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效果较好。采集的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的方法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型细长,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茎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相似文献   

2.
泥鳅选2~3龄的泥鳅作为亲鳅,注射催情药物后约10~15h便会发情产卵。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卵黄囊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当鳅种长到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时注意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将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相似文献   

3.
泥鳅选2~3龄的泥鳅作为亲鳅,注射催情药物后约10~15h便会发情产卵。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卵黄囊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当鳅种长到10cm左右时,转入到成鳅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时注意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将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相似文献   

4.
从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池塘曝晒和消毒、鳅苗入池、成鳅的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总结了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00,(1)
1.鳅池条件泥鳅一般以单养为好。池塘要选择在向阳近水、便于管理的地方。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鳅池深80厘米,池壁泥要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高出水面40厘米。进出水口要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外逃。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不能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宜挖面积为4平方米、深50厘米的鱼溜3~4个,以利泥鳅在盛夏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含有机质多的粘土或肥泥,厚约15厘米。池水深度,春秋季30厘米,夏季为50厘米。池内要种植水生植物、藻类等,以利泥鳅生长。  相似文献   

6.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称为“水底小人参”。泥鳅养殖在日本已有50多年的历史,日本国民把泥鳅作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生产不足,需要进口。人工养殖泥鳅,场地与设施简单,管理方便,成本低,收益高。1.鳅池条件泥鳅一般以单养为好。池塘要选择在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如能在水田里建池则更好,利用老鱼塘改造也可,若在旱地上建池,应能保持一定的水位。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建池时挖起的泥土围在  相似文献   

7.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500克泥鳅含蛋白质40克,比四大家鱼中的青、草、鲢鱼都要高;同时还含有脂肪、核黄素、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是广大群众喜食的鱼类,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生命力强、繁殖力高、食性杂,是一种最易饲养而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是养鱼户的一条致富门路.现将其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准备、鳅种选择、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疾病防治和起捕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养殖户在池塘高效养殖泥鳅。  相似文献   

9.
农户可利用河道.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避开主航道,水深2-4米.水底平坦.污泥少.水体pH值为7.0-8.5,溶解氧在4.8毫克,升以上.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的含量分别不高于20×10^-6和0.1×10^-6浓度。一般库湾、湖汊、河道、外荡或面积较大的池塘都可设置养鳅的网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建池养泥鳅的池子最好建在阳光充足,水源好的地方。水泥池养泥鳅最好。池子周围用三合土捶实,池底也应夯紧。放养前,池内要放30厘米深的肥泥,30厘米深的水,进出水口用铁丝网围住防泥鳅外逃。二、苗种繁育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  相似文献   

11.
总结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包括场址选择、放养准备、苗种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了利用沼肥养殖泥鳅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通过实验室小型模拟生态养殖及生产实践养殖研究证明,采用沼肥养殖泥鳅可以实现泥鳅增产增收,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广阔的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泥鳅生活习性、稻田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和预防疾病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16.
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明显。本文从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泥鳅的放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李来全 《吉林农业》2011,(2):186-186
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科,泥鳅属,主要分布在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地。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型经济鱼,它具有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强,生长速度快,养殖方法简单等特点。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在医药上具有补气益中,祛湿邪、痔疮、小儿盗汗和很多药用滋补功能。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每公斤10—16元,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前景非产广阔。  相似文献   

18.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建设、施肥管理、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泥鳅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虫害防治、泥鳅捕捞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为最盛,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后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