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为环状病毒属的新成员,病毒于2009年首次从我国西藏墨脱县采集的圆斑按蚊中分离,目前,对该病毒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对1株分离自我国云南省师宗县库蠓的新型TIBOV毒株YNSZ/V290/2019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毒可在C6/36与BHK-21细胞上引起...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日本脑炎病毒(JEV)敏感度高的BHK-21细胞株,采用终点稀释法从母代BHK-21混合细胞中分离单细胞克隆株,应用接种BHK-21克隆株方法,从JEV阳性蚊子样品研磨液中分离病毒,筛选出的3号单细胞克隆株经3次传代后细胞产生明显病变,分离到1株JEV,5号单克隆株培养物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是不产生细胞病变,母代混合细胞没有病变,JEV核酸检测阴性。根据1、3型JEV的prM与E基因设计4对引物初步鉴定分离株基因型,鉴定分离株为1型JEV。综合以上结果,构建的BHK-21单细胞克隆株比BHK-21混合细胞对分离JEV株敏感,更适合JEV的分离与培养。  相似文献   

3.
1992年9月从安徽省某地黄牛体表采集的原野库蠓雌虫经细胞培养连续传代分离到一株病毒。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无囊膜,呈球形,大小约为24~25nm。分离株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7℃,对Vero细胞系、C6/36细胞系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药物抑制试验结果证明该分离毒林为RNA病毒。分离病毒能引起1-2日龄乳鼠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特性,本实验将BTV-16型毒株接种在BHK-21、Vero、C6/36传代细胞系及山羊肾原代细胞,通过细胞敏感性试验、病毒感染生长曲线以及qRT-PCR方法检测BTV-16型毒株在上述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效率和增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TV-16型毒株在BHK-21、Vero、C6/36及山羊肾原代细胞中均能增殖,但产生CPE的时间及病毒滴度有所差异。病毒在BHK-21、Vero细胞上病变较快,山羊肾原代细胞次之,C6/36细胞病变不明显。从病毒滴度和核酸检测结果来看,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效率与Vero细胞基本一致,并且病毒在这两种细胞中的增殖效率明显高于在山羊肾原代细胞和C6/36细胞。本试验为蓝舌病病毒分离、抗原制备、致病性以及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细胞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上海市蚊源盖塔病毒(GETV)的分子特征,2018年7月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奉贤区马场采集蚊媒6 000余只,接种BHK-21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疑似阳性分离物采用RT-PCR和IFA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株盖塔病毒,命名为SH201801、SH201802,分别源自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对2株GETV的E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2株GETV均属于GroupⅢ型,与M1、SH05-6、SH05-16等国内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但与马来西亚原始毒株MM2021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GET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上海市蚊虫及蚊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病毒血清9型毒株在我国的首次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分离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的蓝舌病病毒(BTV),掌握分离BTV的遗传特征与感染特性。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的方式,采集哨兵牛的BTV阳性血液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清中和试验以及Segment 2与Segment 6ORF区的克隆测序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通过病毒噬斑形成和增殖曲线的测定,分析病毒在BHK-21细胞的增殖特性;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分析BTV感染动物血液中病毒含量与中和抗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3年8月,在云南芒市设定的哨兵牛中分离出一株BTV(毒株号V013/YN/2013),血清中和试验显示V013/YN/2013为BTV-9型病毒,Segment 2与Segment 6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BTV-9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BTV-9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噬斑与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V013/YN/2013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BTV-9型参考毒株。自然感染V013/YN/2013的牛在连续5个月的监控期内未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虽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但血液中始终能持续检测到病毒核酸。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TV-9Eastern型毒株V013/YN/2013在我国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9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和筛选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的山羊痘病毒弱毒株,用已构建的口蹄疫病毒O/Chi-na99毒株的EGFP-P7.5-P1-2A-3C基因整体通过平末端连接到KpnⅠ酶切后的线性载体pUC119-TK中,得到重组载体pUC119-TK-EGFP-P7.5-P1-2A-3C。