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汉中市历来被人们称为陕西省的"小江南",具有发展稻鳅综合种养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资源,2017年以来,汉中市南郑区在探索产业扶贫中,通过组织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稻鳅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辐射带动了汉中市,乃至全省稻鳅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然而,泥鳅苗种供不应求,价格连年攀升,已成为制约稻鳅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促进稻鳅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年来,由汉中市南郑区水产工作站牵头、组织区  相似文献   

2.
<正>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已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从2016年开始至今,东港市开展了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地区稻鳅综合种养技术也日臻成熟,总结如下。一、选择稻田和泥鳅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活动强调,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做好产业规划,突出重点区域,打造典型模式,推进产业融合,争取支持政策,总结取得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渔业贡献。本次活动现场参观了三江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体验了三江特色农  相似文献   

4.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正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是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与稻虾轮作种养模式相融合,在同一畈田中先种植一季早稻,同时放养泥鳅,进行稻鳅生态共生;在早稻收割后灌水入田,放养青虾,开展两茬鳅虾生态混养的新型农作模式。本文详述了"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稻鳅综合种养是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之一。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稻鳅双收的效果。目前稻田养殖泥鳅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养殖效益差距较大。2018年笔者在怀远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了稻田养殖泥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广西坚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来抓,2018年全区稻渔种养面积达105万亩,同比增长48%,覆盖了全区90%的贫困县,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以上。今年将安排1.2亿元,支持20多个县区实施以稻渔种养为主的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安排资金是去年的2.6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了系列文件,2013年起累计投入资金3.2亿多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强  相似文献   

8.
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主要模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十多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食品安全,以及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等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农林产业扶贫的主要内容和农业部渔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在稻渔综合种养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随着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贵州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粮增效、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以沿淮地区淮南和蚌埠两市的普通稻田、稻鳅综合种养田(稻鳅共作)和池塘养殖泥鳅(池塘养鳅)为试验对象,对这3种种养殖模式下的水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析不同种养模式下的水质参数变化,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养殖尾水的监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正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由于养泥鳅田必须具备泥鳅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所以养鳅稻田与常规稻田管理是不同的。为了探索稻鳅种养田优质绿色水稻生产管理技术,2018-2019年,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在沈高镇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开展稻鳅种养模式试验和示范,发展两个规模50亩以上的稻鳅种养户。试验示范结果,试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我站首次承担了农业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示范稻鲤共作、稻鳅共作等两种模式,其中:“稻鳅共作”模式核心示范区位于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巨贤村和高家村,示范区面积210亩,开展了泥鳅鳅苗培育和成鳅养殖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大桥泥鳅"是江山市十大金牌菜之一,大桥镇素有利用稻田套养泥鳅的传统。2019年江山市以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为契机,积极发展"稳粮增收保生态、提质增效促转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笔者在大桥镇仕阳尾村周江彪家庭农场开展稻鳅共生生态种养试验,在同一田块中种植一季水稻、养殖一茬成鳅及鳅苗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就相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黑龙江省为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多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推广应用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前景看好。我省自2013年推广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以来,在全省20余个县(市)年推广面积40余万亩,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较小,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一、利用网络资源,走产业化道路,带动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广西全州县在才湾镇乌鲤禾花鱼选育基地举行"发展稻渔产业、助力脱贫攻坚"鱼苗发放仪式。据仪式上介绍:全州县村民有在稻田里养鱼的传统,养殖面积常年在40万亩以上。这种稻鱼共生、钱粮双收的种养模式,不仅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增加了种养户的收入,也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今年是脱贫攻坚关键年、收官年,全州县为彻  相似文献   

16.
正2013―2014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富锦、绥滨、佳木斯郊区、巴彦等县(市、区)示范推广了"稻―鳅"共作、"稻―鲤"共作、"稻―蟹"共作等三种模式,效益比较突出的是"稻―鳅"共作模式,仅泥鳅一项亩效益就达到了500~1000元,一亩"稻鳅"共作田的效益相当于两亩水稻单种田的效益,实现了"一地双  相似文献   

17.
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持续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刊讯(李巍郝向举报道)4月25日~26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开展推进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调研活动,指导和帮助云南省红河州打造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等优势特色扶贫产业,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尽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站长(秘书长)崔利锋和副站长于秀娟、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以及上海海洋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参加调研。  相似文献   

18.
2017年,在面积为1200m~2的单季稻田中进行了稻鳅共作种养试验,经实地测产,共计收获台湾泥鳅649.2kg,平均规格20.3g/尾,成活率78%,单产360.7kg/667m~2;水稻收获984.6kg,单产为547.3kg/667m~2;按水稻和泥鳅产量及销售价格计算,每667m~2产值、效益分别为10184元、6281元,稻鳅共作种养效益是种植单季水稻的6.9倍。试验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种养可以发挥水稻、泥鳅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并可显著的提高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田水产养殖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如稻田养鱼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陕西汉中、四川成都等地区就有记载,浙江南部的稻田养鱼具有1200年的历史。近10年来,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稻田水产养殖出现许多新的模式,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等共作或轮作模式。这些模式吸收新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