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比较肉鸡基础饲粮组成对线性回归法测得豆粕中磷的真回肠消化率(TID)的影响。试验选用432只雄性15日龄罗氏肉鸡,根据初始体重按照3×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9个日粮处理组包含3种基础饲粮(玉米淀粉组、酪蛋白组和玉米组)和3个豆粕水平(13.0%、26.0%和39.0%),试验期7 d。结果表明:酪蛋白组和玉米组肉鸡体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而玉米组的采食量高于玉米淀粉组和酪蛋白组(P0.01);玉米组干物质表观回肠消化率低于玉米淀粉组和酪蛋白组(P0.01);玉米组回肠食糜中磷的排泄量高于玉米淀粉组和酪蛋白组(P0.01);酪蛋白组可消化磷含量大于玉米组,而玉米组可消化磷含量大于玉米淀粉组(P0.01);酪蛋白组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大于玉米淀粉组(P0.05),而玉米淀粉组大于玉米组(P0.01);饲喂不同日粮肉鸡的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和可消化磷含量随豆粕水平提高线性增加(P0.01)。线性回归法测得玉米组豆粕中磷的TID(61.85%)低于玉米淀粉组(75.08%)和酪蛋白组(71.77%)豆粕中磷的TID(P0.05)。由此可见,肉鸡基础饲粮类型显著影响豆粕中磷的TID的评定。  相似文献   

2.
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40.3±0.6)kg生长阉公猪,采用2×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通过在生长猪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磷酸氢钙和磷酸二氢钙,研究基础饲粮组成对差量法测得磷酸氢钙和磷酸二氢钙中磷真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豆粕型饲粮组的粪磷排泄量显著低于玉米豆粕型饲粮组,可消化磷和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组(P0.01)。饲粮添加磷酸氢钙(DCP)和磷酸二氢钙(MCP)显著增加生长猪的总磷摄入量、粪磷排泄量、可消化磷以及磷的ATTD(P0.01)。差量法测得小麦豆粕型饲粮组DCP(P0.05)和MCP(P0.1)磷的全肠道真消化率(TTTD)分别为88.31%和89.01%,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组的81.02%和84.87%。因此,基础饲粮类型显著影响生长猪对饲粮无机磷中磷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类型和磷水平对生长猪后肠磷消化率和可消化磷含量的影响。选用32头平均体重为(34.1±1.2)kg安装了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公猪,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以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作为基础饲粮,通过添加磷酸氢钙提高饲粮总磷水平,研究其对生长猪后肠磷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豆粕型饲粮组的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和粪磷排泄量显著低于玉米-豆粕型饲粮组(P0.01),从而增加了回肠可消化磷和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以及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和全肠道消化率(P0.01)。通过添加磷酸氢钙增加饲粮磷含量,可显著提高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生长猪的总磷摄入量、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回肠可消化磷和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以及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和全肠道消化率(P0.01)。后肠可消化磷和磷的表观后肠消化率不受饲粮类型和磷水平的影响(P0.05)。玉米-豆粕型饲粮低磷组、玉米-豆粕型饲粮高磷组、小麦-豆粕型饲粮低磷组和小麦-豆粕型饲粮高磷组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比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分别高9.69%、6.79%、9.36%和10.53%(P0.05)。由此可见,生长猪后肠存在磷的消化吸收,但其消化吸收能力有限,且不受饲粮类型和磷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磷酸氢钙(DCP)和磷酸二氢钙(MCP)中磷的全肠道真消化率(TTTD)的影响。试验1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4±1.8)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试验2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9±1.5)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M 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M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每期消化试验包括5 d的饲粮适应期和2 d的粪便收集期。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总粪磷排泄量极显著高于小麦-豆粕型饲粮(P0.01),小麦-豆粕型饲粮的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和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极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P0.01)。饲粮添加DCP和MCP线性增加总粪磷排泄量、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及磷的ATTD(P0.01)。2)通过使用线性回归法,测得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D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2.33%和82.88%,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M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5.88%和84.62%。由此可见,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DCP和MCP中磷的TTTD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5,(5)
