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调查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及其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进行统计,同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有显著差异,7日龄寄生率最高,为(58.89±2.94)%,1日龄寄生率最低,仅为(30.00±1.94)%,但对毛锤角细蜂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显著影响。黑腹果蝇蛹被毛锤角细蜂寄生后,重量显著降低。因此,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均可大量寄生黑腹果蝇蛹,以7日龄为最佳寄生时期,这为毛锤角细蜂的大量扩繁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果蝇毛锤角细蜂繁育条件与寄生产卵情况,对其交配、产卵等行为及在寄主黑腹果蝇体内的发育全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在室内环境下设置不同营养物质和不同温度梯度,对成蜂的寿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果蝇毛锤角细蜂交配行为过程分为搜寻配偶、交配前期、交配中期、交配后期四个阶段;产卵过程分为搜寻寄主、产卵器探测、产卵三个阶段.设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果蝇锤角细蜂成虫的安全性,为斑翅果蝇的综合防治和农药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指形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4种田间用于防治果蝇的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果蝇锤角细蜂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农药对果蝇锤角细蜂的安全性评价。【结果】高效氟氯氰菊酯对果蝇锤角细蜂雌蜂和雄蜂的LC50最低,分别为19.700和18.176 mg/L;LC50值最高的是乙基多杀菌素,对雌蜂与雄蜂的LC50分别为228.640和193.632 mg/L,4种杀虫剂对果蝇锤角细蜂雌蜂的LC50均大于雄蜂。4种杀虫剂中,啶虫脒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对果蝇锤角细蜂雌蜂和雄蜂均为中等风险,苦参碱为低风险,乙基多杀菌素对雌蜂为低风险、对雄蜂为中等风险。【结论】苦参碱和乙基多杀菌素对果蝇锤角细蜂毒性较低,在田间防治果蝇时可作为优先选用的杀虫剂类型;啶虫脒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对果蝇锤角细蜂的毒性较高,在果蝇锤角细蜂活动期应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4.
珍奇前沟细蜂的寄主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珍奇前沟细蜂Nothoserphus mirabilis Brues,1940隶属于细蜂科Serphidae前沟细蜂属的珍奇细蜂种团Mirabilis Group。该种团仅此一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紧贴后单眼后方内侧有一个笔直的刀片状三角形突起。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和尼泊尔、爪哇。寄主仅知取食蚜虫的瓢虫幼虫,但种类不明。本文报道①本种在我国大陆(浙江松阳、福建沙县)的首次发现;②从黄斑盘瓢虫Lemnia(lemnia)saucia(Mulsant)(瓢虫科Coccinellidae)幼虫上育出,首开本种寄主记录;③首次报道雄蜂触角角下瘤情况。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基因组序列,鉴定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并用RNA-Seq数据分析了工蜂行为发育中抗氧化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共有47个抗氧化基因,包括34个抗氧化酶基因和13个硫氧还蛋白基因.比较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抗氧化基因,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在进化上保守,但抗氧化酶基因家族的成员存在物种间差异.如东方蜜蜂和黑腹果蝇的SOD基因家族含3个成员,而西方蜜蜂有2个;果蝇有43个GST基因,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仅有14和13个.RNA-seq分析显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工蜂行为发育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工蜂脑表达的46个抗氧化基因,约有60%在由内勤蜂(哺育蜂和守卫蜂)转变为外勤蜂(采集蜂和侦察蜂)时明显表达上调,说明外勤蜂脑组织清除活性氧的酶促反应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窄腹细蜂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膜翅目窄腹细蜂科窄腹细蜂属的4个新种,建立了一个新异名。同时,首次描述了红腹窄复细蜂的雄性。研究标本均采自河南省,模式一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度、营养对寄生金纹细蛾的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发育和寿命的影响。【方法】于相对湿度(70±5)%、光照14/10(L/D)条件的人工气候箱中,在10,15,20,25℃的温度条件和混合糖液(V(300 g/L葡萄糖)∶V(300 g/L果糖)∶V(300 g/L蔗糖)=1∶1∶1)、10%蜂蜜水、5%蜂蜜水、清水的营养条件下,研究温度对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发育、羽化以及温度、营养对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丝角姬小蜂蛹期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温度在15℃以上时,茶细蛾绒茧蜂蛹历期在30 d以下;温度低于15℃时,其对茶细蛾绒茧蜂蛹的发育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条件下,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的羽化率均表现为25℃>20℃>15℃>10℃,在25℃时丝角姬小蜂的羽化率达到(93.33±3.33)%,温度低于15℃时其羽化率低于50%;低温能延缓茧的发育,但不会导致茶细蛾绒茧蜂在蛹期死亡。不同温度条件下,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成虫寿命长短均依次表现为10℃>15℃>20℃>25℃;不同营养条件下,2种蜂成虫寿命均表现为混合糖液>10%蜂蜜水>5%蜂蜜水>清水;温度和营养对丝角姬小蜂寿命的影响未表现出交互作用,而对茶细蛾绒茧蜂寿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金纹细蛾天敌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的发育、羽化随温度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其寿命与温度、营养关系密切,在10℃下饲喂葡萄糖、果糖、蔗糖混合糖液有利于延长2种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茶树害虫寄生性小蜂和细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湖南茶树害虫寄生性小蜂和细蜂,共获25种,其中6种蜂是中国新记录种,5种蜂的寄主是新寄主.本文报道了10科,25种寄生蜂的名录;分别记述了12种寄生蜂的形态(有2种寄生蜂的形态描述略)、寄主及分布.  相似文献   

9.
