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15年以来,泾源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肉牛产业从扩量向提质的方向发展,先后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黑安格斯母牛14000头,全力打造"全区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黑安格斯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和"宁夏黑安格斯肉牛供应基地",走"优质+高端"相结合的肉牛产业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热应激对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我。本试验选择年龄、体况相近的红红本[红安格斯牛×(红安格斯牛×川南山地牛)]、红西本[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川南山地牛)]、西西本[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川南山地牛)]和西红本[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川南山地牛)]4个杂交组合肉牛,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测定其直肠温度、脉搏、呼吸频率,并采集血样对其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条件下4个杂交组合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心率差异不显著(P0.05),红西本肉牛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西西本肉牛(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红西本肉牛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极显著低于西西本、西红本肉牛(P0.01),肌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西红本肉牛(P0.05);红西本肉牛血清中的T_3含量显著低于西西本、西红本肉牛(P0.05),红细胞钾含量与西红本肉牛差异显著(P0.05),血清K~+、Cl~-、Ca~(2+)含量在4个杂交组合肉牛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在4个杂交组合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红西本肉牛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7,(21):45-48
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发酵棉粕对安格斯肉牛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0月龄健康初始体重[(259.11±22.62)kg]无明显差异的黑安格斯肉牛(公牛)18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头),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添加6%的发酵棉粕,对照组添加6%的未发酵棉粕。试验期共42 d,预饲期10 d,正饲期32 d。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31.51%(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9.1%(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料重比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和对照组相比料重比下降了16.58%(P<0.01)。(2)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尿素氮、钙、磷、铁、免疫球蛋白A等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总蛋白、葡萄糖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分别提高36.64%(P<0.01)、37.5%(P<0.01)和36.99%(P<0.05)。因此,饲喂发酵棉粕可改善安格斯肉牛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2头12月龄体重接近的健康秦川肉母牛,随机分为杂交高粱组(杂交高粱+全株青贮玉米+精料)、珍珠稷组(珍珠稷+全株青贮玉米+精料)、麦草组(麦草+全株青贮玉米+精料)、对照组(全株青贮玉米+精料),每组3头,于试验开始前和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数据,分析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杂交高粱组和麦草组平均日增重、采食量与增重比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各试验组BUN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珍珠稷组ALP水平显著增高(P0.05);麦草组ALP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用杂交高粱饲喂秦川肉牛效果最好,麦草次之,珍珠稷不适用于秦川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贵州省某肉牛养殖场从澳大利亚引进60头安格斯种牛突然发病,先后死亡15头。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采用血推片染色,光学显微镜进行病原学诊断检测,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1流行情况2015年10月11日,贵州省某肉牛养殖场从国外引进的60头安格斯种母牛突然发病。该群牛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对早胜牛(对照组)和红早F1代(试验组)强度育肥,研究早胜牛与红安格斯杂交肉牛早起强度育肥肉用性能。[方法]选择了早胜牛50头,红早F1代96头,阉牛52头,母牛44头,经过112d育肥。[结果]表明红早F1代平均日增重897.95g,当地早胜牛平均日增重686.55g,提高30.79%,,增重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屠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屠宰率分别为52.10%和56.03%,净肉率为41.17%和45.21%,差异显著(P0.05),高档肉占净肉分别为7.72%和10.11%,差异显著(P0.05)。[结论]试验证明,利用红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早胜牛,可显著提高早胜牛肉用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内蒙古土右旗从澳大利亚引进首批240头安格斯种母牛,引进的安格斯牛年龄12个月到16个月不等,体重300千克左右。据了解,这次引进的安格斯牛通过观察两周左右,等母牛情况稳定发情时,将会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冻精对母牛进行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精粗比对淘汰母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淘汰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并按试验1、2、3组分别饲喂日粮精粗比为7030,6040,5050的日粮,在试验初期及试验末期称量试验牛体重并收集血清样本,记录各组试验牛日采食量,测定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牛初体重、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均为试验1组显著(P0.05)、极显著(P0.01)高于试验3组,料重比以试验3组最高,试验1组最低,说明日粮精粗比对淘汰母牛增重效果及饲料利用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中,各试验组末期TP、ALB、ALT、BUN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Glu、AST值均为试验1组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而TCHO、TG值为试验1组均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1),试验2组TCHO值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由此表明Glu、AST、TCHO及TG值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升高。