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果蝇毛锤角细蜂繁育条件与寄生产卵情况,对其交配、产卵等行为及在寄主黑腹果蝇体内的发育全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在室内环境下设置不同营养物质和不同温度梯度,对成蜂的寿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果蝇毛锤角细蜂交配行为过程分为搜寻配偶、交配前期、交配中期、交配后期四个阶段;产卵过程分为搜寻寄主、产卵器探测、产卵三个阶段.设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及其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进行统计,同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有显著差异,7日龄寄生率最高,为(58.89±2.94)%,1日龄寄生率最低,仅为(30.00±1.94)%,但对毛锤角细蜂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显著影响。黑腹果蝇蛹被毛锤角细蜂寄生后,重量显著降低。因此,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均可大量寄生黑腹果蝇蛹,以7日龄为最佳寄生时期,这为毛锤角细蜂的大量扩繁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我国隐鄂细蜂族Cryptoserphini的5属9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1个新记录属[标有*]、2新记录种[标有*]。属种名单是:1.前沟细蜂属Nothoserphus Brues,1940:①无沟前沟细蜂,新种N.asulcatus sp.nov.;②浅沟前沟细蜂N.debilis Townes,1981;③瓢虫前沟细蜂N.epilachnae Pschorn-Walcher,1958;④四脊前沟细蜂,新种N.quadricarinatus sp.nou.;⑤珍奇前沟细蜂N.mirabilis Brues,1940.2.*洼缝细蜂属Tretoserphus Townes,1981:⑥*落叶松洼缝细蜂T.laricis(Haliday),1839.3.隐颚细蜂属Cryptoserphus Kieffer,1907:⑦*隐尾隐鄂细蜂C.aculeator Haliday,1839.4.畦颈细蜂属HoTmoserphus Townes,1981:⑧中华畦颈细蜂,新种H.chinensis sp.nov..5.短细蜂属Brachyserphus Hellen,1941:⑨福建短细蜂,新种B.fuj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4.
长角广腹细蜂对黑刺粉虱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2017年6—8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八仙桌子附近靠近河沟处的监测点拍摄到凤头蜂鹰照片,其栖息地大多位于海拔1200m以下的森林地区。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凤头蜂鹰为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长角广腹细蜂AmituslongiconisFoster在湖南茶区是黑刺粉虱1~2龄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其寄生的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型模型模拟,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功能反应的影响,最适温度为30℃,建立了α/Th随温度而变化的回归模型,干扰反应可用Hassell和Varlev(1969)模型模拟,提出了寄生蜂自身密度干扰反应模型和寄生物一寄主相互干扰反应模型,采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寄主密度(N)、寄生蜂密度(P)和温度(T)三因素五水平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度、营养对寄生金纹细蛾的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发育和寿命的影响。【方法】于相对湿度(70±5)%、光照14/10(L/D)条件的人工气候箱中,在10,15,20,25℃的温度条件和混合糖液(V(300 g/L葡萄糖)∶V(300 g/L果糖)∶V(300 g/L蔗糖)=1∶1∶1)、10%蜂蜜水、5%蜂蜜水、清水的营养条件下,研究温度对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发育、羽化以及温度、营养对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丝角姬小蜂蛹期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温度在15℃以上时,茶细蛾绒茧蜂蛹历期在30 d以下;温度低于15℃时,其对茶细蛾绒茧蜂蛹的发育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条件下,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的羽化率均表现为25℃>20℃>15℃>10℃,在25℃时丝角姬小蜂的羽化率达到(93.33±3.33)%,温度低于15℃时其羽化率低于50%;低温能延缓茧的发育,但不会导致茶细蛾绒茧蜂在蛹期死亡。不同温度条件下,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成虫寿命长短均依次表现为10℃>15℃>20℃>25℃;不同营养条件下,2种蜂成虫寿命均表现为混合糖液>10%蜂蜜水>5%蜂蜜水>清水;温度和营养对丝角姬小蜂寿命的影响未表现出交互作用,而对茶细蛾绒茧蜂寿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金纹细蛾天敌丝角姬小蜂、茶细蛾绒茧蜂的发育、羽化随温度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其寿命与温度、营养关系密切,在10℃下饲喂葡萄糖、果糖、蔗糖混合糖液有利于延长2种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8.
