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银合欢是优质高蛋白饲草,筛选在中国热带地区种植条件下生物量、营养价值较高或具有育种潜力的银合欢种质资源,可为银合欢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8份采集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银合欢种质资源的生物量和干物质量(DM)、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粗灰分(Ash)、无氮浸出物(NFE)、磷(P)和钙(Ca)的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48份银合欢种质的生物量变异系数为16.315%。CIAT17488的平均单株生物量最高,为301.968 g(鲜重),是48份种质平均生物量的159.922%。供试材料干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90.436%~93.916%,变异系数为1.108%;粗蛋白、无氮浸出物、磷、钙含量范围分别为17.229%~26.281%,29.450%~55.648%,0.130%~0.220%,0.825%~1.332%,其变异系数范围为9.995%~13.093%;粗纤维、粗灰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0.027%~29.769%和3.244%~7.374%,变异系数分别为24.348%,20.921%;粗脂肪含量种质间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1.559%,其含量范围为1.963%~9.143%。【结论】参试银合欢种质蕴含丰富的遗传资源。CIAT18479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高,兼具较高的磷和钙含量,是高品质种质;CIAT17488是高产的种质且综合营养价值评价也位列中上水平,有望通过选择直接获得高品质和高生物量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黑土上进行的优质大豆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大豆高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是钾,氮对优质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影响最大,磷对优质大豆的粗蛋白含量影响最大,大豆平衡施肥不仅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还可以增加大豆子粒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不施钾肥产量降低10.6%,不施氮肥粗脂肪含量降低5.9%,不施磷肥粗蛋白含量降低6.28%。因此,优质大豆施肥应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遗传力测验表明,油分蛋白总量(含油率与种子蛋白质含量之和)的遗传力为98.9%,品种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83%,而含油率和种子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分别为92.4%和89.6%,品种群体内个体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38%和6.30%,油分蛋白总量表现出比单一的含油率或种子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强,不同年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栽培条件下其性状更稳定。将此性状作为高油分、高蛋白育种的目标选择性状将会使选择更有效、更快趋于稳定,并可同时兼顾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的选择。选择油分蛋白总量在68%~70%的育种材料,有可能育出含油率在44%~45%,种子蛋白质含量在24%~25%的高油分高蛋白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了解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的综合作用,指导高油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方法】采用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东农46号脂肪含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根据该模型探讨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影响的规律。【结果】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单因素效应、二因素互作效应受到其它因素水平的影响。氮肥对脂肪含量的影响均为增加效应,增加速度随着氮肥编码值增高而加快。磷肥和钾肥对脂肪含量的作用有正有负。获得23%以上的脂肪含量,相应的施肥措施为:施氮量为0.068 ̄0.117 g/kg,施P2O5量为0.274 ̄0.536 g/kg,施K2O量为0.060 ̄0.109 g/kg,采用这个比例施肥有95%的可能使大豆品种东农46号的脂肪含量高于23%。【结论】对于高油大豆品种,通过不同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比例的调节可以实现高油目标。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资源现状及其表型变异情况,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3个野生茶树居群,分析65株野生大茶树生长势、树体、叶片、花果形态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表型变异。【结果】野生大茶树总体长势良好,生长势旺盛植株占调查总数的70.77%;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变化幅度为22.42%~56.24%,平均变异系数为40.71%,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形态变异系数均小于15%,变化幅度为8.20%~14.45%,平均变异系数为10.99%,以叶面积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较大;花果形态变化幅度为5.83%~13.16%,平均变异系数为10.32%,以种径变异系数较大,萼片数变异系数较小;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12.21%~33.57%,平均变异系数为18.75%,以氨基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水浸出物含量变异系数较小。3个居群的树体、叶片、花果及生化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丰富,加强本地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保护和鉴定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和生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生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分析和利用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对黑龙江省70份野生大豆进行种质资源的生态性状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变幅分别为52~240 cm,804~2 281荚,1.90~84.85 g,其变异系数比较大,说明野生大豆在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百粒重与茎粗和单株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茎宽和单株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当茎宽和百粒重增大时,单株粒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蛋白质、油分、蛋脂含量分别为43.36%、13.39%和57.75%,变幅分别为37.48%~53.82%、6.35%~20.97%和51.60%~63.51%。油分含量和蛋脂含量变异系数较小,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大,多样性丰富。黑龙江省野生大豆在单株粒重、单株荚数、株高等生态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可以利用野生大豆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改善栽培大豆的特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为53.82%,为提高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提供优质基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的问题,利用572 份大豆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种植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查,挖掘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最后对大豆品种资源的育种价值进行评价。株高变异幅度为40.2~137.2 cm;平均值为88.54 cm。分枝数变异幅度为0~9 个;平均值为3.61个。单株荚数变异幅度为11.2~220 个;平均值为76.64 个。单株粒重变异幅度为1.03~86.1 g;平均值为29.01 g。百粒重变异幅度为4.87~30.31 g;平均值为18.87 g。倒伏性变异幅度为0~3 级;平均值为0.51级。蛋白质含量变异幅度为13.28%~23.47%;平均值为20.56%。油分含量变异幅度为34.41%~49.94%;平均值为40.71%。根据对照品种表现,对572 份大豆品种资源的育种价值进行评价。产量性状较突出的种质:‘黑农19’、‘龙黑大豆2 号’和‘龙品黑09-518’;百粒重较大的种质:‘九农14 号’、‘长农15 号’、‘岭引2 号’和‘嫩良6 号’;油分含量较高的种质:‘垦农18’、‘长农17’、‘垦丰6 号’、‘九丰10 号’和‘垦鉴豆15’;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种质:‘永吉紫花猪眼豆’、‘白秣食豆’、‘小粒秣食豆’、‘绿瓤黑豆’、‘宾县黑豆’和‘吉林27号’。  相似文献   

9.
