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地区红豆草苜蓿不同栽培模式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那吾乡高寒牧区,进行了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单播和混播模式下的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苜蓿混播是高寒牧区建立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人工草地的最佳技术模式,其次为单播红豆草,单播苜蓿产量最低.混播第2年干草产量达到12 136 kg/hm2,分别比单播红豆草和单播苜蓿提高14...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量。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佳播种量为15.0 kg/hm2;建植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人工草地的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最佳播种量为18.8 kg/hm2(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播种量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3.
2006~2007年在合作市那吾乡格河自然村和舟曲自然村,进行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苜蓿人工草地混播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红豆草和苜蓿的混播不宜作为收种草地利用,但作为收草利用是一种较好的混播模式.在播种第二年混播草地干草产量达15 359kg/hm2,高出当地燕麦1.76倍,新增产值达15 773元/公顷,比当地燕麦高3.15倍;第一茬干草含粗蛋白18.12%,第二茬含粗蛋白16.39%,共增产粗蛋白2 843.51kg/hm2,是种植燕麦的2.8倍,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无芒雀麦单播以及与苜蓿的混播试验,分析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牧草营养与产量的动态变化,为该草的合理化利用提供依据。在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的播种量分别为22.5 kg/hm2和15.8 kg/hm2的情况下,分别测定不同生育期牧草的生物量和营养指标,分析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牧草生产和营养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混播能促进无芒雀麦的生长,对苜蓿生长影响不大,成熟期混播牧草的干生物量为1 137.45 g/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2)混播能提高牧草营养价值,与无芒雀麦单播相比,混播草花期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22.80%、10.59%和38.66%,粗纤维降低了9.33%,而且混播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呈现由高到低的动态变化模式,粗灰分呈现V型变化规律,而粗纤维含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无氮浸出物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比单播有利于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水平,以及整体草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种植2年的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土壤有机碳密度以隔行混播草地最大,为11.59t/hm2,其次为单播紫花苜蓿草地,二者显著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P0.01);氧化稳定系数,隔行混播草地最大(1.28),同行混播草地次之(1.16),二者亦显著(P0.05)高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1.00)、单播无芒雀麦草地(0.85);表明混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且隔行混播较之同行混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粗蛋白质含量高而含糖量较低,按常规方法单独青贮不易成功,与禾本科(Gramineae)牧草混播混贮,则可提高含糖量从而改善青贮效果。试验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播种量(15kg·hm-2)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播种量(30kg·hm-2)的各60%,80%和100%组成9个混播处理,以单播为对照,探讨不同混播组合对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播紫花苜蓿相比,混播可提高可溶性糖和乳酸含量,降低NH3-N/TN含量,且随无芒雀麦混播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100%无芒雀麦单播播量(30kg·hm-2)+60%紫花苜蓿单播播量(9kg·hm-2)的混播组合,可溶性糖含量达1.23%,乳酸含量达3.82%,分别比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92.86%和178.83%,NH3-N/TN含量为4.94%,比单播紫花苜蓿降低了30.62%,感官评定得分最高达19分,在各混播组合中,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两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栽培草地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化学结合形态。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高,其次为隔行混播草地,二者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间差异极显著 (P<0.01);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以隔行混播草地最大(1.27),同行混播草地次之(1.16),二者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0.99),单播无芒雀麦草地(0.94)间差异极显著 (P<0.01),说明混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有机碳化学结合方式上均以铁铝键结合为主,各处理不同层次铁铝键结合有机碳均极显著高于钙键结合有机碳(P<0.01)。  相似文献   

8.
通过豫北地区连续6年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单播、多年生黑麦草单播、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相关土壤酶活性,并分析了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cm土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最高,为9.17g/kg;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和紫花苜蓿单播模式下最高,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比沙化裸地增加266.80%、87.79%、49.96%、433.26%和232.3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分别与蔗糖酶和淀粉酶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碱解氮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试验中蔗糖酶、淀粉酶和脲酶可表征土壤碳、氮特征。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年人工草地建植,土壤碳、氮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为最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0(H1)、7?3(H2)、5?5(H3)、3?7(H4)和0?1(H5)的混播比例下草地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建植生长第2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46.0%、34.0%和12.0%,但均低于H5处理;第3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36.5%、40.0%和23.5%,比H5处理提高34.9%、38.4%和22.1%,混播效应明显.2)随着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比例的降低,紫花苜蓿相对于红豆草的种间竞争力减小.3)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3?7混播比例下,2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均最高,且紫花苜蓿高于红豆草;与单播相比,混播后相对饲喂价值提高,提高了4.4%~49.73%,7?3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3?7混播比例下,红豆草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综合来看,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7?3和5?5混播比例下,于生长第2年和第3年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可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草层结构与产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 +箭豌豆混播草层的茎主要分布在 0~ 3 0cm的高度 ,叶在 0~ 10 0cm ,花在 80~10 0。混播草层在前、中、后各生育期 ,均能保持较高的光合作用面积并可获得高产。依各项测定指标综合评定 ,燕麦 13 5kg/hm2 +箭豌豆 45kg/hm2 为适宜混播组合量 ,其干草产量比单播燕麦和箭豌豆分别增产 13 %和 96%。混播草层每元投资的经济收益均比燕麦、箭豌豆单播高  相似文献   

