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畜禽业》2017,(7)
<正>1卵黄囊为雏禽生长提供能量和蛋白质雏禽从孵出到开始喂食这个时期对雏禽的生长非常关键。Murakami等(1992)报道雏鸡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为补偿雏鸡孵化后快速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nthony等(1992)指出,在这段时期内,卵黄囊为雏禽快速生长提供能量和蛋白质。Chamblee等(1992)指出,在雏鸡孵出10 d后,饲粮中的脂肪才能被雏鸡利用以提供能量,因此,卵黄囊中的营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
在生产中,不论是采取自然孵化,还是实行人工孵化,由于多种因素,稚甲的出壳时间常会先后不一,给稚甲的饲养与管理带来许多麻烦。这里介绍一种控制稚甲整齐出壳的技术——浸水刺激出壳法。 这项技术的具体操作要领是,不论是自然孵化,还是人工孵化,都应准确掌握甲鱼卵孵化的时间与温度,当孵化时间达到或者接近稚甲孵化所需积温时(此时卵壳上的黑色斑点会逐渐消失),可将该批甲鱼卵轻轻取出,放入盆中,然后将温度在20~30℃的清水慢慢加入盆中,浸没全部甲鱼卵。在水的刺激作用下,加快了稚甲出壳的速度,一般约10分钟的时间里,就会有大批稚甲破壳而出,10分钟后仍未出壳的,应取出继续孵化。采用这一措施出壳的稚甲,部分会出现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或羊膜没有脱落等情况,只需留在盆中暂养一天,其卵黄囊即可吸收完毕,羊膜也会自行脱掉,此后便可转入到稚甲培育池中饲养。  相似文献   

4.
大泷六线鱼仔鱼摄食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人工孵化所得的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3.5~14℃条件下,大泷六线鱼仔鱼6日龄开始摄食,约8日龄卵黄囊耗尽,10日龄饥饿仔鱼进入PNR期,混合营养期为2d;饥饿仔鱼的开口率(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耗尽时达高峰(63%),以后又下降。仔鱼前期的生长率平均为0.254mm/d,饥饿仔鱼生长几乎停止,同期喂食仔鱼的生长率亦下降为0.102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20d内的全长(L)和日龄(d)的相关式为L=0.085d 7.04。仔鱼存在昼夜摄食节律,在1昼夜中有2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4:00和20:00。  相似文献   