用FOSS公司新一代Infra XactTM近红外反射品质分析仪,对160份普通玉米新组合籽粒品质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蛋白质、油分和总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0.306 6%,3.807 6%和9.701 7%,变异幅度分别为8.767 3%~12.130 0%,2.954 1%~4.661 1%和8.043 5%~11.730 5%,变异系数分别为6.65%,8.26%和8.11%;灰分和水分变异系数最低,分别是3.55%和5.19%,氨基酸变异系数较大的依次为组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白质含量超过12.0%的有2份,油分含量超过4.5%的有3份,赖氨酸含量超过0.4%的有1份,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依次是谷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与AM真菌配施对沙打旺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牧草为宿主植物,选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作为AM真菌,并选用尿素、碳酸氢铵作为氮肥,磷酸一铵、过磷酸钙作为磷肥,氯化钾、硫酸钾作为钾肥,在施用以上肥料的基础上,分别设计接种AM真菌和不接种AM真菌2种处理,待植物生长6个月后,采集新鲜植株,测定全株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钙、磷和粗纤维含量;之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同处理沙打旺的以上6种营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筛选出对牧草品质影响显著的AM真菌与肥料类型组合。【结果】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硫酸钾时,接种AM真菌对沙打旺粗蛋白、粗脂肪、灰分、钙、磷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有差异,其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以AM真菌与硫酸钾配施处理最高,分别为4.720,0.900 g/kg;灰分、钙含量以单施磷酸一铵处理最高,分别为10.060 g/kg和7 984 mg/kg;磷含量以AM真菌与碳酸氢铵配施处理最高,为861.9 mg/kg;粗纤维含量以单施氯化钾处理最高,为6.815%。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关联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硫酸钾与AM真菌配施处理单施磷酸一铵处理单施过磷酸钙处理过磷酸钙与AM真菌配施处理碳酸氢铵与AM真菌配施处理单施氯化钾处理单施尿素处理尿素与AM真菌配施处理氯化钾与AM真菌配施处理磷酸一铵与AM真菌配施处理单施碳酸氢铵处理单施硫酸钾处理,可知硫酸钾与AM真菌配施处理沙打旺的品质最好,单施硫酸钾的最差;磷酸一铵、过磷酸钙分别与AM真菌配施处理沙打旺品质均低于单施磷酸一铵、过磷酸钙处理,说明AM真菌抑制了2种磷肥的肥效。【结论】不同类型肥料与AM真菌配施对沙打旺牧草品质影响存在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其中硫酸钾与AM真菌配施对改善沙打旺牧草品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主要营养品质的变化趋势。[方法]对1995~2006年吉林省育成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品质指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普通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为8.06%~13.97%,平均10.37%;粗脂肪含量2.85%~9.70%,平均4.56%;粗淀粉含量62.59%~76.80%,平均71.15%。就年际间变化而言,粗蛋白含量变异较大,但整体呈比较平稳趋势;脂肪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异较大;粗淀粉含量整体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就省内不同地区而言,粗蛋白含量除通化和白山地区较低外(9.99%),其他地区基本相当,变辐为10.13%~10.48%;延边地区粗脂肪含量较高,为5.42%;通化和白山地区的玉米品种粗淀粉含量较高,为72.01%。[结论]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指标偏低,不同品种间变异比较大,品质改良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充分挖掘并利用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优质玉米品种。【方法】对山西省4个生态区的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3个数量性状中出籽率和粗淀粉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78%、1.92%,说明玉米品种的这两个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穗位和粗脂肪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5.06%、13.78%,说明玉米品种的穗位和粗脂肪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产量与生育期、总叶片数、株高、穗位、行粒数、百粒质量以及出籽率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20、0.630、0.57、0.315、0.461、0.380;与粗脂肪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8。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1.3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产量、粗脂肪、穗位、总叶片数;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生育期、行粒数、粗淀粉;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粗蛋白、粗淀粉、穗长以及行粒数;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容重。聚类分析显示,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最终划分为3个类群,初步明确了各个类群特征,其中第Ⅰ类群适合筛选容重、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较高的玉米品种,第Ⅱ类群适合筛选...  相似文献   

14.
