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鉴定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及其甲醇提取物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为长叶竹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以抑菌圈法和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分别测定长叶竹柏枝叶挥发油和甲醇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104%和0.078%。从长叶竹柏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2.63%,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34.50%)、大根香叶烯B(22.82%)、大根香叶烯D(5.46%)、绿花烯(4.74%)和α-古芸烯(3.15%);从长叶竹柏枝条挥发油中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51%,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43.86%)、δ-杜松烯(7.93%)、1-石竹烯(4.92%)、(3a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 (4.91%)、2-isopropyl-5-methyl-9-methylene[4.4.0]dec-1-ene(3.72%)、古巴烯(3.68%)、γ-杜松烯(3.60%)和蒜头环烯(3.04%)。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对供试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差异不明显;长叶竹柏叶片挥发油对根癌土壤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9.0±0.0 mm,而枝条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和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均为8.3±0.6 mm。除桉树青枯病菌外,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甲醇提取物对其余6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叶片甲醇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强于枝条。【结论】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主要为非挥发性的物质,可作为天然抗菌活性物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法提取多蕊蛇菰次生代谢产物,并通过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和含毒平板法分别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不同供试细菌和降香黄檀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多蕊蛇菰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其次是正丁醇层,石油醚层提取物的活性最弱;所有提取物对桉树青枯病菌均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多蕊蛇菰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降香黄檀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强,EC50值为0.89 mg/mL,正丁醇层次之,EC_(50)值为6.52 mg/mL,石油醚层提取物在供试浓度下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5.
蔓马缨丹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园林绿化灌木。为分析和鉴定蔓马缨丹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菌和杀线虫活性,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蔓马缨丹枝叶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分别测定其抗细菌和抗线虫活性。结果表明:蔓马缨丹枝叶挥发油的含量0.075%(以鲜重为基础),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共分析并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进而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推算得到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β-Cubebene(19.94%)和β-Elemene(19.61%)。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蔓马缨丹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番茄疮痂病菌以及黄瓜角斑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番茄疮痂病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相对最好,其抑菌圈直径为30.40 ± 2.78 mm。另外,蔓马缨丹挥发油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了一定的致死活性,在24小时内的致死中浓度为33.07 ± 2.12 mg/mL。本研究结果为蔓马缨丹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思路,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垂枝香柏(Sabina pingii)挥发油的成分和药理作用,为其合理推广、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垂枝香柏挥发油,并用GC-MS对垂枝香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和平板涂布法测定垂枝香柏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卡拉双球菌等4种细菌和白色念球菌、玉米纹枯病菌等2种真菌生长的抑制性,以抑菌圈直径的大小衡量挥发油对供试菌种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垂枝香柏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3个成分,鉴定成分占总组分的96.63%,其中平均相对含量大于5%的有桧烯(Sabinene)、α-可巴烯-11-醇(alpha-Copaen-11-ol)、烃类含氧衍生物(Hedycaryol)和4-萜品醇(4-Carvomenthenol)等4种物质;垂枝香柏挥发油对6种供试菌种的抑菌圈直径为11.74~14.32mm,均为中度敏感。【结论】垂枝香柏挥发油富含萜类物质,且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掌握其化学组分,为小鱼仙草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小鱼仙草挥发油,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小鱼仙草挥发油对供试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均低于10.00μL/皿;GC-MS法从小鱼仙草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2个组分,鉴定了2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822%;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桉树脑(64.684%)、β-蒎烯(7.963%)、(Z)-3,7-二甲基-1,3,6-辛三烯(5.239%)和β-水芹烯(4.673%)等。【结论】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的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可作为熏蒸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内生真菌Eef-10的分类地位,分离和鉴定该真菌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并评价其抗细菌和抗肿瘤细胞活性,以期得到具有抗细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方法】内生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主要采用减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化合物的鉴定主要依据~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学数据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采用MTT显色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5种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2种不同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内生真菌Eef-10中分离到的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traric acid(化合物Ⅰ)、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乙酯(Ethyl 2, 4-dihydroxy-3, 6-dimethylbenzoate)(化合物Ⅱ)和4-甲基-5, 6-二氢-2H-吡喃-2-酮(4-methyl-5, 6-dihydro-2 H-pyran-2-one)(化合物Ⅲ)。