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月)和衰老凋落期(10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N、P、K、Ca、Mg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N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部K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14.935(±3.191)%。除了Mg在冠层下部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K再吸收率与衰老前后叶片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N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再吸收率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K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 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 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 月)和衰老凋落期(10 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 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 N、P、K、Ca、Mg 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 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 N 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 部 K 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 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 14.935(±3.191)%。除了 Mg 在冠层下部 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 K 再吸收率与衰老前 后叶片 K 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 再吸收率与成熟叶 C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 N 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 N 呈 显著正相关;叶片 K 再吸收率与土壤全 K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 K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 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 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和储存养分的重要器官,其养分再吸收是植物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研究川西北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异龄叶的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方法】2017年10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收集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当年生(1 a)、次年生(2 a)和凋落叶,测量其性状(叶长、叶宽、叶厚和比叶面积)和N、P、K含量。【结果】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叶片中P、K含量均表现为异龄叶(1 a叶>2 a叶)>凋落叶,且元素含量及其生态计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物种、叶龄及其交互效应均会极显著影响N、P、K含量及N/K、K/P;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3种元素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K>P>N,N/P和N/K,说明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叶性状在物种和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仅比叶面积对紫果云杉叶的养分含量及其P、K再吸收有显著影响。【结论】常绿植物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异龄叶的性状和养分具有明显差异,叶片养分再吸收是高寒森林适应养分贫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将来的亚高山针叶林养分管理中必须对异龄叶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天然林分的叶片(鲜叶和凋落叶)养分元素含量和回收率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以期进一步了解丝栗栲养分元素循环机理和对环境的适应特性,为丝栗栲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培育及外源养分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600~900 m)丝栗栲天然林的鲜叶和凋落叶,测定其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并计算其回收率,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不同海拔叶片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 海拔对丝栗栲鲜叶N、K、Ca、Mg元素含量和凋落叶N、Ca、Mg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影响,凋落叶除Ca元素含量高于鲜叶外,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鲜叶;② 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鲜叶中,K与P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Mg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凋落叶中,Mg元素含量与N和Ca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K元素含量与Ca和Mg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③ 丝栗栲鲜叶与凋落叶间,Mg元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K、Ca元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④ N、K、Mg元素回收率受海拔影响显著,N和Mg元素回收率在800和900 m海拔处较低,K元素与之相反,P元素在不同海拔均具有较高回收率,而Ca元素不具有回收特征。【结论】丝栗栲叶片不同养分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变化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丝栗栲叶片会对除Ca元素以外的N、P、K、Mg 4种养分元素予以回收,但回收率表现特征不同,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可据此因地制宜控制N肥施用及改良元素配比,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理解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其再吸收机制。【方法】以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等5种大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结果】①格氏栲和杉木成熟叶片中养分元素季节动态基本一致,N、Mg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生长旺季最低,而P含量为旺季最高,Ca含量均为冬季最低,K含量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总体来看元素含量顺序为:NKMgCaP。②格氏栲和杉木叶片中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杉木叶片的养分回收率更高,不同养分元素再吸收率大小排序为:RE_KRE_PRE_NRE_(Mg),不同季节间养分再吸收率差异不显著。③格氏栲和杉木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与再吸收率均呈负相关,说明养分转移度越高,养分再吸收率越大。【结论】杉木更能适应相对贫瘠的环境,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再吸收率无明显的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6.