试验旨在比较使用磷的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和真消化率(TPD)评定生长猪对玉米和豆粕中磷的利用效率及其是否具有可加性。选用56头平均体重为(30.5±0.8)kg的三元杂种去势公猪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无磷饲粮)用于测定猪的内源磷排泄量,6个试验饲粮按2×3因子试验设计,包含2个磷水平(低磷0.14%或高磷0.24%)和3种待测饲料原料(玉米、豆粕以及玉米豆粕混合物)。结果表明,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生长猪总磷日摄入量、粪磷日排泄量和日可消化磷均极显著增加(P0.01)。生长猪采食低磷饲粮和高磷饲粮测得玉米、豆粕以及玉米豆粕混合物中磷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分别为42.06%和41.11%、48.73%和48.43%、44.38%和44.23%。低磷饲粮和高磷饲粮组玉米豆粕混合物中磷STTD计算值分别为44.28%和43.55%,与测定值44.38%和44.2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线性回归法测得玉米、豆粕以及玉米豆粕混合物磷的真消化率(TPD)为40.71%、49.83%和44.21%。玉米豆粕混合物TPD计算值为43.75%,与测定值44.21%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使用磷STTD和TPD用于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配制时均具有较好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使用线性回归法和差量法研究肉鸡饲粮钙磷比对豆粕中磷真消化率的影响。选用576只15日龄罗氏肉鸡,根据3×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通过添加3个水平的豆粕(30.00%、43.00%和56.00%),研究饲粮钙磷比(1.0、1.5和2.0)对豆粕中磷真消化率测定值的影响。试验期7 d。结果表明:肉鸡体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和可消化磷均随豆粕水平提高呈线性增加(P0.01),而干物质消化率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呈线性降低(P0.01)。提高饲粮钙磷比可显著增加回肠食糜磷排泄量,从而降低可消化磷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1)。使用线性回归法和差量法在钙磷比为2.0时测得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分别为40.79%和39.84%,显著低于钙磷比在1.0(53.36%和55.59%)和1.5(56.81%和56.36%)时测得磷的真消化率(P0.05)。由此可见,肉鸡饲粮钙磷比显著影响豆粕中磷真消化率的测定,但真消化率计算方法(线性回归法和差量法)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2个试验探讨了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对生长猪内源磷损失(EPL)和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磷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的影响。选用28头回肠末端安装了简单T型瘘管、平均体重为(25.1±2.0)kg的生长猪,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1饲喂4个纤维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3%、6%和9%的无磷饲粮。试验2饲喂4个纤维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3%、6%和9%的玉米-豆粕型饲粮。2个试验均包括5 d的预试期、2 d的粪样收集期(第6天和第7天)和2 d的食糜收集期(第8天和第9天)。以三氧化二铬作为指示剂测定生长猪EPL和磷的消化率。结果表明,生长猪全肠道EPL随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提高而线性降低(P0.05);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SID和STTD也随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提高而线性降低(P0.05或P0.01)。根据以上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猪对无磷饲粮纤维素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6%,而玉米-豆粕型饲粮建议不添加纤维素;饲粮纤维素添加水平显著影响生长猪EPL和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磷消化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试验比较了不同热处理时间大豆片、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在生长猪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12头回肠末端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猪,6×6有重复拉丁方设计。采用玉米淀粉-豆粕半纯合型日粮,配制酪蛋白日粮用以测定内源氮和氨基酸的损失量。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片热处理时间的延长(0~18min),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回肠表观和真消化率均显著提高(线性效应,P<0.01)。生大豆片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显著低于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P<0.01),但普通豆粕与去皮豆粕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和采食量对生长猪磷的回肠和全肠道消化率评定的影响。试验选择18头安装简单T型瘘管的生长去势公猪(平均体重35.2 kg)按照9×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进行消化试验。9个饲粮处理组包含3种饲粮(无磷饲粮、低磷饲粮和高磷饲粮)和3个采食水平(体重的3%、4%和5%)。试验共分4期,每期8 d。结果表明:生长猪回肠食糜磷排泄量和粪磷排泄量随饲粮磷水平的提高极显著增加(P0.01);粪磷排泄量随采食量提高显著增加(P0.05);采食高磷饲粮生长猪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随采食量增加线性降低(P0.05),而低磷饲粮组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随采食量增加有线性增加的趋势(P0.1);低磷饲粮组磷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随采食量增加有线性增加的趋势(P0.1),而增加采食量有线性降低高磷饲粮组磷的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的趋势(P0.1)。由此可见,采食量对生长猪磷消化率评定的影响受饲粮磷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4种不同来源的菜籽粕(高蛋白质,高温处理,低温处理和传统菜籽粕)添加到生长猪豆粕型日粮中对消化能、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氨基酸表观和标准回肠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148头阉割生长猪(初始体重:39.7±1.58 kg),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配到代谢笼中,24头猪为一组,每组8个重复。试验日粮包含玉米基础日粮和5种试验日粮,混合玉米和4种菜籽粕的一种(添加水平为39%)或豆粕(添加水平为28.5%)。在5 d的预饲期后,连续收集粪尿5 d。每种菜籽粕和豆粕的消化能、代谢能的计算采用不同的程序。4种不同来源菜籽粕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显著低于玉米和豆粕(P0.05)(消化能:2854、2680、2892、2883 kcal/kg vs 3324和3784 kcal/kg;代谢能:2540、2251、2681、2637 vs 3213和3253 kcal/kg)。