacus)的Pn、Gs和Ci在K1、K3下差异不显著,Pn、Gs...  相似文献   

11.
作物生态适宜性变权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物-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汉台区粮食生产的现状、粮食消费与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台区人均粮食为229kg,远低于全国人均粮食380kg拥有量的水平。粮作比、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汉台区近30年粮食缺口较大,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供给难以满足当地粮食需求;按90%自给率计算,要实现2010年小康的总产目标,必须保证34575hm2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3.
12 个竹芋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市场流行的12 个竹芋品种,设计不同设施环境栽培,开展竹芋不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 表明院不同竹芋品种商品栽培对温度、光照、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有较大区别,其抗逆境协迫的能力差异也呈显著 性。研究结果对各竹芋品种的商品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库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湿地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水社会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最低生态水位法确定最小水深和最小水面面积,以分析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研究团泊洼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及生物多样性交化,并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的降水量计算出不同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黄河入海口流量减少导致的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研究确定黄河口的生态需水量,为黄河口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护及生态稳定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历史文献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关键物种的识别,确定食物网中优先保护的序列;分析河口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建立入海径流量与近岸海洋站盐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优先保护物种的关键生命阶段,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黄河河口近海海域不同时期的入海流量和径流量。【结果】在近海生态系统中,鱼类是关键物种,鳀和黄鲫为优先保护物种。盐度为河口及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鳀和黄鲫的优先保护生命阶段为4月、5-6月和7-10月3个阶段,盐度分别为27~31,28~32和27~31。根据黄河入海径流量与盐度的相关关系,确定黄河河口生态需水量约为124亿m3。【结论】关键种和关键性指数能够用于生态系统结构比较复杂的河口及附近海域优先保护生物类别的选择,根据关键种占优势的种类以及限制因子盐度,可以计算渤海河口及附近海域的盐度阈值,进而可以确定黄河入海径流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测算2006—2020年间中国4种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量的基础上,采用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多元化指数、均衡度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趋于多元化,但均衡度水平较弱,两者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特征。2)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具有减弱的风险,且局部空间集聚程度仍处于发展状态。3)双边经济发展水平、进口来源国的水土资源禀赋优势、进口来源国的政府支出水平、双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汇率水平对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进口来源国的森林面积和贸易自由化水平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双重视角,中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虚拟水战略,构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调整和优化粮食进口策略;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安全维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洱海流域农田尾水氮(N)、磷(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应,提高生态拦截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了生态沟渠、表流库塘、潜流库塘、生态沟渠+表流库塘4种改建的生态拦截系统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进水口污染物浓度相比,经生态拦截系统净化后,各系统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4种生态拦截系统中生态沟渠+表流库塘系统对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削减率为59.66%、55.99%和38.33%,出流全年各月可用于各类型农田灌溉,且TN、TP和COD浓度全年分别有3个月、10个月和10个月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质要求;潜流库塘系统削减效果次之,对TN、TP和COD的平均削减率为42.13%、31.31%和34.29%,出流全年各月可用于旱作回灌,全年有9个月可用于水作灌溉,TN、TP和COD浓度全年分别有10个月、6个月和2个月可达到地表Ⅳ类水质要求;生态沟渠系统和表流库塘系统削减能力相对较弱,对TN、TP、COD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0.59%、21.03%、25.25%和37.60%、27.69%、26...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直线回归、C-D生产函数、灰色模型等对云南的粮食供、需量进行了预测分析,找出影响粮食生产的若干因素,最后提出了解决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义  张合平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3):4111-4124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对于水域仅考虑渔业生产功能的缺陷,研究者提出了水生态足迹。但当前水生态足迹基础理论与模型均存在较大不足。为此,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概念和模型,并以2003-2010年的广西为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水域-渔业账户中,淡水渔业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淡水渔业生物承载力较高且比较稳定,淡水渔业生态盈余较多同时淡水渔业生态压力较小;(2)水资源账户中,淡水生态足迹先较快上升随后缓慢下降,水资源承载力较高但2007-2010年波动幅度较大,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多同时水资源生态压力较小;(3)水环境账户中,水污染生态足迹先缓慢上升随后大幅下跌之后逐渐回升,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同,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水环境生态赤字和水环境生态不安全;(4)淡水渔业生态压力<水资源生态压力<水环境生态压力,淡水生态系统基本已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诸多缺陷与不足,是对广西近年来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及水生态安全状况的较客观全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