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源头因素,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理论分析模型设置问卷在无锡市进行实地调研,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影响因子后,建立二项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农残了解、政府政策等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除了农户的个体特征以外,村庄的特征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村庄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以及村庄周围存在方便打工的地方对农户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的意愿存在显著正影响,而村庄水利条件的便捷对农户减少施用化肥的意愿存在显著负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拓宽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渠道等引导农户生产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具有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意愿,但由于文化水平和家庭自营的限制、市场监测机制的不健全、技术指导的缺乏等原因,农民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能力不足。针对农户自身特点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户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的服务与管制职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研究尚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研究。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对于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产业化组织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本文主要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科学调查,分析研究了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研究尚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研究。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对于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产业化组织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本文主要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科学调查,分析研究了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决策的规律性和显化其行为效应,基于鄱阳湖平原6个产粮大县的607份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采纳行为的经济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受到家庭总收入、耕种面积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正向影响,耕地破碎度和家离农技机构距离的负向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纳有助于农户实现水稻的增产和化肥的减量化施用,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情景下,实际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若未采纳,其水稻单位面积产值下降6.38%、化肥施用量增加2.14%;实际未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若采纳,其水稻单位面积产值提高1.83%、化肥施用量减少1.00%。鉴于此,建议降低耕地破碎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技术的宣传推广,构建技术培训体系,显化技术效益,发挥技术的示范带动效果。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与应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质量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增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全国范围内1 946个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具有增收效应,在反事实框架下,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可以使农户家庭总收入提升18.37%,家庭纯收入提升27.93%。不同绿色生产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采纳的增收效应最为明显;不同农户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农业兼业户的增收效应高于非农业兼业户,对普通农户的增收效应高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质认证和政策支持是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增收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渠道拓展的作用不明显。针对此,提出加快健全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机制,通过示范效应和政策支持等提升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完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增收路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商成为衔接数字经济与小农户的重要桥梁。参与电商能否提升农户福利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山东省571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电商行为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效应,并通过构建“电商行为-数字素养-农户福利”的中介效应模型,揭示数字素养在电商行为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中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参与电商对提升农户的福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反事实假设下,实际参与电商的农户假如选择不参与电商,其福利水平将下降12.0%;实际未参与电商的农户假如选择参与电商,其福利水平将提高18.4%。第二,参与电商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对于不同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受教育年限越长、家中网络条件越好及所在村庄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越高的农户,其电商参与行为的福利效应越高。第三,数字素养在农户电商行为对其福利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地方政府应践行“数商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农户数字素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丽莉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2(4):76-79
通过对江苏省农户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无公害与普通农产品生产中农户生产行为的差异,并分析了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农家肥使用量显著增加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使用量与普通农产品没有显著区别,绝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的化肥使用量也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互联网在农业主体中的普及和应用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以湖北省1 110个水稻种植户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内生转换模型探究农户在生产环节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其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业收入增长。在采用替换模型方法和不同被解释变量进行再估计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收入的增长。此外,互联网使用对人力资本水平高、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大、初始农业收入高的农户增收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通过以下措施助力农户利用互联网增收:继续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在涉农主体中的普及和应用;开展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精准信息供给服务,推进信息资源下沉。 相似文献
12.
尚振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26(2):26-31
现阶段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村民自主治理和传统的政府干预治理范式,但是这两种范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问题。合作治理作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具有其理论依据和逻辑契合点。因此,“政府—引导—农民行动—村委会沟通”的合作治理模式应该成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的趋势,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普及,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并评估节水灌溉技术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增产效应十分显著,能够使农户每hm2胡萝卜产量增加约7 961kg,相当于单产水平的21%。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和技术采用经历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影响显著;生产规模大、参与产销合作的农户也会更倾向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最后提出了4点政策建议:1)努力提升农户受教育程度;2)积极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3)大力推广产销合作模式;4)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社交电商销售能够提高农户市场主体地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嵌入理论,利用陕西大荔设施农业产区302份冬枣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虚拟嵌入视角下农户的社交电商参与行为,探讨其对农业收入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已有65.6%的农户参与社交电商。社交软件使用数、社交软件好友数、好友职业类别数和信息发布均显著促进农户社交电商参与,而信息接收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农户社交电商参与会显著提高农业收入,平均处理效应为5.353万元;当种植面积跨越门槛值0.2 hm2时,社交电商参与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农业收入。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未参与组农户若参与社交电商,其农业生产投入增长13.170万元;农业生产投入受农户社交电商参与和农业收入的正向影响,且农业收入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促进作用具有结构异质性。因此,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提出应积极宣传运用社交电商销售的典型案例,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交电商培训指导,提高农户群体的能力水平,建立县域农地信息交流平台,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提高种粮农民的粮食生产效益更是确保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利用全国10省份1 027户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分析其异质性效应. 研究发现,参与专业合作社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粮食生产效益,使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和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机制分析表明,参与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经营风险分散能力和推动农地规模流转等渠道增加入社农户粮食生产效益. 交互项结果显示,机耕机收服务与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粮食生产效益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异质性分析表明,参与专业合作社对不同农地经营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益影响呈“U”形;对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户、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农户以及种养结合型农户的粮食生产增效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16.
为揭示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 668份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并通过信息获取、需求发布两个中介路径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特别是促进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农户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流转宅基地的概率提升3.1 %;宅基地面积、宅基地价值认知和新购房计划显著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户易于、乐于使用互联网获取宅基地相关信息和发布宅基地流转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影响互联网使用与宅基地流转的因素,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现代农业人力支撑的关键力量,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西南地区农业大省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的调查,运用内生转换模型(ESRM),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探讨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类型与区域差异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业收入平均值明显提高了2.71万元,农业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的经历和村级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均对农户选择培育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距离和家中有村干部则会抑制其选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明显正向收入效应,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培育收入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类型方面,社会服务型的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区域方面,成都平原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培育机制、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培育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差异化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晰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增收效益的约束条件,本研究利用浙闽赣3省568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能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原因在于增加了农户农业劳动时间,尤其是对低禀赋农户的作用更明显。通过反事实估计发现,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技术采用状态的农户家庭中均存在。对于已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仅在高禀赋农户中产生。对于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所有农户中均存在。本研究为理解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促进技术扩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