重组载体通过缺失的TK基因与羊痘病毒弱毒株在BHK-21细胞中同源重组,用EGFP作为标记筛选出重组毒株,并进行PCR鉴定、抗原捕获ELISA试验检测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弱毒株能在1~10代BHK-21细胞中稳定传代,扩增出约3000bp片段,并经测序确证为基因P1-2A-3C;抗原捕获ELISA试验检测均为阳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转移载体pUC119-TK-EGFP-P7.5-P1-2A-3C在感染的GTPV AV41BHK-21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可被O型FMDV高免血清特异性识别,并具有反应原性。这些结果表明获得了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的重组山羊痘弱毒株。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某猪场猪群疑似感染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为了分离与鉴定该病毒,从采集的脑组织样品中分离出病毒,并从病毒中提取总RNA,根据已报道的引物序列,经RT-PCR扩增得到部分编码主要结构蛋白的VP1基因和高度保守的5'-UTR区基因序列,将这些基因克隆到pEASY-Blunt载体中,经序列测定,与GenBank上的毒株序列进行比对。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与猪捷申病毒同源性为95%~100%。本试验成功分离获得一株猪捷申病毒北京地方流行毒株,命名为 10BJ02株。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云南省虫媒病毒的种类与遗传特征,在云南省师宗县采集库蠓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全长c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树构建。结果显示,从采集的库蠓样本中分离出1株可在C6/36细胞上引起细胞病变的毒株(YNSZ043),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双链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2-4-3"的带型特征;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70~80 nm,呈"指环状",表面具有纤维突起的病毒粒子。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YNSZ043毒株为版纳病毒(Banna virus,BAV),基因组大小为20 683 bp,由Seg-1(3 762 bp)至Seg-12(861 bp)12个基因节段组成,与中国BAV毒株各基因节段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64.8%~99.6%之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58.8%~100%之间,在系统发生树上YNSZ043毒株与中国分离的BAV聚为一簇,形成独立的中国进化支系。对决定BAV基因型的Seg-12分析结果显示,YNSZ043毒株属于A2基因型,该毒株的Seg-5/VP5与越南分离BAV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1%和97.6%,表明该毒株的Seg-5基因节段很可能与越南毒株之间发生了基因重配。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BAV的基因组序列,为开展云南省BAV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塞尼卡病毒(SVA)属于小核糖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可以引起猪的水泡样病变、跛行和新生仔猪突然死亡等。为了解SVA的特性,本研究将从健康猪体内鉴定的SVA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分离SVA,采用PCR扩增其VP1基因,并分析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显示,10份SVA阳性样品中有2份(GXT91和GXT94)能够在BHK-21细胞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可达10^7.6TCID50/mL,其VP1基因与SVA参考株NC_011349的核酸同源性为90.2%~90.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1%,进化树显示新分离的GXT91和GXT94病毒株属于流行分支II。本研究为SVA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 TIBOV)为环状病毒属的新成员,病毒于2009年首次从我国西藏墨脱县采集的圆斑按蚊中分离,目前,对该病毒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对1株分离自我国云南省师宗县库蠓的新型TIBOV毒株YNSZ/V290/2019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毒可在C6/36与BHK-21细胞上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55~75 nm,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典型形态特征。电泳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为十节段双链RNA,呈现"3-3-3-1"的电泳带型特征。对环状病毒属病毒高度保守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3/T2)的序列分析显示,YNSZ/V290/2019为TIBOV的成员,与其他TIBOV毒株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0.90%~81.70%与97.20%~97.30%。对决定环状病毒属病毒血清型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2/OC1)的序列分析显示,YNSZ/V290/2019与已知TIBOV毒株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26.90%~30.60%与28.50%~33.20%,表明该毒株可能是一种新血清型的TIBOV。对采集于师宗县牧场的40份黄牛与68份山羊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新型TIBOV在牛、羊的阳性率分别为22.50%与4.41%。新型TIOBV在我国的发现,丰富了我国虫媒病毒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我国TIBOV的分布、致病性、感染宿主范围与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辽宁大连疑似水貂伪狂犬病发病死亡水貂脑、内脏中及饲喂的猪肝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接种BHK-21细胞24 h后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能够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家兔出现奇痒等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同时根据Gen Bank公布的PRV的Tg ET基因设计引物并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过测序比较,表明扩增产物序列为猪伪狂犬病毒g E基因序列。以上结果表明,该病毒为伪狂犬病毒,依据来源确定为水貂源性伪狂犬病病毒株。  相似文献   

13.
