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敬青 《甘肃农业》2004,(12):62-62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 ,属黄土丘陵沟壑去区第五副区干旱贫困县之一。海拔高度 1 45 0~ 2 45 0米 ,境内年平均降水量 43 2 .7毫米 ;年蒸发量 1 5 5 9.3毫米 ,是总降水量的 4倍 ;全年日照时数 2 5 2 0 .3小时 ,年平均气温 6.4℃ ,无霜期1 3 6~1 5 7天。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 7~ 9  相似文献   

2.
甘谷县松树岔小流域位于甘谷县北部,属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治理前,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综合治理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绩突出,被甘谷县委、县政府列为精品示范流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湖南丘陵风化花岗岩区水土保持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保林的保土效果,根据灰色系统原理,建立了本区水保林的保土量和保土效率的灰色数学模型;林地的土样化验表明,林地土壤性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是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而不均,变率较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素有"干会宁"之称。干旱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降水又是影响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因素,造林成活率低而林木生长缓慢。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造林工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应用柠条  相似文献   

5.
范继东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9-300,302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龙头沟小流域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第2批重点小流域,对该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蓄水保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各项效益显著,尤其是在经济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定西地处中纬度黄土高原腹部,距省会兰州90km。总土地面积3638.71km^2,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沉积有厚逾千米的甘肃系红层,上复黄土.海拔在1700~2580米之间,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多川少,地形破碎.坡陡沟深,黄土裸露,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土高原第Ⅴ副区最具典型的水土流失区。  相似文献   

7.
秦安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55人,最高每平方公里达529人,人均耕地仅0.12公顷,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县域内年流失泥沙1364.98万吨,每平方公里年流失泥沙高达1.5万吨,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难。由于过去对水土保持工作不够重视,治理进度慢,效益低。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力度的加大,秦安县人民转变观念、抢抓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区域内沟壑纵横,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沟道断面形状多呈"U"形,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2010—2016年渭源县先后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渭源县白马峡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渭源县天池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渭源县暖阳项目。三个项目实施区共涉及渭源县的秦祁、新寨、北寨、路园4个乡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1988-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完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方法】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对1988-2011年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高原沟壑区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由1988年的0.298提高到2011年的0.856.1988~2011年间高原沟壑区各县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介于0.128~0.824之间,1988水土保持效益整体较差,泾川县(0.285)、正宁县(0.299)的评价值相对较高;2000年正宁县(0.512)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357)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西峰区(0.824)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638)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与1988年对比,西峰区和崇信县的评价值增加相对较大,分别增加了0.663、0.673,而镇原县的评价值增加较小,增加了0.462.【结论】经过23a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以后梯田建设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减小,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研究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按照突变理论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从保水保土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项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2个明显的增长期,2000年以后发展平稳,该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结论】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突变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符。实例评价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是合理、客观而可行的,其为解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多目标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是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而不均,变率较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素有“干会宁”之称。干旱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降水又是影响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因素,造林成活率低而林木生长缓慢。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造林工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应用柠条营养苗造林技术应对干旱的自然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平凉市作为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甘肃省构建"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一局——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构筑本地泾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  相似文献   

13.
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小流域侵蚀产流量和次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内治理小流域桥子东沟和未治理小流域桥子西沟为对象,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同阶段小流域侵蚀产流量年际变化和次降雨径流过程.结果表明:桥子东沟产流次数较桥子西沟减少了42.86%,年径流模数为桥子西沟的5%~63%;桥子东、西沟的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1.80%和4.03%;桥子东、西沟年径流深比值略有下降,治理后期在0.6以下.桥子东沟在治理后期的次降雨起流和洪峰流量的出现都晚于桥子西沟;桥子东、西沟次降雨洪峰流量、洪水历时比值不断下降,治理后期分别为0.41和0.6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治理流域的侵蚀产流量,对次降雨径流过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探索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的可行性.第一道防线是在坡顶岗脊栽树戴帽,开挖截流沟,涵养水源,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耕地等高种植,修梯田,种植植物防冲带,达到拦截径流、蓄水保墒的目的;第三道防线是沟壑中修跌水、谷坊,栽植乔灌木,以便拦泥蓄水,控制沟壑发展.采用小区及实测对比的方法,分析模式效益.结果表明,选择拜泉县永安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三道防线”典型模式建设,流域保水率和保土率分别达78.36%和95.73%,实施治理坡耕地平均每年产粮191万kg,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38%,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可见,“三道防线”是漫川漫岗黑土区有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不同立地条件的生态桑树林栽植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树具备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矿山修复、边坡护理、观光采摘等多种生态功能。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发展桑树林、改善修复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对桑树的特性、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并结合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土石山区、冲积平原区等4类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的生态问题,构建了10种生态修复功能型桑树林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地理位置方家坡小流域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流域总面积9.55K ,内有方坡村的6个村民小组,42 0户,2 1 1 0口人。流域海拔2 0 56~2 389m ,年降雨量31 2mm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不均,易造成干旱和水土流失。二、水土保持治理与开发经过1 998年以来的综合治理,突出抓了机修梯田、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种草养畜等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学种植等高效农业示范推广,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生态环境保护链、绿色产业链、特色经济发展链三个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原州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多年综合治理经验,创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文章介绍了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综合治理取得的基础、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推广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不同沟壑区动力效应模型(DEM)地形数据,揭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地形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立地类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沟壑区阴坡阳坡面积比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高原沟壑区两个坡向都呈左偏态分布,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呈双峰分布,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呈近正态分布.(2)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梁峁坡主要分布在25.以上坡度区间,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梁峁坡注要分布在15.~25.区间.(3)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各坡形面积比例在沟坡上均表现出凸形坡>凹形坡>平坦坡的规律;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各坡形在梁峁坡的分布对比,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为凸形坡>凹形坡>平坦坡,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为凸形坡>平坦坡>凹形坡.  相似文献   

19.
黄彩玲 《甘肃农业》2014,(11):69-70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是渭河的发源地。本文主要阐述了该县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其危害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三条川骨干坝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该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治理水土流失,发展水浇地面积,解决控制区内群众的交通问题及人畜饮水问题,建设三条川骨干坝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详细分析该工程的建设效益,为相关工程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