荔枝主栽品种树体营养累积特点及与土壤养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主栽品种成年挂果树养分需求参数及树体营养与立地土壤性质关系,为荔枝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华南主产区挖取树龄约15年的‘妃子笑’等10个主栽品种各1株,调查树体生物学性状,并采集叶片、果实、树干和根系样本,研究树体不同部位养分累积特点及树体营养与土壤养分关系。【结果】荔枝单株地上部生物量为158.2~344.9 kg;单株果实生物量为38.4~101.8 kg,占地上部生物量的18.0%~38.1%。荔枝叶片N含量最高,树干则以Ca或N含量最高,外果皮、内果皮、果肉和种子一般以N或K含量最高,根系则Ca含量最高,Mo在多个品种的多个部位中均未检出。以生产50 kg果实计,地上部N、P、K、Ca和Mg累积量分别为811.9、86.4、586.0、792.5和112.8 g,随50 kg果实收获带走的养分量为N 114.5 g、P 14.4 g、K105.1 g、Ca 21.6 g和Mg 12.5 g,带走养分量占地上部树体各养分总量的15.8%、18.9%、20.2%、3.4%和12.6%。叶片K、Ca、Mg含量与土壤有效K、C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维持荔枝立地土壤肥力、保障树体正常生长发育,荔枝收获果实及修剪带走的养分量是荔枝翌年养分施用量的下限。土壤有效K、Ca和Mg含量可预测荔枝叶片K、Ca、Mg含量。今后将加强对荔枝Ca、Si和Mo营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土壤养分与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及叶片中各养分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P含量与N、B的吸收呈显著正相关,全Zn、交换性Mg与N的吸收呈显著负相关 叶片P浓度主要受土壤总P供应量的影响,而与有效P含量关系不明显,但受到土壤有效N、交换性Ca、全K的促进作用和总Ca的限制作用 叶片Ca、Mg浓度与土壤C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养分平衡关系中,N平衡最重要,K、Mg次之,Ca、Zn、B、Cu等也不可忽视,可采用N/Zn、K/N、K/Zn、Ca/N、Ca/B、Mg/N、Mg/K、Cu/N、Zn/Mg、B/N衡量巨桉人工林的养分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磷在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植物克服氮、磷元素对生长限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从凋落前的凋落叶中进行养分再吸收。选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叶与凋落叶,测定其C、N、P含量,分析N/P及N、P养分再吸收效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山松成熟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4.94~21.45 mg·g~(-1)与0.86~1.51 mg·g~(-1),凋落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73~7.17 mg·g~(-1)与0.16~0.30 mg·g~(-1);(2)成熟叶片N/P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凋落叶片N/P则随海拔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3)成熟叶N/P与土壤N/P显著正相关,而凋落叶N/P则随土壤N/P的升高指数降低;(4)叶片N、P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各海拔叶片P再吸收效率显著大于N再吸收效率。表明黄山松具有较高的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而且相对于N、P元素是该区域黄山松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指导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养分管理以及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筛选,以元谋干热河谷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印楝各器官5种主要元素(N、P、K、Ca、Mg)养分质量分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印楝混交林内土壤全N、全P、全K及其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纯林和混交林内印楝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总量大小顺序发生了改变,纯林内为叶>枝>皮>根>干,混交林内为叶>皮>根>枝>干;纯林内印楝各器官(除干外)N、P质量分数均低于混交林,且叶内N/P比(8.0)较混交林(11.1)小,显示对N素的缺乏;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养分富集系数较高,印楝可能通过奢侈吸收提高植物体内养分含量来适应干热河谷土壤贫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对天津开发区暗管排盐特殊工艺措施下的洋白蜡行道树叶片养分动态及再吸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生长周期内,洋白蜡行道树叶片N、P、K等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均呈逐月下降的趋势,Ca含量呈逐月升高的趋势,Mg含量则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洋白蜡行道树叶片N、P养分再吸收利用效率较高,ENR分别为30.85%和28.18%;K养分再吸收利用效率相对较低,ENR仅为10.23%;Ca、Mg等中量营养元素由于移动性较差而不易被再吸收利用,表现为负转移,ENR分别为-42.95%和-14.38%。  相似文献   

11.
