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业科技入户网”数据上报管理系统是为了配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深入开展而建立的,系统采用科技示范县客户端远程上报数据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即时性、集中武与规范化管理,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数据上报、传输与处理的重要网上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洪泽县是全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首批实施县。2005年以来,该县精心组织,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水稻科技入户成效卓著。在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项目工作组对技术指导员服务质量、科技入户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向阳     
《农业信息探索》2008,(8):I0001-I0001
王向阳,男,1966年生,安徽萧县人,中共党员。1987年安徽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毕业,农学学士学位。现任安徽省萧县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兼县植物保护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是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谍外实习指导老师,萧县经济发展顾问团顾问,萧县农学会副理事长,萧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小麦高产攻关项目专家组首席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劳动模范。2006年享受宿州市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探索》2012,(4):36-36
2012年2月22日,四川省科技系统将以重点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富民强县、农畜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六大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化进程,临沂市实施了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积极推动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科技政策法规等进村入户,较好地克服了农村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和农民致富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重点介绍了该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主要做法、经验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南方农业》2011,(6):34
一是"县校合作"工程。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选育优良农副产品品种,研发精深加工新技术。二是"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产业发展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三是"土地流转"工程。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39.33万亩,参与流转农户6.58万户,土地规模经营27.18万亩。四是"千名干部下乡驻村"工程。下派干部2134名,提出规划建议800多条,  相似文献   

7.
《南方农业》2010,(2):93-93
农业部决定2010年为农民办理26件实事。主要包括:向农民群众宣讲和解答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基层组织送报20万份,为农民送书送刊送广告,对3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农民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示范培  相似文献   

8.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如何加快山区建设的步伐,是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了鲁政发[1998]28号文件,决定在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探索》2012,(3):13-14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对于广东的农民来说,这是他们期望已久的好消息。广东目前农业科技化水平如何?农业科技如何进村入户到达农民的手中?未来广东的农业科技化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正>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总面积41.4 km~2,其中核心区6 km~2,包括综合治理示范、生态修复、农业生态示范、陕南土石山区原始侵蚀类型展示、沟道及边坡治理与维护措施示范、实验教学、模拟监测、生态清洁能源利用等8个功能示范区。2011年,丹凤县按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面污治理、休闲旅游"的思路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共栽植苗木231万株,修建调水工程1处、污水治理工程2处、谷坊22座、橡胶坝5座,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40年来的主要科研历程与业绩。40年来,不忘初心,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探索了农业机械化示范模式,80年代开展了恢复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90年代开展了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示范,21世纪初探索了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砥砺奋进,不断创新农业系统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农田SAPC水分传输与界面调控理论,量化了农田氮素通量过程,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理论与技术,发展了咸水安全灌溉理论,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理论,创建了食物链模型,创新小麦育种体系;扎根农业,组织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规模区域农业示范,不断引领开展区域示范服务;放眼世界,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重庆粮食安全战略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重庆粮食生产的科技潜力,针对当前科技兴粮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三个科技工程"(粮食科技创新工程、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和农技体系振兴工程),强化重庆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吉林省敦化市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市场运作等途径,在全省率先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村示范县。(1)网络终端进村入户全覆盖。截至2016年底,敦化市30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现网络终端整市全覆盖。所有信息服务站的网络设备,全部连接上互联网。建设有专门服务场所的村级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重庆粮食生产的科技潜力,针对当前科技兴粮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三个科技工程”(粮食科技创新工程、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和农技体系振兴工程),强化重庆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正式启动。项目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种养耦合、生态循环、面源污染控制、多功能田园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按照单一技术规范化、复合技术集成化、体系技术系统化的思路,任务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种养循环新模式、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农村生活污染物控制等环节的十大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一套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全域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样板,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推动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及区域脱贫攻坚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进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农业工程相关技术在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根本性转变、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快种子工程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为加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建议当前需要突出做好转变观念、加快关键农业工程技术攻关、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实用工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科技单位功能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提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9.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该文全面论述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农业资源利用、产地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育和农产品绿色供给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资源监测、水土资源利用、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前沿进展和主攻方向。从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持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该文可为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工程学报》1989,5(3):128-130
第一条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的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农业工程科技事业的助手。 第二条 本会宗旨:团体和组织广大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促进农业工程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