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个世代平均值分析的方法,对温带与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3个杂交组合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温带与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两者合计占总遗传变异的74 4%~93 5%.上位效应普遍存在,平均上位效应占总遗传变异的6 5%~25 6%,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模型.所考察的性状按超亲优势大小依次为: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各性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在温热杂交种的遗传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是正向效应,加性×加性互作多为正值,加性×显性、显性×显性多呈负向效应,但显性×显性互作在穗粒重的遗传中呈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鲜  何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在同样的施肥和管理条件下,研究产量不同的16个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三要素和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的穗部特征。在产量达到高产要求的5个玉米杂交种中,4个产量较高杂交种的穗粒数都在500粒/穗左右,属中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只有豫玉22为大穗型杂交种(穗粒数为580粒/穗),而穗粒数在450粒/穗以下的中小穗型杂交种没有一个产量超过11 250 kg/hm2。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均高的双重优势;在穗部性状中,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大穗型品种,中大穗玉米杂交种更易获得高产,而小穗型品种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辽南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适宜辽南地区种植的20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单穗粒重、籽粒出产率和百粒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穗部因子,因而目前在辽南地区玉米育种中应注重这些性状的协调改良和选择,从而获取最佳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夏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陕西省 1 986~ 2 0 0 0年夏玉米区域试验共 1 49个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每公顷产量在 63 70 kg以下时 ,千粒重对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穗行数和行粒数 ,每公顷产量在 640 0~ 92 74.5 kg时 ,行粒数和穗行数对产量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是千粒重和穗长。因此 ,在选育产量在 80 0 0 kg/hm2 以上杂交种时 ,在协调好穗行数 ,行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关系时 ,应着重选择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者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6.
广适稳产型玉米种质改良与杂交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先锋种质LD6006和Lancaster种质(Mo17),及热带种质峰绿5系和8759系,2000-1118系,并单1号父本H02-68系,定性改良选育出广适、稳产自交系H07-20和H07-21系。用H07-20×H07-21组配的杂交组合再分别在代表不同生态条件的绛县、曲沃、寿阳、太原进行种植观察,在4个地区比先玉335增产5.1%~7.7%,比郑单958增产7.94%~10.36%。  相似文献   

7.
刘海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58-59,78
以4个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在5种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秃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组PA 种质改良系J1255、J1401 与S122 杂交所形成的6 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郭平仲提出的世 代平均数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长、穗粗、籽粒长、百粒重、穗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长与百粒重的遗传 受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次之;穗粗、籽粒长和穗粒重的遗传受基因的显性效应作用为主,加性效应次之; 上位性效应明显存在于穗部各性状的世代遗传变异中,其中,对于百粒重的遗传变异,上位性效应明显大于显性效 应,并以加性伊加性的上位性互作为主。  相似文献   

9.
十二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灰色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对12个参试杂交种进行了穗部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 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 穗长检测到2个QTLs, 分布于Ch1-1、 Ch9连锁群; 穗粗检测到7个QTLs, 分布于Ch1、 Ch1-1、 Ch2、 Ch4、 Ch4-1、 Ch6、 Ch7连锁群; 穗行数检测到6个QTLs, 分布于Ch1、 Ch2、 Ch5、 Ch6、 Ch9、 Ch10连锁群; 行粒数检测到1个QTL, 位于Ch9连锁群; 轴粗检测到6个QTLs, 分布于Ch1、 Ch4、 Ch5、 Ch6、 Ch7、 Ch10连锁群; 200粒质量检测到2个QTLs, 分布于Ch7、 Ch8连锁群; 穗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s, 分布于Ch5、 Ch6、 Ch9连锁群. 研究表明, 穗部性状QTLs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 呈现成簇分布现象; 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的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穗长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1-1、Ch9连锁群;穗粗检测到7个QTLs,分布于Ch1、Ch1-1、Ch2、Ch4、Ch4-1、Ch6、Ch7连锁群;穗行数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2、Ch5、Ch6、Ch9、Ch10连锁群;行粒数检测到1个QTL,位于Ch9连锁群;轴粗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4、Ch5、Ch6、Ch7、Ch10连锁群;200粒质量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7、Ch8连锁群;穗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s,分布于Ch5、Ch6、Ch9连锁群.研究表明,穗部性状QTLs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呈现成簇分布现象;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的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产玉米杂交种金玉8号的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的穗长、穗粗等9个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作用研究表明,玉米穗长与籽粒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 .6 816 * * ) ,其余性状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果穗粗、秃顶长与秃顶率与籽粒产量之间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部各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玉米果穗行粒数对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P=0 .4 981) ,其次是出籽率、穗轴粗、穗长、百粒重等。所以在粮饲兼用型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高度重视果穗行粒数、出籽率、穗轴粗、穗长、百粒重等好的类型,对果穗粗、秃顶长与秃顶率等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的方法,对18个玉米杂交种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熵关联度为:穗长0.9885,穗粗0.9863,穗行数0.9879,行粒数0.9909,虚尖长0.9898,轴粗0.9854,穗粒重0.9992,出籽率0.9926,千粒重0.9903;熵关联序为:穗粒重>出籽率>行粒数>千粒重>虚尖长>穗长>稳行数>穗粗>轴粗.杂交种选育应注重对穗粒较重、出籽率高、行粒数较多组合的选择,而对穗粗、轴粗的选择应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近3a(2008-2010年)参加60 000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的低、中、高3个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期为选育耐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6 000~7 500kg/hm2较低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穗粗和穗长;在7 500~9 000kg/hm2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出籽率、穗长、千粒重、穗粗和行粒数;在9 000kg/hm2以上高产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穗长、虚尖长、行粒数、穗粗、轴粗,净效应值比较大的有穗长、千粒重、出籽率和轴粗。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的高产(9 000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穗长、穗粗、出籽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莫惠栋的遗传模型测验方法,以外来种质遗传改良系和当地骨干系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对其重要的穗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百粒重、籽粒长、穗长、穗粗、穗行数、穗行粒数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玉米高产杂交种穗粒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河南省1973~1986年14年夏玉米区域试验共151个杂交种的产量与穗粒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亩产量自348.1公斤增加到444.1公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千粒重的提高,其次是穗行数和行粒数;当亩产量自444.1公斤增加到496.9公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行粒数和穗行数的增加,千粒重则保持在300克的水平.因此,在选育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时,需要协调好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使千粒重保持在300克的前提下,应着重对穗行数和行粒数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来自于农大108的一套重组近交系,通过1年3个试点的田间试验,借助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5个玉米穗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穗粒重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穗行数和行粒数与穗粒重也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QTL分析,在3个试点中共定位了38个有关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其中控制穗长的QTL8个,控制行粒数的QTL7个,穗行数的QTL9个,百粒重的QTL4个,穗粒重的QTL10个,但多数QTL只在1个环境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19.
种植方式对高产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下对3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三株种植方式有利于玉米穗部性状发育和产量提高。登海601综合表现优良。以穴三株方式种植登海601,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达21031.47kg/hm2。  相似文献   

20.
一、特征特性 属中熟大穗型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营养价值高.在成都春播全生育期115~120天.株型半紧凑型,穗位以上叶上冲,株高230~240厘米,穗位高70~80厘米,穗长18~20厘米,穗行14~16行,千粒重300克左右,籽粒黄色,赖氨酸含量达0.39%,硬质胚乳,出籽率86%~87%,穗轴红色.抗倒伏,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