应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磷处理对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蛋脂总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高磷条件下,蛋脂总量超过63%的“双高”种质占14.09%;在低磷条件下,蛋脂总量超过63%的“双高”种质占15.45%,这些种质是今后选育“双高”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杂交、自交F6:7家系进行籽粒蛋白质性状及候选基因分析,以期挖掘与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的基因,为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蛋白质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亲本(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及其杂交、自交的551个F6:7家系为材料,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通过高、低值株系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鉴定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基因。【结果】籽粒蛋白质相关性状在F6:7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64%、33.31%和39.06 mL,介于双亲该性状值之间,其中,超中亲比例为29.04%~77.31%,超高亲比例为7.08%~39.56%;变异系数排序为沉降值(10.99%)>湿面筋含量(6.07%)>粗蛋白含量(5.70%),且三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551个F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探究不同大豆品种的腐竹加工产量及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在蛋白质、油分、可溶性糖、异黄酮之间的相关性,为制作生产高异黄酮腐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自黑龙江和广东大豆产区的品种24份,用同一工艺制作腐竹,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蛋白质,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分,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在腐竹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豆品种华夏8号制得腐竹产率最高,达到60.50%;其次为品种华春2号,为52.44%,这两个品种是制作腐竹的理想品种;此外,绥农37、华春6号和黑河43的腐竹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8.59%、48.37%和47.91%,也是产率比较高的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竹产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8**),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呈负相关(r=-0.423*)。腐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及异黄酮含量3个性状都分别与大豆种子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0.537**和0.879**);腐竹可溶性糖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1*)。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9**)。腐竹中的油分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和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4**和0.574**);腐竹中异黄酮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结论】大豆品种的腐竹产率和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夏8号、华春2号是制作腐竹的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品质特性决定了腐竹的品质特性,其主要由大豆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豆资源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资源,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为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来自中国各生态区的580份地方品种、106份育成品种、209份野生大豆组成的895份大豆种质为材料,88份国外品种为参照,采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种大豆籽粒异黄酮,分析其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结果】全国野生大豆、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TISF)及其组分均存在很大变异。TISF变幅分别为927.29—7932.94、259.38—7725.45和489.67—5968.90μg·g-1,平均分别为2994.51、3241.33和2704.83μg·g-1。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长期人工育种使染料木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丙二酰基染料木苷)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黄豆苷和丙二酰基黄豆苷)增加,大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大豆苷)却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育成品种平均TISF低于野生种。各生态区的野生和栽培种质的TISF及其组分均有大量变异。野生种TISF与种质来源地经、纬度无显著性相关,栽培种则由于各地人工进化的差异形成了与地理经、纬度均有极显著负相关(r=-0.264和-0.380)的特点。从983份材料中优选出ZYD3621(TISF7932.94μg·g-1)、N3188(TISF7725.45μg·g-1)、N20793(TGL5122.21μg·g-1)等一批高TISF与高组分特异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结论】中国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演化特点为栽培大豆平均异黄酮总含量、染料木苷类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均高于野生种,大豆苷类总含量低于野生种。中国各生态区域内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均有丰富变异,从中筛选出一批高含量、高组分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2个在根系形态构型和磷效率方面差异显著的大豆品种为亲本材料,以表型性状结合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磷高效相关根形态构型近等基因系(NILs),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比较NILs不同株系及受体亲本(BD2,CK)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方法】以BC5F3NILs的5个株系和受体亲本(CK)在缺磷红壤上设置不施磷肥(LP)和高磷(施用磷肥160kg/hm~2,HP)试验,分别测定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叶柄荚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关键指标。【结果】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NILs的5个株系间略有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NILs在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分枝数、百粒重等性状上较受体亲本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NILs株系间差异不显著:NILs叶柄夹角较BD2降低17.65%,达显著水平;低磷条件下,NILs群体根冠比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平均值为9.35 g,变异系数为8.0%,较BD2增17.76%,单株荚数平均值为39.82个,变异系数为8.72%,较BD2增13.38%,单株粒数平均值为61.84粒,变异系数为10.76%,NILs较BD2增17.88%,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NILs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基本回归到轮回亲本水平,株系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程度较高,是较理想的近等基因系。研究结果为未来生理生化和基因克隆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20.
富铁营养保健型超早熟谷子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中国广大高寒地区种植作物单一、效益低下的难题。【方法】采用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创新超早熟谷子新种质-超早熟2号。【结果】超早熟2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生育期间需有效积温1650℃,在海拔1400 m左右的河北省坝上正常成熟;(2)超早熟2号小米含铁量为54.10 mg·kg-1,比中国小米平均含量高出62.0%;(3)粗脂肪含量为6.24%,比中国小米平均含量高出54.1%;(4)中国小米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2.71%,超过14%的品种仅5%,超早熟2号粗蛋白含量为14.36%,其粗蛋白含量是中国谷子推广品种中少见的;(5)综合性状优良。【结论】超早熟2号的育成并在高寒地区推广对促进中国超早熟谷子育种的开展和高寒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在超早熟等特异种质创新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