何俊华双短姬蜂Bicurta hejunhuai Liu,Yan&Broad, 2019是白蜡外齿茎蜂Stenocephus fraxini Wei, 2015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解剖采集于沈阳市白蜡树Fraxinus spp.的受害新梢和枝条中的白蜡外齿茎蜂幼虫,获取其体内的寄生蜂幼虫,结合饲养获得蛹和成虫,利用DNA条形码分子标记进行寄生蜂的物种匹配鉴定,确认白蜡外齿茎蜂幼虫体表卵泡中和体内不同大小的寄生蜂幼虫、蛹均为何俊华双短姬蜂。本文首次记述何俊华双短姬蜂各龄期幼虫(含预蛹)和蛹的形态学特征。何俊华双短姬蜂幼虫共5龄,不同龄期形态有变化,其中1~3龄幼虫第1~9腹节有侧刺突,末腹节有尾突,4~5龄幼虫各腹节侧刺突及尾突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8种果蝇不同龄期的DNA含量。[方法]从黑果蝇(Drosophila virilis)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7个突变品系的幼虫Ⅰ龄、Ⅱ龄、Ⅲ龄、蛹、成虫提取总DNA。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提取的DNA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提取的DNA进行了PCR效果检测。[结果]8种果蝇Ⅰ、Ⅱ、Ⅲ龄幼虫DNA含量递增,大部分蛹和成虫DNA含量递减;果蝇5个龄期提取DNA的PCR效果均很好,成虫最佳,幼虫次之。[结论]幼虫、蛹和成虫的DNA质量均可保证PCR扩增、分子克隆、物种鉴定等实验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分布于我国、寄生于蚜茧蜂的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白木细蜂属Dendrocerus的3种蚜虫的重寄生蜂。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形态描述、特征图、生物学记述、重寄生的寄主和初寄生蜂的寄主蚜虫。其中合沟细蜂Dendrocerus carpenteri Curtis和粗脊细蜂Dendrocerus laevis(Ratzeburg)为中国分布的新记录。蚜虫初寄生蜂经常被各类群重寄生蜂寄生,导致田间后期初寄生蜂虫口下降,影响蚜茧蜂控制蚜虫的效果。白木细蜂属仅产卵于僵蚜内的蚜茧蜂的老熟幼虫或蛹期,该蜂产卵于僵蚜内初寄生幼虫的体表,属外寄生的重寄生蜂。该蜂在福建6月份的自然条件下,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历期为15~17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膜翅口钩上蜂科2个属8个种在山东省的分布,其中济南钩上蜂Tiphia(Tiphia)jinana,华美钩土蜂Tiphia(Tiphia) decorosa和短柄钩上蜂Tiphia(Tiphia) brachypoda属于新种。对三个新种的形态特征做了詳细描述,并与其近缘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宁波地区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规律,摸清果园内的天敌寄生蜂资源,为杨梅果蝇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在宁波的东钱湖、余姚和慈溪三地分别采用糖醋液和扫网法调查杨梅果蝇的消长动态和寄生蜂种类,并对比了糖醋液和苹果醋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苹果醋诱集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显著低于糖醋液,不建议使用。宁波地区一共有六种果蝇,分别是拟果蝇、黑腹果蝇、斑翅果蝇、叔白颜果蝇、黑果蝇和伊米果蝇。成虫的高发期出现在6月的中上旬。杨梅果园的寄生蜂种类共有6大类,其中茧蜂科为优势种群。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天敌寄生蜂防治杨梅果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8S rDNA的V4区序列对蚜茧蜂科部分物种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MEGA3.1软件NJ、ME、MP和UPGMA 4种方法构建蚜茧蜂的分子系统,从总体上看,NJ树、ME树、MP树和UPGMA树基本一致,按照大的分类阶元,聚类大体上遵循了Aphidiini、Trioxini、Praini、Ephedrini等的界限,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大致相符.根据这些树所得的一致性指数(CI)和存留指数(RI)都较大,表明整棵树的置信度较高.其中,UPGMA树的CI值和RI值最大,分别为0.8092和0.7126.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调查茶园黑刺粉虱的寄生蜂,共获5种。其中,长角广腹细蜂Amitus longicornis(?),粉虱长棒蚜小蜂东方型Eretmoeerus serius var orientalis Silvestri,粉虱蚜小蜂TrichaPorus formosus(Gah.)及黄盾粉虱蚜小蜂Encarsia sP.系中国新记录种。另一种为长腹扑虱蚜小蜂Prospaltella ishii Silvestri,系湖南新记录种。本文分别记述了它们的形态、寄主、分布及习性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6.