3种幼林叶片的叶绿素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不同密度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火力楠 Michelia macclurei、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用半微量凯氏法、钼兰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光度法对3种幼苗叶片的N、P、K、Ca、Mg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个树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对应的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的读数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叶相思林分中高密度林分的各种养分含量最高,红苞木林分的中密度林分的养分含量最高,高密度林分的养分含量低. 大叶相思叶片的N和Mg含量高而P含量低,火力楠叶片的K和Ca含量高而Mg含量低,红苞木叶片的P含量高而N和K含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兴安岭地区笃斯越橘叶片和根系矿质元素含量及根系集中分布层的土壤养分特性,明确土壤养分对笃斯越橘叶片及根系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水湿地有土壤类型、水湿地无土壤类型、水湿地沟谷草甸类型和山地类型中的笃斯越橘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笃斯越橘叶片和根系中的N、P、K、Ca、Mg、Fe、Mn、Cu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全Ca、全Mg、全Fe、全Mn、全Cu、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及pH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大兴安岭笃斯越橘分布区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立地类型对笃斯越橘叶片中N、P、K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叶片Ca、Mg及根系中各矿质元素含量受其影响相对较小;根系集中分布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度在植株体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应。(2)从叶片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得知,叶片中N与K、Mn与Cu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1**,r=0.834**),Mn与N、Fe呈显著正相关(r=0.586*,r=0.566*);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与笃斯越橘植株矿质元素相关性复杂,仅得到叶片N、根系N和根系Fe与其对应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6*,r=0.587*,r=0.570*);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pH对笃斯越橘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土壤pH对叶片P、Fe、Mg、Mn、Cu含量影响较大,其含量随土壤pH的升高均可能呈现降低趋势;而根系矿质元素主要受土壤pH、P、Ca、Mg影响,尤其土壤全Mg对根系Ca、Mg、Fe含量影响较大。【结论】大兴安岭4种典型立地类型中的笃斯越橘植株均呈现高N、K、Mn,低P、Mg的营养特性;根系集中分布层的土壤养分总体呈现高有机质、高N、高Fe、低P的特点;提高土壤有机质、N、Fe含量并配合调节土壤pH,是笃斯越橘栽培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芒果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营养诊断适宜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广东省芒果产区215个叶片样本的N、P、K、Ca、Mg含量及相应产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芒果高产树与低产树的叶片N、P、K含量差异不明显,Ca、Mg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低产树养分的离散变异程度明显高于高产树,高产树叶片的N、P、K、Ca、Mg含量处于相对适宜水平,低产树的叶片养分含量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高产树的叶片养分对产量的贡献很大程度上依靠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认为芒果营养诊断值为:N 1.60%~1.88%、P 0.140%~0.180%、K 0.72%~0.98%、Ca 1.43%~2.15%、Mg 0.147%~0.28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凋落物动态特征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方法】以梵净山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凋落物中N、P、K和Mg含量及其年归还量。【结果】冷杉林的年凋落量为5 625.8 kg/hm~2;冷杉林的凋落物主要以落叶、落果、落枝和其他碎屑为组成部分,其中以落叶含量最多,占总凋落量的48.37%,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现出10—11月、4—5月达到两个峰值;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PMg;N、P、K、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8.83、4.28、14.59和0.09 kg/hm~2;梵净山冷杉凋落物4种组分的养分年归还量中,落叶的养分归还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成分,占总归还量的52.65%。【结论】冷杉凋落量和养分归还量中,梵净山冷杉落叶都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滨海沙地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养分动态及养分归还量,揭示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方法】在广西防城港滨海沙地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天然林、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天然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3种林分类型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每月月底收取样品,对样品按叶、枝、花果和杂物进行分组,80 ℃烘干后测其质量及各组分C、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所测数据按需求经过整理计算后,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各养分含量及其月动态变化、各养分的年归还量特征和月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组分各养分年归还量特征,最后对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C、N、P、K、Ca、Mg含量,C/N、C/P、N/P以及C、N、P归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表现为高山榕/假苹婆天然次生林>红磷蒲桃天然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大小均表现为C>Ca>N>K>Mg>P;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间除C、Mg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4种元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2)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各养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曲线分别呈双峰型、三峰型和多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春季和秋冬季。