1992年9月从安徽省某地黄牛体表采集的原野库蠓雌虫经细胞培养连续传代代分离到一株病毒。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无囊膜,呈球形,大小约为24-25nm。分离株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7℃,对Vero细胞系,C6/36细胞系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药物制试验结果证明该分离毒株为RNA病毒。分离病毒能引起1-2日龄乳鼠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病毒新W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新疆五家渠、石河子某猪场病死仔猪的大脑和内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 ( PRV)毒株 ,通过兔体接种、BHK-2 1细胞培养、理化特性测定、中和试验、实验兔和仔猪回归试验、电镜观察、PCR扩增及感染力测定 ,分离的病毒接种实验兔后发生奇痒并麻痹致死 ;BHK-2 1细胞培养盲传 4代出现典型细胞病变 ;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呈圆形并带有囊膜和纤突 ;回归兔出现典型奇痒症状 ,仔猪出现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分离的病毒能被 PR鄂 A株标准阳性血清中和 ;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热敏感 ;PCR体外扩增可见其与鄂 A株在同一水平位置上有相同的电泳带 ;用 BHK-2 1细胞测定其毒价 TCID50 为 10 -1 0 .87/0 .1m L 根据此分离病毒株的上述特性 ,鉴定其为伪狂犬病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03-1709
为了解阿卡斑病毒在云南师宗的流行情况及病毒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在云南师宗设立哨兵动物,2014年5~11月每周1次连续采集血清、血液样品,血清用做AKAV抗体检测,血液在C6/36、BHK-21、MDBK和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工作,用S基因特异引物对阳性分离物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头哨兵动物共采集到28批420份血清、420份血液样品,其中有3头牛和1只羊感染AKAV,从这些样品中分离获得2株AKAV(编号09312D和09312H),它们在BHK-21和MDBK细胞上48 h产生明显CPE。2株新分离AKAV的S片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100%,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所引用的9株其他不同地区分离的AKAV的S片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83.8%~97.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0.6%~99.6%之间,且新分离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小分支,具有高度亲缘性,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次级分支,同时与其他2株中国AKAV分离株处于同一进化簇。结果表明,云南省师宗县为AKAV流行地区,病毒在当地活动频繁,新分离得到的2株病毒与其他AKAV毒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提示亚洲太平洋地区AKAV病毒长期流行且关系密切,同时其氨基酸同源性高于核苷酸同源性也提示了AKAV S片段良好的氨基酸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分离并鉴定从发病猪场分离的一株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从某疫情猪场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经细胞传代培育成功增殖性能稳定的新毒株,命名为PRRSV-CHD。该毒株接种细胞后能够产生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达10-6 TCID50/0.1 mL,在Vero与BHK-21细胞上不出现细胞病变。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与VR2332、CH-1a、HUN4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美洲型PRRSV;与PRRSV VR2332、CH-1a等比对,Nsp2基因序列在2780—2782 nt有3个核苷酸小缺失和2933—3019 nt的87个核苷酸大缺失,属PRRSV变异株。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我国广东省的哨兵牛上分离出蓝舌病病毒血清7型(BTV-7)毒株,但该血清型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离我国流行的BTV-7型毒株并掌握其遗传特征。作者在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设立哨兵牛,每周定时采血,并接种C6/36、BHK-21细胞分离虫媒病毒,通过病毒蚀斑试验与增殖曲线分析病毒在细胞上的感染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取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哨兵牛血液中的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变化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5月,分离到1株能引起BHK-21细胞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毒株号V303/YNJH/2020),经鉴定为BTV-7型。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19 154 bp (GenBank收录号MW046280至MW046289),与广东省2014年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基因节段1至6,基因节段9与10的核酸与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nt/aa)相似度分别大于98%、99%;V303/YNJH/2020毒株的基因的节段7和基因节段8属Western地域型,与广东GDST008毒株对应基因节段的nt/aa序列相似度仅为71.5%/81.6%、79.6/%84.4%。病毒蚀斑与增殖曲线比较显示,V303/YNJH/2020在BHK-2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GDST008。回溯分析显示,感染V303/YNJH/2020的哨兵牛未出现临床症状,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持续存在长达12周;在病毒感染后第4~9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维持在1∶256。云南省2020年分离的BTV-7型V303/YNJH/2020毒株与广东省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能力强于GDST008毒株;V303/YNJH/2020虽未引起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但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在感染动物血液中长时间存在。研究结果为开展BTV-7型在我国的演化规律、病毒变异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是节枝动物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病,主要的传播媒介为库蠓属(Culicoides)的咀咬蚋。变库蠓(C.variipennis)证明是西半球唯一传播蓝舌病毒的库蠓,它分布在北美西部和中西部,从加拿大到墨西哥。而南佛罗里达、加勒比地区和中美洲没有这种库蠓,但证明有BTV存在,也从这些地区的反刍动物中分离到BTV。此地主要流行的库蠓为Cu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