化合物Ⅱ对5种革兰阴性细菌表现出强抑制活性,最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为35.87~55.50μg/mL,化合物Ⅰ的IC_(50)为67.25~130.55μg/mL,化合物Ⅲ的IC_(50)均大于200μg/mL。抗肿瘤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Ⅱ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IC_(50)为1.50μg/mL,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喜树碱(IC_(50)为3.6μg/mL)。【结论】从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 Eef-10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化合物Ⅱ对桉树青枯病菌和Hep-G2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蒙古蒿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信阳市野生蒙古蒿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古蒿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蒙古蒿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并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从蒙古蒿挥发油中共分离到33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9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5. 602%,其主要组分为兰香油薁(16. 59%)、大根香叶烯D(14. 916%)、石竹烯(9. 615%)、桉树脑(8. 782%)等。挥发油对供试的水稻纹枯病病菌、小麦赤霉病病菌、辣椒炭疽病病菌和水稻胡麻斑病病菌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3. 05、5. 20、6. 98、9. 01μL/皿。可见蒙古蒿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望作为熏蒸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MTT比色法用于合成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抑菌活性筛选的可行性。【方法】将7个烟酰胺类化合物分别用MTT比色法和平板扩散法对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并测定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采用平板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初筛时,未能筛选出有活性的化合物;采用MTT比色法筛选出N-(3-三氟甲基)-苯基烟酰胺具有抑菌活性,其对番茄疮痂病菌(X. vesicatoria)、烟草青枯病菌(R. solanacearum)和丁香假单胞杆菌(P. syringae)的EC50分别为3.87、2.05、10.33 mg/mL。【结论】MTT比色法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脂溶性化合物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3种江蓠可培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为该海域海藻共附生细菌的开发利用及新型生物杀菌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经稀释涂布法后观察分析3种江蓠共附生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分布,基于16S rRNA序列对江蓠共附生细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纸片扩散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结果】从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的江蓠、扁江蓠和集团江蓠中共分离获得28株可培养的共附生菌株,隶属于4门13科15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弧菌属、冷杆菌属、交替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赤杆菌属、副球菌属、考克氏菌属、微球菌属、红小梨形菌属、Kytococcus sp.、Dermacoccus sp.、Maribacter sp.和Cobetia sp.)。有5株共附生菌株的代谢产物对番木瓜炭疽病原菌或荔枝炭疽病原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菌株GXS0044、GXS0017和GXS0035的代谢产物对荔枝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0、14.5和15.5 mm),菌株GXS0023和GXS0031的代谢产物则对番木瓜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0和17.0 mm)。【结论】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江蓠共附生细菌较丰富,其代谢产物活性各不相同,因此从海藻中寻找具有抗农业病原菌的微生物将成为研究抗农业病原菌杀菌剂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法提取叶下珠次生代谢产物,并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提取物,通过TLC–MTT–生物自显影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DPPH法测定叶下珠不同提取物的抗细菌、抗真菌和抗氧化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叶下珠不同提取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叶下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层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细菌活性,对木麻黄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叶下珠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的抗真菌和抗氧化活性较强,其EC50和IC50分别为(1.02±0.15) mg/mL、(20.14±0.58) ?g/m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叶下珠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中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保留时间9~12 min内。叶下珠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细菌、抗真菌和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作为活性成分分离和鉴定的候选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魔芋软腐病病菌、生姜青枯病病菌为供试菌,采用琼脂打孔药剂扩散法对分属5个科的6种古老珍稀植物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20 mg/mL连香树、山白树和牛鼻栓的甲醇提取物对3种病原细菌中的2种及以上表现出抑制活性,活性最好的连香树甲醇提取物对3种病原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64 mg/mL。在供试质量浓度为5 mg/mL时,乙酸乙酯萃取层和水层对3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较好,抑菌圈直径分别大于2.3、1.8 cm。研究表明,连香树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发一种可同时检测黄瓜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ITS或16S r DNA序列分别设计黄瓜靶斑病原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鉴定引物的特异性,筛选可在目标菌株中扩增出特异片段的特异引物;选择可以组合的3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进行三重PCR,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分别进行优化,优化三重PCR体系。【结果】针对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分别设计出5对、7对和6对特异性引物,其中引物CC4F/CC4R和CC5F/CC5R可特异扩增黄瓜靶斑病菌ITS,引物CL1F/CL1R、CL2F/CL2R、CL3F/CL3R、CL3F/CL4R、CL3F/CL5R、CL3F/CL6R和CL3F/CL7R可特异扩增黄瓜炭疽病菌ITS,引物PS3F/PS4R和PS4F/PS4R可特异扩增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16S rDNA。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370、275和698 bp,其混合扩增产物可在3%琼脂糖凝胶上得到充分分离,这3对引物选择作为三重PCR引物。在三重PCR反应体系中,当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的终浓度分别为0.16、0.4和0.16μmol·L~(-1)时,3个目的片段能同时得到有效扩增;当退火温度大于65℃时,部分目的片段不能有效扩增。