11.
在天祝县高寒地区进行甘引1号黑麦与燕麦的混播试验,结果表明,混播比单播表现出更大的生物优越性,其甘引1号黑麦50%+燕麦50%的混播草地鲜草产量达48 140kg/hm2,比甘引1号黑麦和燕麦单播增产18.95%和22.97%。  相似文献   

12.
黄军 《新疆畜牧业》2009,(Z1):37-40
通过在奇台县和吉木萨尔县进行冬小麦单播、苏丹草单播、冬小麦与苏丹草套种、冬小麦复播玉米、复播豌豆以及大麦与苏丹草混播试验示范,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与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套种、混播,不影响冬小麦、大麦的产量,苏丹草干草产量可达到15000kg/hm2。冬小麦套种苏丹草效益明显优于其它播种方式,在昌吉州乃至新疆大部分地区都可推广种植。冬小麦套种苏丹草比冬小麦复播玉米、复播豌豆效益明显,套播苏丹草较复播豌豆效益增加31.3%,套播苏丹草较复播玉米效益增加16.1%,大麦、苏丹草混播较单播大麦效益增加61.2%。冬小麦套种苏丹草技术解决了种粮与种草之间争地的矛盾,为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旱作条件下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地。运用AHP和DTOPSIS分析法进行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综合比较,旨在筛选适宜于该区域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旱作人工草地类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混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苇状羊茅混播;最适宜的单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  相似文献   

14.
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分别占单播量30%和70%)的情况下的生长动态进行分析,探讨2种牧草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单播或混播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长均呈"S"型动态模式,可以用回归方程来表示,生长最快在4月15日到5月15日的抽穗扬花期和现蕾开花期;(2)成熟期混播牧草的生物量为1137.45gDM/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比苜蓿单播下降了2.83%(P0.05)。研究结果提示,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和各自的单播相比,有利于无芒雀麦的生长和牧草生产,而对苜蓿的牧草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评价红豆草在甘肃省二阴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甘肃省和政县的省级区域试验站对红豆草生产指标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红豆草在甘肃省二阴地区每年可刈割2次,年累计株高最高可达197.72 cm,年累计干草产量平均达11 976 kg/hm2,其中第1茬显著高于第2茬(P0.05),一级分枝数随着种植年限逐年增加;各年份间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0.32%,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分别为26.21%和34.67%。说明红豆草在甘肃省二阴地区适应性强,性状表现优异,营养品质好,可作为二阴地区主要牧草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甘肃省天祝县高寒地区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群落中燕麦与箭管豌豆通过对光能、养分、水分等资源的相互协同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群落草层高度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增加.其中,以燕麦76kg/hm2 箭管豌豆42kg/hm2播草地的种间协同效应最佳,干物质产量为5900kg/hm2,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增产15.7%和68.6%.  相似文献   

17.
海晏县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晏县哈勒景乡燕麦与箭舌笞豌豆的混播实验研究表明:混播草地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达到52 000.2和14 100kg/hm2,而单播燕麦人工草地分别为25 400.1和9 100kg/hm2,混播比单播分别高26 600.1和5 000kg/hm2,增产率分别为104.72%和54.94%,ANOVA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另外,混播草地也能提高牧草的品质,混播草地牧草的粗蛋白比单播高2.35%,而粗纤维、粗灰分、钙、磷分别下降1.11%、6.07%、0.24%和0.11%。  相似文献   

18.
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时,可采用单播的方式,也可采用混播的方式。适宜的草种混播,具有较单播牧草高而稳定的产量,同时也可改进牧草品质。为此目的,我们选择了适于当地生长的红豆草、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并设置不同播量比例,从中求得一个较为合理的混播比例。一材料和方法参试材料:红豆草(Onbrychis.sp.)1982年自甘肃农业大学引进;和田苜蓿(Medcago sativa)1982年自新疆引进;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1982  相似文献   

19.
燕麦与箭舌豌豆在甘肃卓尼的混播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0年在甘肃卓尼县区域内两处设点,开展了燕麦与箭舌豌豆的混播试验。结果,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以1:1的混播比例产草量最高,在川道河谷区和二阴山区亩产青草分别达2467公斤和1800公斤。增产幅度为:川道河谷区混播比单播燕麦增产27.9%,比单播箭舌豌豆增产25.4%;二阴山区为31.4%和62.4%。  相似文献   

20.
在天祝县高寒地区进行甘引1号黑麦与箭筈豌豆的混播试验,结果表明,混播比单播表现出更大的生物优越性,其甘引1号黑麦60%+箭筈豌豆40%的混播草地种间协同效应最佳,鲜草产量达57 228.6kg/hm2,比甘引1号黑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增产21.2%和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