4种来源菜籽粕间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无显著差异。在试验2,12头在回肠末端按有T型瘘管阉割生长猪(初始体重:34±1.41 kg)采用6×6拉丁方设计,每个拉丁方6种试验日粮,6个阶段。5种试验日粮包含35%豆粕或45%4种菜籽粕的1种,氨基酸是平衡的和使用无氮基础日粮。每个阶段持续7d,在每个阶段第6 d和第7 d收集回肠内容物。豆粕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和标准回肠消化率显著高于4种来源的菜籽粕(P0.05)。与传统菜籽粕相比,高温工艺处理菜籽粕异亮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和脯氨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赖氨酸和胱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没有观察到高温处理和低温处理菜籽粕氨基酸消化率的不同。总之,无论菜籽粕加工工艺和粗蛋白质水平,与玉米和豆粕相比,菜籽粕具有较低的消化能和代谢能,菜籽粕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也低于豆粕。在本试验中,加工温度不影响菜籽粕的代谢能、消化能或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高温处理菜籽粕的赖氨酸和胱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要高于传统工艺生产的菜籽粕。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育肥猪磷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及标准全肠道消化率(STTD)评定的影响。选用18头平均体重为(73.8±3.3)kg、安装了简单T型瘘管的育肥猪,采用9×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采用9种饲粮,进行4期试验。9种饲粮中无磷饲粮用于测定基础内源磷排泄量(EPL),6种半纯合饲粮和2种混合饲粮用于测定磷的消化率。以三氧化二铬为指示剂测定EPL和磷的消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类型极显著影响育肥猪回肠磷排泄量、磷的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及SID(P0.01);饲粮磷水平极显著影响育肥猪回肠磷排泄量(P0.01),但对磷的AID和SID影响不显著(P0.05);饲粮类型与饲粮磷水平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育肥猪回肠磷排泄量、磷的AID及SID(P0.01)。2)饲粮类型极显著影响育肥猪全肠道磷排泄量、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和STTD(P0.01);饲粮磷水平极显著影响育肥猪全肠道磷排泄量、磷的ATTD(P0.01),但对磷的STTD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粮类型及饲粮磷水平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育肥猪的全肠道磷排泄量(P0.01)和磷的ATTD(P0.05),但对磷的STTD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磷水平对育肥猪磷的AID、SID及STTD评定无显著影响,但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育肥猪磷的ATTD评定。因此,在使用STTD评定猪饲料原料中磷的利用效率时可配制具有不同磷水平的试验饲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69.3±3.6)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125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5个组分别为:高蛋白质饲粮组(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4%)、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以及3个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不平衡饲粮组(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的基础上分别将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降低10%)。所有饲粮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均设置为0.71%,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中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与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的比值分别为0.67、0.60和0.20。试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与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相比,高蛋白质饲粮组肥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有下降趋势(P=0.05),低蛋白质-低色氨酸饲粮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下降(P0.05),低蛋白质-低苏氨酸饲粮组和低蛋白质-低含硫氨基酸饲粮组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的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不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分别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对肥育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但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测定生长猪内源磷排泄量及高粱和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试验选用6头健康大白×长白阉公猪为消化试验动物,平均体重为(23.6±1.23)kg。采用6×6拉丁方设计,设6个磷水平(0.08%、0.15%、0.23%、0.30%、0.38%、0.53%),以豆粕、葡萄糖、玉米淀粉等为基础,以高粱和豆粕为磷唯一来源,配制半纯合试验饲粮。饲粮中添加0.35%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试验分6个试验期,每期8d,其中6d适应期,2d收粪期。饲粮中磷表观消化率受饲粮中磷水平的影响(P<0.05),并随饲粮中磷水平的提高由14.88%增大至34.88%。在以g/kgDMI为计量单位条件下,生长猪粪磷的排出量与饲粮磷的摄入量呈线性关系(P=0.0001)。结果表明,多重线性回归法可用于生长猪内源磷排泄量和植物性饲料磷真消化率的测定;以豆粕-高粱型模型饲粮测定出生长猪内源磷排泄量为0.2940g/kgDMI,高粱中磷的真消化率为56.05%,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为39.4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开展了两个试验研究球虫感染对饲喂低蛋白饲粮和选择性降低某些氨基酸浓度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肠道细胞因子应答的影响。试验1验证了5种肉鸡配方饲粮的效果。第1种为含19.0%粗蛋白的玉米-豆粕基础饲粮,第2种为含有16.7%粗蛋白的低蛋白饲粮对照组,并含有与第1种基础饲粮相同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总含硫氨基酸和蛋氨酸;第3-5种均为低蛋白饲粮,在第2种低蛋白对照组基础上分别降低30%的总含硫氨基酸、赖氨酸或苏氨酸。