3)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养分年总归还量和各元素归还量分别与其年凋落物量及养分含量大小排序相同,高山榕/假苹婆凋落物C、N、P、K、Mg归还量均最大;马占相思凋落物C、P、Ca归还量显著(P<0.05)小于红鳞蒲桃和高山榕/假苹婆,凋落物N、K、Mg归还量在3种林分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叶的养分归还量在凋落物组分中占绝对优势。4)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N含量与C/N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含量与C/P、N/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3种林分类型的生长器官在行使功能的过程中对N、P的依赖性较强,且对P元素敏感性更大;高山榕/假苹婆和红鳞蒲桃凋落物中P含量对C、N、P养分归还起促进作用。【结论】2种天然林的凋落物总量、养分含量和归还量均明显高于人工纯林,因此在滨海沙地的植被恢复中,根据乡土树种特性采用多树种营造近自然混交林更有利于植被和地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油茶凋落叶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索油茶养分循环提供依据。【方法】以油茶幼林、成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夏季、秋季凋落叶C、N、P、K、Fe、Cu、Mn、Zn等养分含量并分析其养分化学计量特征(C/N、C/P、N/P)。【结果】(1)油茶凋落叶中C、N、P等大量元素含量均受林龄与季节的影响。油茶成林凋落叶中的C含量极显著高于幼林(P0.01),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N、K含量显著高于幼林(P0.05),但是夏季与秋季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P含量极显著高于幼林(P0.01),秋季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2)幼林凋落叶中的Zn含量显著高于成林(P0.05),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Fe含量以幼林显著高于成林(P0.05),夏季与秋季无显著差异(P0.05);Cu含量不受林龄与季节的影响;Mn含量以幼林极显著低于成林(P0.01),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3)油茶幼林凋落叶的C/N、C/P极显著高于成林(P0.01),而N/P极显著低于成林(P0.01)。【结论】季节和林龄对油茶凋落叶中的C、N、P、K、Fe、Zn、Mn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幼林凋落叶中的大量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成林,并具有较高的C/N、C/P和较低的N/P,说明油茶幼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叶片氮和磷重吸收率对氮磷添加及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机理,明确高寒草甸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多样性。【方法】以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发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氮和磷添加两因子交互试验,研究高寒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率对养分添加的响应。【结果】(1)禾本科叶片氮重吸收率随氮添加而增加,但杂类草叶片不受影响;此外,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率均不受氮添加的影响。(2)磷添加对所有植物叶片氮重吸收率和两种杂类草叶片磷重吸收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禾本科叶片的磷重吸收率。(3)氮和磷共同添加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叶片氮重吸收率,但提高了发草叶片的氮重吸收率。此外,氮和磷同时添加对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养分富集下高寒植物3种不同的养分重吸收策略,即对外源获取的养分全部重吸收(绿叶养分增加但凋落叶不增加)、部分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同时增加,但凋落叶增加较慢)和不进行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均增加,但凋落叶的幅度大于或等于绿叶;或绿叶和凋落叶不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高寒植物养分内循环策略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提供了一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 kg 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 kg;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除凋落叶N含量表现为马桑 > 苦刺 > 坡柳外,鲜叶N、P及凋落叶P含量均表现为苦刺 > 坡柳 > 马桑。苦刺N重吸收率最高,坡柳P重吸收率最高。3种灌木鲜叶和凋落叶C∶N、C∶P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 < 0.05),N∶P无显著差异。此外坡柳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P重吸收率与鲜叶C:N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马桑N重吸收率与鲜叶C∶N、凋落叶N:P和P重吸收率与鲜叶C∶N、N∶P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苦刺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N∶P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3种灌木除鲜叶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氮(A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鲜叶和凋落叶C、N、P含量与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3种灌木除在生长过程中受 P限制外,N、P含量均表现为不完全吸收,N、P重吸收率均低于全球尺度上多种陆生植物的养分重吸收率,说明干热河谷坡柳、马桑和苦刺成熟植株通过养分重吸收来适应贫瘠立地的能力弱化,N、P养分保存和自身转移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