统计了目前蜘蛛寄生蜂9科(跳小蜂科、姬小蜂科、广肩小蜂科、蚁科、姬蜂科、蛛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和泥蜂科)约294种,其中我国记载蜘蛛寄生蜂4科(姬小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和缘腹细蜂科)14种。对狼蛛科(Lycosidae)5种蜘蛛[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oes.Str.)、星豹蛛P.astrigera C.L.Koch、保山豹蛛P.baoshanensis WangQiu、小雾豹蛛P.mionebulosa Yin et al.和大理娲蛛Wadicosa daliensis Yin,PengZhang]的卵囊进行了孵化研究,共发现3种寄生蜂:姬蜂科1种(Hidryta sp.),缘腹细蜂科2种(Idris sp.1和Idris sp.2),其中缘腹细蜂科为我国蜘蛛寄生蜂新纪录科;拟环纹豹蛛、保山豹蛛、小雾豹蛛和大理娲蛛为首次发现寄生蜂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17.
乌慧玲  孙莹  王文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28-10629
从紫外刺激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抽提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有完整读码框的p53基因,并且通过对p53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序列与网上已经登陆的果蝇p53序列有99.4%的相似系数,而与其他生物的p53序列存在一定的分歧。系统进化树的分析表明,7个物种来源的p53基因起源于同一个祖先分子,且同属于一个有相似功能作用的蛋白家族。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进化发展,p53基因在不同的物种内发生了一定的突变,并延续了这种变异。  相似文献   

18.
介绍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柑橘大实蝇寄生蜂,对其进行形态、分子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该寄生蜂胸、腹部大部分黑色,前翅脉m-cu后端开叉,触角为63~67节,整个前足橙黄色,中足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后足黑色,中胸背板有明显的盾纵沟。进一步对COI基因和28sRNA基因构建NJ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寄生蜂与全裂茧蜂属中的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Diachasmimorpha kraussii、Diachasmimorpha tryoni三者亲缘关系最近。在自然条件下寄生蜂的羽化历期要明显长于柑橘大实蝇,且羽化寄生蜂的雌性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合其形态特征,命名为柑橘大实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feijeni)。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我国隐鄂细蜂族Cryptoserphini的5属9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1个新记录属[标有*]、2新记录种[标有*]。属种名单是:1.前沟细蜂属Nothoserphus Brues,1940:①无沟前沟细蜂,新种N.asulcatus sp.nov.;②浅沟前沟细蜂N.debilis Townes,1981;③瓢虫前沟细蜂N.epilachnae Pschorn-Walcher,1958;④四脊前沟细蜂,新种N.quadricarinatus sp.nou.;⑤珍奇前沟细蜂N.mirabilis Brues,1940.2.*洼缝细蜂属Tretoserphus Townes,1981:⑥*落叶松洼缝细蜂T.laricis(Haliday),1839.3.隐颚细蜂属Cryptoserphus Kieffer,1907:⑦*隐尾隐鄂细蜂C.aculeator Haliday,1839.4.畦颈细蜂属HoTmoserphus Townes,1981:⑧中华畦颈细蜂,新种H.chinensis sp.nov..5.短细蜂属Brachyserphus Hellen,1941:⑨福建短细蜂,新种B.fuj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
对小腹茧蜂亚科寄生蜂的经济价值和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介绍,记述了贵州已知12个属,即绒茧蜂属、长绒茧蜂属、稻田茧蜂属、湿小腹茧蜂属、小腹茧蜂属、彘背茧蜂属、拱茧蜂属、盘绒茧蜂属、沟腹茧蜂属、刻绒茧蜂属、侧沟茧蜂属和陡胸茧蜂属,并对每个属的原始描述都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使每个属的属征显得更为清晰。此外,还首次编制了贵州小腹茧蜂亚科分属检索表,以期对该类群的分类鉴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