最终建立并验证了适合上述3种黄瓜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体系,即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2.5μL 2×Hiff~(TM) PCR Master Mix(With Dye)、0.16μmol·L~(-1) CC5F/CC5R、0.4μmol·L~(-1) CL3F/CL5R、0.16μmol·L~(-1) PS3F/PS4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 min;95℃变性30 s,65℃退火30s,72℃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方法能够快速检测田间采集的黄瓜发病叶片中的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灵敏度均可达到0.4 pg·μL~(-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初始培养pH对Xenorhabdus neamatophila YL00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YL001的抑菌活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琼脂扩散法、活体组织法,分别测定了初始pH 4.5,5.5,6.5,7.0,7.5和8.5培养条件下,X.neamatophila YL001发酵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同时采用HPLC、LC-MS分析了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代谢物的差异。【结果】随着初始pH的升高,共生菌发酵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也逐步提高。pH8.5时,YL001发酵液对水稻瘟疫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甘蓝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以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均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EC50为1.29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4.65mm。随着初始培养pH的升高,YL001发酵液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也逐渐提高,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HPLC和LC-MS代谢分析表明,pH8.5、pH 7.0及pH 4.5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代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始培养pH可以显著影响X.neamatophila YL001的抑菌活性及代谢能力,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活性物质的产生及其稳定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筛选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使用平板打孔法对30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并且使用液体培养法和离体叶片法对其防效进行验证。【结果】五倍子、丁香、地榆的乙醇提取物对黄瓜细菌角斑病菌具较强的抑制效果;通过液体培养法得到3种提取物的EC50分别为13.462、19.745、36.802 mg/L;离体叶片试验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在活体上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效可达60%;丁香和地榆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3种提取物均未表现出治疗作用。【结论】经过筛选,3种提取物对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只有五倍子在离体叶片上表现出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对辣椒青枯病菌生防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丰富辣椒青枯病的生物防治菌种资源,为生防制剂的研发生产及进行大田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湖南长沙青枯病发病区采集健康的辣椒植株样品,通过平板稀释分离和划线纯化方法获得内生细菌后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拮抗作用测定,筛选出拮抗青枯病菌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然后通过菌体的形态结构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筛选出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一株对青枯病菌拮抗作用效果好的内生细菌L009,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8%、豆饼粉6%、Na Cl 0.5%、Ca CO30.5%、K2HPO40.08%、p H 7.0、72h、28℃、180 r/min转速。【结论】L009菌株对辣椒青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具有作为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离筛选出土壤中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以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为诱导菌株,采用土壤颗粒撒布法,从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55株拮抗细菌菌株。测定了部分拮抗菌株及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对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菜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抑制率达60%以上的拮抗菌株,分别有1、12和8株。9株拮抗菌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效果,其中YS7菌株发酵产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了56.2mm。从抗菌谱上看,27株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对4种以上的拮抗对象表现有抑菌活性,表明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烟草青枯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不同烟区健康烟草的根际土壤样品中筛选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为防治烟草青枯病提供生防资源。【方法】随机从福建龙岩、四川德昌、陕西汉中等地健康烟草根际土壤中采集30份土壤样品,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中分离芽孢杆菌,以烟草青枯病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芽孢杆菌,并通过培养特性、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的拮抗芽孢杆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拮抗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定殖能力和抑菌活性。【结果】从健康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抗烟草青枯病菌活性较好的菌株LW-4,经鉴定其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LW-4菌悬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的防治效果为70.37%,其可定殖于烟草根际土壤,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LW-4对烟草有明显的促生作用;用饱和度为25%的硫酸铵获得的LW-4抑菌物质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活性较高,抑菌圈直径达37.82mm。【结论】菌株LW-4在烟草青枯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从苦皮藤根皮中分离的一株编号为2K3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杀菌活性。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K3菌株菌丝体的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比乙酸乙酯提取物强,在1 000μg/mL浓度下对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大于90%;抑制孢子萌发法试验结果表明,2K3菌株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对烟草赤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59.4μg/mL、96.5μg/mL和132.5μg/mL;管碟法生测结果表明,2K3菌株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和27 m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K3菌株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在2 000μg/mL浓度下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