试验期为肉鸡孵化后第14天至23天。饲喂玉米豆粕基础饲粮组和低蛋白对照组两组肉鸡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值最高(P0.05)且均相似,但是苏氨酸、总含硫氨基酸或赖氨酸降低组肉鸡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2中,试验设计为9饲粮处理×2感染状态共18个处理组的因子设计。饲粮处理包括与试验1中类似的低蛋白对照组饲粮和8种低蛋白饲粮分别降低40%的总含硫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甘氨酸+丝氨酸。试验期为孵化后10天到28天,并于孵化后15天分别接种0或4.0×105个已孢子化的球虫卵囊。与低蛋白饲粮对照组相比,除了苯丙氨酸+酪氨酸降低组外,其它氨基酸降低组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降低(P0.05)。赖氨酸和缬氨酸降低组肉鸡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最低(P0.05)。球虫感染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血浆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在各饲粮处理组间,球虫感染的影响效果变异较大,饲粮和球虫感染互作的影响显著(P0.05)。球虫感染组肉鸡肠道中γ-干扰素、白介素1β或白介素-10的增加不受饲粮中氨基酸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采用差量法测定猪对豆粕氨基酸(AA)的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可行性.试验测得豆粕在16%、10%日粮蛋白水平上的表观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84%、78.59%,以差量法求得真消化率为87.87%.研究结果表明,差量法可以作为测定猪氨基酸真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采用差量法测定猪对豆粕氨基酸(AA)的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可行性。试验测得豆粕在16%、10%日粮蛋白水平上的表观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84%、78.59%,以差量法求得真消化率为87.87%。研究结果表明,差量法可以作为测定猪氨基酸真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豆粕和菜籽粕饲粮中添加新型蛋白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试验因素分别为饲粮类型(玉米-豆粕型和玉米-豆粕-菜籽粕型)和蛋白酶水平(0和300 mg/kg)。选取初始体重为(21.40±1.59) kg的杜×长×大生长猪32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玉米-豆粕型饲粮+300 mg/kg蛋白酶、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以及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300 mg/kg蛋白酶。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饲粮类型和蛋白酶水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玉米-豆粕型饲粮相比,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有机物、粗纤维和粗蛋白质消化率(P<0.05)。3)饲粮中添加300 mg/kg蛋白酶显著提高了生长猪的有机物、粗脂肪、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以及总能消化率(P<0.05)。4)与玉米-豆粕型饲粮相比,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5)饲粮类型与蛋白酶水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磷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酸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中矿物元素排泄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12头初始重为35~40 kg的健康长×大二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生长猪。阳性对照组饲喂常磷饲粮,阴性对照组饲喂低磷饲粮,试验组在低磷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500、1 000 U/kg的植酸酶。结果表明:相比于不添加植酸酶的低磷饲粮组,低磷饲粮+植酸酶组显著提高了生长猪的日增重、降低了耗料增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灰分和磷的表观消化率、苯丙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了铜、铁、锰、镁和钴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粪便中磷、铜、铁、锰和钴的排泄量(P0.05)。由此可知,玉米-豆粕型低磷饲粮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减少粪便中矿物元素的排泄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生长猪饲喂有效磷2.4 g/kg的玉米-豆粕型饲粮时,添加500 U/kg植酸酶可达到与常磷饲粮相同的生长性能,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时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类型和不同种类的指示剂对生长猪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消化率(SID)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24头初始体重(31.2±1.8)kg、杜×长×大健康去势T型瘘管公猪分为3组,每组8头猪,3组分别饲喂无氮日粮、半纯合日粮和玉米-豆粕型日粮。每种日粮中均同时添加5 g/kg酸不溶灰分(AIA)、三氧化二铬(Cr_2O_3)和二氧化钛(TiO_2)。预试期5 d,食糜收集期2 d。结果表明:指示剂种类显著影响生长猪内源氨基酸损失,以AIA和TiO_2作指示剂时生长猪的内源氨基酸损失高于Cr_2O_3(P<0.05);半纯合日粮粗蛋白质以及氨基酸AID和SID均高于玉米-豆粕型日粮(P<0.05);指示剂种类仅对饲喂半纯合日粮的生长猪的谷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的AID或SID有显著影响。综上,不同日粮类型显著影响生长猪氨基酸回肠消化率,指示剂种类显著影响生长猪内源氨基酸损失的评定,但对生长猪大多数氨基酸的AID和SID评定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验探讨含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性对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影响。采用6头(65.4±3.1)kg装有简单回肠瘘管的生长阉公猪,完全交叉试验设计,饲喂氨基酸平衡或不平衡的玉米醇溶蛋白饲粮。试验分2期,每期6 d。其中前5d为日粮适应期,第6天收集食糜24h。结果表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性对内源氨基酸排泄量没有显著影响(P=0.81)。改善氨基酸平衡可提高部分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