江苏句容地区发现三叶草斑潜蝇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30日在江苏地区首次发现检疫害虫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为了更好地加强三叶草斑潜蝇的防治检疫工作,在田间采集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培养,三叶草斑潜蝇各虫态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又名早花地丁,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美丽的早春观赏植物。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现一种早开堇菜叶斑病,为了明确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再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起哈尔滨地区早开堇菜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楸子茎点霉(Didymella pomorum),它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为4.60~8.06μm×2.38~3.81μm,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浓密,呈绒毛状。本研究报道的关于楸子茎点霉引起的早开堇菜叶斑病为首次报道,今后要加强对早开堇菜叶斑病发生规律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种类,为其人工扩繁及利用本地寄生蜂等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7-9月,选择云南省瑞丽市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基地的玉米田,采用普查方法调查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寄生率,在人工气候箱中建立黑卵蜂实验种群,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分析其在室内对斜纹夜蛾卵粒的寄生率和寄生后的羽化率。【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将寄生于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确定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其在遗传上与巴基斯坦种群(T._remus_Pakistan_KY835081)更接近。在田间观察的15 d中,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有2 d均为0,其余各观察日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中最低均为57.1%,最高分别为100.0%和99.9%,平均分别为84.7%和83.6%。室内养殖观察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卵块的平均寄生率在95.00%以上,寄生后的平均羽化率为70.91%。【结论】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经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在自然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寄生效果较好,具有开发为防控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天敌寄生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中国东锤角叶蜂(Orientabia sinica Wei et Yan)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园林花卉植物锦带花的为害情况,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该叶蜂的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锤角叶蜂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下土中越冬;每年5月中旬成虫大量羽化出土,在锦带花叶片背面表皮下产卵,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严重为害锦带花的叶片、花朵。作为吉林省新记录种和园林花卉植物锦带花的新害虫,文中描述了该叶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其当地的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是中药黄精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采用核糖体RNA(r RNA)基因转录区ITS2序列及cp DNA非编码区rpl20-rps12、trn L-trn F和psb A-trn H序列对收集自云南省多个地区的22份滇黄精样品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MEGA7.0.26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以初步了解实际流通中黄精药材的基源,探究在滇黄精药材资源利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品种混淆的问题。结合各样品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和形态特征,发现收集的22份样品中,初步判定可能为滇黄精的有11份,可能为卷叶黄精的有7份,其中暂无法确定为滇黄精或者卷叶黄精的有5份,鉴定为轮叶黄精的有3份,玉竹1份,多花黄精5份。这表明形态特征结合DNA分子序列分析可以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福建地区葡萄自然发酵酵母菌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明确福建主要酵母菌种类,为酿制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提供优良菌株。【方法】采集夏黑、刺葡萄和玫瑰香葡萄自然发酵不同阶段[发酵前期(7 d)、中期(15 d)和后期(25 d)]的发酵液进行酵母菌分离,采用WL培养基进行酵母菌表型性状鉴别,挑取代表性菌株进行DNA提取及26S rDNA D1/D2鉴定,分析不同发酵阶段酵母菌的组成差异。通过测定相同发酵条件下的酒精度、总糖、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对酿酒酵母的酿酒性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不同品种葡萄自然发酵的发酵液中共分离获得114株菌株,根据其表型鉴定为18个不同的表型类群。进一步通过酵母菌的26S r DNA D1/D2区序列测序,可将114株酵母菌菌株划分为18种,包括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双孢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isporu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不同品种葡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类和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刺葡萄A有10种、刺葡萄B有11种、夏黑A和玫瑰香均为7种、夏黑B有8种。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出现在刺葡萄A、玫瑰香和夏黑B发酵前期,且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100.00%、50.00%和40.00%;盔形毕赤酵母(Pichia galeiformis)是夏黑A和刺葡萄B发酵前期的优势菌;在不同品种葡萄自然发酵中期均含有泽普林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a)和盔形毕赤酵母;刺葡萄A、刺葡萄B和夏黑B发酵后期的优势菌为盔形毕赤酵母,所占比例分别为40.00%、55.56%和71.43%;酿酒酵母在夏黑A、玫瑰香和夏黑B发酵中期开始出现,直到发酵后期,均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66.67%、42.86%和14.29%。初步葡萄酿酒发酵表明,酿酒酵母VMH-M042的酿酒性能(酒精度12.5%、总糖含量76.0 g/L、还原糖含量40.5 g/L、总酸含量5.6%)优良。【结论】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葡萄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资源丰富,区域性差异明显,特异性资源较多,其中酿酒酵母VMH-M042在葡萄酒发酵中表现出较优良的酿酒性能,可为南方葡萄酒酿制提供丰富的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