5.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 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 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6PUFA相对N-3 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2~24℃,pH7.0左右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密斯特黄彩鲶(Mystus sp.)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密斯特黄彩鲶的鱼苗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期(初孵至第5天)、晚期仔鱼期(第6~10天)、稚鱼期(第11~20天)和幼鱼期(第20天以后)。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12 mm,卵黄囊体积1.63 mm3;仔鱼第3天开始摄食,第5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鱼苗主要外部器官主要集中在晚期仔鱼阶期和稚鱼期内形成。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出膜后第6天,为84.0%,其饥饿的不可逆点则为出膜后第8天,第8天以后即进入不可逆PNR期,至第11天绝大部分饥饿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7.
白斑狗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L innaeus)的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初孵仔鱼全长7.74±0.56 mm,卵黄囊容量3.81±1.07 mm3。孵化8 d仔鱼开始摄食,以桡足类的剑水蚤为主。11 d仔鱼卵黄囊消失,在仔鱼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的11 d内,前7 d营内源性营养,后4 d则营混合性营养。17 d内平均日增长率为7.14%。仔鱼全长(L)与日龄(t)的关系为:L=1.0547t 5.8927。孵化后的第8、9、10、11、12、13天的初次摄食率分别为91.30%、100%、100%、100%、69.57%和35.48%;不可逆点(PNR)发生在孵化后的第13天。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美国科技人员研究了孵化卵内注射氨基酸对胚胎发育及孵出雏鸡体重的影响。在孵化7d时,用注射器向卵黄囊注射0.5ml氨基酸溶液,溶液中含有与卵内相同的18种氨基酸,注射后即用石蜡封住针孔,并将卵送回孵化器中继续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孵化7d时向卵黄囊中注射氨基酸溶液对孵化率没有影响,但是,相对于孵化前蛋重相同的雏鸡体重显著提高。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注射增加了卵黄中氨基酸的含量或者是提高了鸡胚对氨基酸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将体质量(0.014±0.001) g的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以流水方式养殖87 d,饲养期间随时观察鱼的体征变化,自第7 d开始,每10 d取样测体质量和全长。试验结果显示,水温7~14℃时,初孵仔鱼躯体纤细透明,头部小且紧挨卵黄囊,卵黄囊椭圆形,约占整个身体的2/3。仔鱼发育至第7 d时始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发育至第9 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完全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第37 d时,仔鱼发育已进入稚鱼期,发育至第57 d时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外部形态和体色近成鱼,进入幼鱼期。仔稚鱼全长日均增长量为1.67 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2.26%,全长(L)与日龄(t)生长关系式为L=0.1546t+1.2357(r2=0.9812)。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25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1%,体质量(m)与日龄生长关系式为m=0.3379e0.0479t(r2=0.9851)。体质量与全长生长关系式为m=0.0289L2.3444(r2=0.993),幂指数小于3,表明杂交鲟仔稚鱼的体质量生长比全长生长慢,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 –0.0049 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 –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 0.9957)。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孵化的杂交鳢初孵仔鱼,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其饥饿试验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杂交鳢仔鱼孵化后第2天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卵黄囊缩小至原来的1/2,与油球一同继续被仔鱼吸收;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混合营养期为5d。杂交鳢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孵化后第6天,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全,油球有残留。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50%时,仔鱼进入不可逆期,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第7~8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辽河水系洛氏Phoxinus lagowskii lagowskii仔、稚鱼形态发育和早期生长。结果表明:在18.8~27.2℃下,洛氏初孵仔鱼全长为(4.46±0.43)mm,4日龄的仔鱼鳔一室,5日龄时开始摄食,6日龄卵黄囊完全吸收,13日龄时鳔二室,32日龄时各鳍发育完成;36日龄时开始出现鳞片;58日龄时除头部外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根据卵黄囊、运动器官和鳞片的变化,洛氏早期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孵出0~5d)、后期仔鱼(6~35d)和稚鱼期(36~58d)。曲线拟合表明,卵黄囊体积(V)和全长(LT)与日龄(d)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V=0.0063d2-0.0870d+0.2863(R2=0.8167),LT=0.0083d2+0.2351d+4.8759(R2=0.9544);体质量(W)与日龄(d)呈指数函数关系:W=0.0006e0.1317d(R2=0.9719)。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茴鱼胚胎的发育及仔、稚、幼鱼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ouin氏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胚胎发育及孵出后仔鱼卵黄囊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65日龄内的仔、稚、幼鱼生长状况。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期,包括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芽出现期、晶体出现期、眼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至发眼(晶体出现期)需75.84℃.d,至破膜需117℃.d;受精卵膜较鲑科鱼类薄而柔软,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晶体出现在眼色素沉积期之前;仔鱼卵黄囊的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4日龄前吸收较快,此后吸收相对较慢;仔鱼在240℃.d(11日龄)左右时出现鳔并开始上浮,260℃.d(16日龄)左右时开口;积温达到346.9℃.d(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被吸收,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稚鱼在36日龄之前生长相对较缓慢,在36日龄后增长较快;在积温达到546.3℃.d(38日龄)时,稚鱼奇鳍褶开始退化,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王玉祥 《畜禽业》2007,(9):26-26
<正>现在,大多数的养鸡户都直接购买种禽场(公司)生产的刚出壳的商品雏鸡苗来饲养,如何做好雏鸡苗的选购和运输就成了养殖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养鸡生产中,雏鸡苗的选购和运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好坏直接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在具体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圆斑星鲽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TemmincketSchlegel)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11±0.5)℃时,受精卵历时153h脱膜孵出,孵化后仔鱼在水温为(15±0.5)℃时经过6d开口摄食,50d完成变态而成幼鱼。圆斑星鲽的卵子为半浮性卵,其卵黄量很多。卵裂后期,卵裂球的大小和卵裂速度均出现差异。眼泡在体节形成之前出现。刚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孵化5d肛门打通,6d开口。随着卵黄囊的消失,消化道开始弯曲。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86h的胚体中,至140h在卵黄囊上零星分布,且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至变态完成后全身密布黑色色斑。胚体色素细胞的形状由孵化前的雪花状逐渐变为圆形,但卵黄囊上的色素细胞始终为雪花状。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鮰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研究了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tus)的早期牛活史及其发育生物学.运用解剖镜观察、记录、测量、描述、绘图等方法,连续规察了6个批次斑点叉尾鮰的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在水温23~25℃时,斑点叉尾鮰胚胎期约需186 h,有效积温4 490~4 6lO qC·h;水温24~27℃时,班点叉尾鮰卵黄囊期约需6 d,有效积温3 620~3 710℃·h.(2)斑点叉尾鮰胚胎在出膜之前可见血液循环、胸鳍突起、眼球色素、直肠和肛门,卵黄囊耗尽期时各鳍鳍条明显且尾鳍已分叉.(3)斑点义尾鮰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是28~29℃.  相似文献   

18.
鸡胚孵化中粘胶物质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亮 《畜禽业》2000,(8):38-38
孵化后期,种蛋出现的胶状物质,是我们孵化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态现象,尤其是夏季多见。这种胶状物质包围胚胎的整个身躯,使鸡胚发育18~19d后无法转身、啄壳、呼吸困难,大多闷死或啄洞后无力挣脱出壳;也有的雏鸡勉强出壳,由于胚胎发育不正常,没能完全利用蛋内的营养物质,出壳雏鸡多见个体弱小,毛沾,雏躯干瘦。这种现象严重影响雏鸡质量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4,(4)
<正>春季舍外气温慢慢升高,自然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是鸡产蛋相对适宜的时期,也是育雏的关键时期。这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且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春季不同阶段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雏鸡饲养管理1.1高温育雏雏鸡刚出壳后卵黄吸收不好,体质弱,抵抗力差,采用高温育雏可以促进卵黄吸收,降低死亡率。第一周3536℃,以后每周降低2℃。1.2湿度与通风育雏期温度较高,舍内湿度较低,易干燥,极易造成气管炎,因此,应定期增加湿度,可带鸡喷雾消毒、也可在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01,(11):22
最近,美国学者首次研究了3种常用IBD疫苗胚胎免疫的安全性及其效能.试验1和2为SPF肉鸡胚,试验3为具有母源抗体的商品肉鸡胚,免疫胚龄均为18d.当疫苗免疫1个剂量时,SPF鸡胚及出壳后1和3周雏鸡的死亡率均上升,出壳后1和3周鸡法氏囊也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相反,当SPF鸡胚和商品肉鸡胚免疫0.5个剂量时,鸡胚和雏鸡死亡率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但SPF雏鸡的法氏囊在1和3周龄时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而商品肉鸡雏仅在1周龄时法氏囊出现病变.在试验3中胚胎免疫鸡3周龄时用标准毒力株或不同抗原型IBDV攻击,结果,至少87%的鸡可抵抗标准毒株的攻击,60%的鸡可抵抗不同抗原型IBDV的攻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