综上所述,日粮精粗比为7030,淘汰母牛血液生化指标维持正常,并获得较优的增重效果及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条件下不同生理阶段安格斯母牛维持行为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以期了解安格斯牛耐热性能,为建立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取分娩后2~3个月的空怀哺乳(LN)组、干奶1~2个月的空怀(NN)组和妊娠6~7个月(GE)组黑安格斯母牛各4头,监测其在热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常值、维持行为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在热应激条件下,3组间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2)GE组每个反刍周期食团数显著高于LN组(P0.05),GE组和NN组的采食时间都显著高于LN组(P0.05),而站立/游走时间显著低于LN组(P0.05),GE组和LN组的卧息时间显著高于NN组(P0.05)。(3)与NN组比较,GE组的血清CK、IgA、T4、UN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LN组比较,GE组除血清UN显著降低(P0.05)外,血清ALT、AST、CK、TP、GLU、T3、T4、IgG、IgA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NN组血清TP和T4显著高于LN组(P0.05),血清ALT、AST、CK、UN、GLU、T3、IgG、IgA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热应激条件下,不同生理阶段安格斯母牛均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能,且妊娠组母牛在采食行为、反刍行为、维持肌细胞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方面优于空怀组。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产后安格斯母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况相近的产后1 d左右安格斯母牛24头,平均体重为(480±20)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母牛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1.78%(Ⅰ组)、13.51%(Ⅱ组)和15.43%(Ⅲ组)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3组产后母牛初重和末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组产后母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产后母牛血清中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产后母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产后母牛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IGF-1)、生长激素(GH)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的犊牛成活率最高。研究表明,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3.51%时能够起到改善产后安格斯母牛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繁殖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饲养管理方面对安格斯肉牛育成母牛的饲养管理进行实践总结。安格斯育成母牛是指7月龄到初配受胎这段时间,相对于犊牛和成年母牛而言,育成母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大大提高。无妊娠、产奶的负担,疾病较少,饲养管理相对较容易,育成母牛饲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饲养,使其按时达到理想的体型,体重标准性成熟,按时配种受胎。并为其一生的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2016年甘肃宏福现代农牧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500头,笔者进行了技术服务,根据工作实践、体会浅谈安格斯肉牛育成母牛的饲养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舍饲和放牧BMY牛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BMY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到达补充BMY牛的基础性资料,为BMY牛的人工饲养、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方法]采用试剂盒对20头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BMY年母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舍饲牛的STB、A/G、LDL、GLU、Crea和P等指标显著高于放牧组,放牧牛的GLO、ALT、AST/ALT、GGT和TG等指标显著高于舍饲牛(P<0.05),TP、HGB、ALP、BUN、URIC、T-CHOL、Ca、HDL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饲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要明显小于放牧牛。[结论]舍饲BMY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明显要优于全放牧条件下的BMY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舍饲和放牧两种饲养模式肉牛肝功能的状态,试验选择黑龙江省双鸭山、九三、大庆3个地区的肉牛养殖场共59头肉牛,分别于6,7,8月份定期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检测7项肝功能指标和5项能量代谢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放牧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与舍饲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放牧组ALT、AST、GGT活性和GLO含量高于舍饲组;大庆地区舍饲组肉牛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九三地区舍饲组肉牛GLU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说明舍饲组和放牧组肉牛肝功指标存在差异,且舍饲组肉牛肝功能状态要优于放牧组。  相似文献   

14.
[方法]以巴里坤县本地母牛为研究对象,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通过人工授精(AI)技术开展牛品种改良试验旨在研究西杂牛在当地生长状态和适应性。[结果]通过初生重、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测试与本地牛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西杂牛与本地牛体尺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相比较提高5.28%,11.48%,10.75%,37.63%;分别对育肥牛进行屠宰试验,西本F_1与本地牛胴体重分别为510.24 kg,370.37 kg,屠宰率分别为57.76%,49.1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结果显示:采用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生产,西杂F_1表现为抗逆性好、生长速度快,说明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进行杂交用于舍饲肉牛生产或培育优质肉牛新品系具有明显优势,为今后拓展农区舍饲肉牛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CLA)水平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选用40头健康无病、体重(417.70±30.83)kg的22月龄淘汰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添加CLA,试验组分别添加0.5%(0.5%CLA组)、1.0%(1.0%CLA组)和1.5%(1.5%CLA组)CLA,整个试验期为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3头体重相近的试验牛采血并屠宰,测定其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脂联素(ADPN)和瘦素(LEP)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组间血清中TC、TG、HDL、LDL及GH、ADPN和LE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1.0%CLA组血清中INS含量显著低于0.5%、1.5%CLA组(P0.05),但0.5%CLA组和1.5%CL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CLA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1.5%CLA组C14∶0含量与1.0%CLA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1.0%CLA组C14∶0与C16∶0含量最低;1.0%CLA组C18∶1n9c、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1.0%、1.5%CLA组C18∶2n6c、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均以1.0%CLA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由此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1.0%CLA能降低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中INS水平,提高牛肉中MUFA和PUFA含量,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肉牛不同饲养阶段血清中Ca、P水平变化以及与其调节相关的酶、激素含量变化分析,试验选取石河子某集约化牛场不同生产阶段的安格斯肉牛40头,分析不同生产阶段的肉牛血清Ca、P水平及血清碱性磷酸酶、羟脯氨酸酶、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生产阶段的肉牛血清磷、碱性磷酸酶、羟脯氨酸、降钙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肉牛围产期阶段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含量与其他生产阶段肉牛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围产期肉牛血清钙偏低,建议改善肉牛围产期饲养日粮中钙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旨在对元江本地黄牛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体重和体尺等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构建通过体尺预测体重的回归方程。[方法]研究随机选取规模牛场舍饲饲养的本地黄牛以及牛场周边农户放牧饲养的本地黄牛各20头、公母各10头,从初生到12月龄逐月测定体重体尺,并拟合适宜的生长发育模型、体重与体尺指标及月龄的回归模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Brody 4种模型拟合肉牛体重的拟合度R2均较高,其中以Logistic模型最优。本地放牧黄牛和舍饲黄牛公牛增长拐点月龄分别为4.75月、5.23月,拐点体重分别为70.23 kg、101.28 kg;(2)元江本地放牧及舍饲黄牛公母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3)元江本地黄牛放牧及舍饲公母两组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月龄的回归系数都大于其余性状的回归系数。[结论]元江本地黄牛体重生长曲线的拟合以Logistic模型最优;两组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性能、干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为肉牛育肥过程中合理使用粗饲料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将28头平均1.5岁、体重相近(319.86±37.46)kg的健康利木赞×安格斯×西门塔尔三杂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对照组粗料饲喂全株青贮(100%),试验I组粗料饲喂青贮玉米(40%)和黄贮玉米(60%),试验II组粗料饲喂青贮玉米(40%)和象草(60%),试验Ⅲ组粗料饲喂黄贮玉米(40%)和象草(60%),精料均为5kg/头·天,试验期每周按头测定一次精料和粗料采食量,全部试验牛栓系饲养并自由饮水。试验期70天,预饲期5天,正试期65天,试验前后空腹称重,记录初重和末重并计算日增重、料重比和经济效益等指标;试验结束前四天,用全收粪法测定干物质消化率;最后一天空腹采集血样测定血清指标。[结果]试验I组的平均日增重最高,为1.198kg/d,试验Ⅲ组最低,为1.106kg/d,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采食量以试验I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它两组差异不显著;粗料采食量各组间无差异,但精料采食量以对照组为最低,试验Ⅲ组最高(P0.01);对照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试验组(P0.05),以试验Ⅲ组为最低。料重比以试验Ⅲ组最高,对照组最低,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以试验I组最高,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生化指标除血清中尿素氮水平试验I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它各血液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全株青贮玉米作为育肥期肉牛的优质粗饲料,本研究表明其与黄贮玉米组合后相比单独饲喂全株青贮或低质的黄贮玉米与象草组合,提高了肉牛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及经济效益,发挥了粗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并对精料和粗料的组合效应有促进作用,对南方低质粗饲料的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别山牛母牛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的关系,探明大别山牛母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分别测定3月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36月龄和48月龄共291头大别山母牛的体重和体尺性状,利用Duncan’s法对各阶段母牛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差异显著性。利用Biraviate相关检验测成年母牛体尺体重的相关性。选用非线性Logistic模型拟合大别山牛体重的累积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大别山牛母牛在36月龄前体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成年大别山母牛体重与体斜长呈极显著相关(P0.05),与体高等8项指标呈及显著相关(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程度最高。大别山母牛生长的非线性Logistic方程为y=309.466/(1+4.556e~(-0.115t)),拐点体重为154.73kg,拐点月龄为13.2月龄。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335.7±21.6) kg]相近的妊娠后期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西门塔尔公牛×云南本地黄牛母牛)初产母牛21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饲粮能量水平分别为1.06×NRC(高能组)、1.00×NRC(中能组)和0.94×NRC(低能组)能量需要,等氮不等能。正式试验期为产前30 d至产后30 d,共计60 d。结果表明:1)低能组饲粮可显著提高母牛围产期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P0.05)。3组母牛的单位体重代谢能摄入量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产后30 d高能组母牛比中能组和低能组少失重12.9和13.9 kg(P0.05)。2)产前高能组母牛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3)产后低能组和中能组母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基丁酸(BHBA)的含量显著高于高能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中,高能饲粮(1.06×NRC)显著提高产前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摄入量,减少肉牛产后30 d的失重;降低母牛产后血清NEFA和BHBA含量。因此,提高围产期饲粮能量水平(1.06×NRC)缓解了肉牛产后能量负平衡,有利于初产母牛的产后体重增加和体况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