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蚕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所上升的情况,分析了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3个原因,介绍了杭州蚕种场牢固树立“防微”意识、建立新一轮“防微”措施,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暴发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来微粒子病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浙江省近五年来带毒蚕种从17%上升到37%,超标淘汰蚕种从1%上升到4%。杭州蚕种场生产的蚕种质量也不容乐观,给蚕种场带来了巨大损失。全面审视当前"微防"工作存在的问题,纵然原因颇多,情况复杂,但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建立"微防"措施,并落实执行,才能确保蚕种质量安全。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以"微防"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家蚕母蛾集团磨蛾镜检是目前确定蚕种是否存在微粒子胚传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反映蚕种场防微的水平,也暗示蚕种场环境中微粒子污染状况,关系到蚕种场的切身利益.为此,提高检种的准确度,提高母蛾镜检微粒子检出率,就成为蚕种质量检验机构的工作目标,也一直是蚕种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就此进行简略分析,并探讨有关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东扩,浙江省杭州蚕种场的蚕种生产由场部向基地转移,由于许多原蚕基地房屋及环境条件较差,严重影响消毒工作的进行,使微粒子病爆发成为可能,现针对蚕种场实际情况浅谈微粒子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蚕种质量是蚕种场的生命,而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又是蚕种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淮阴蚕种场自1997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消毒防病措施均以微粒子病防治为中心,蚕种质量特别是无毒率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同行业的一致好评,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与各位共同探讨一下"防微"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武安 《四川蚕业》2010,38(2):56-57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它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感病,也能够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蚕,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工作。广安区蚕种场作为四川较早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在微粒子病防治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笔者通过我场建场50多年来的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剖析,来探讨微粒子病在蚕种生产上的发病趋势、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5年春杭州蚕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桑生产的疫病。我省1998年采取三控一严的措施以来,对微粒子病的爆发有所控制,直至2009年开始我省微粒子病又有抬头的趋势,且逐年恶化。而杭州蚕种场微防上思想高度重视,消毒严格、措施到位。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有效的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发生。2015年春期杭州蚕种场微粒子病检验结果无毒率为85%,无淘汰蚕种。产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新华蚕种场是我省微粒子病危害严重的场之一,该场自1985年发生微粒子病以来,毒率逐年增加。微粒子病不仅使该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我市蚕种供需平衡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防治新华场微粒子病危害,摸索出一套村办蚕种场防治微粒子病的方法,1990年我们针对新华场以往防病防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村办蚕种场的特点,在养蚕、制种等各个环节,制订了一套防病防毒  相似文献   

9.
正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蚕种质量,关系到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乃至生死存亡。为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降低带毒率,提高蚕种质量,总结近年蚕种生产防微工作,谈谈经验与教训,与同行讨论。1强化管理,增强责任意识1.1完善制度,严格逗硬落实种场生产管理制定充分体现以防微为中心,坚持技术操作规程,微粒子病作为重要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微粒子病的防治问题,列入蚕种生产检验的主要对象,并在生产技术上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全省绝大多数的蚕种场所产蚕种已基本无病,少数场虽有发生,但蚕种带病率显著下降,从而一代杂交种的产茧量稳步上升。一、三起三焚的教训和原因笔者在60~70年代的17年中,曾在杭州蚕种场亲身经历3次大面积发生微粒子病的事例。  相似文献   

11.
蚕种质量是蚕种场的生命,而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又是蚕种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我场自1997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切消毒防病措施均以微粒子病防治为中心,蚕种质量特别是无毒率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同行业的一致好评,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与各位共同探  相似文献   

12.
《蚕桑通报》1992,23(2):16-18
湖州市村办新华蚕种场自1985年发生微粒子病以来,毒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省微粒子病危害最严重的场之一。经调查该场发腐原因是由于1984年所在村盲目办起两个加工蚕茧下脚料的棉胎厂带进病原所造成。发病后虽也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收效甚微,1985年至1989年因淘汰蚕种,累计经济损失达40余万元。微粒子病不仅使该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我市蚕种供需平衡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90年开展“防治新华蚕种场微粒子病的研究”。该课题被湖  相似文献   

13.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唯一需要检疫的蚕病对象,对蚕种生产危害极其严重。柳州市处于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且有全年多批养蚕、批次重叠的生产特点,极利于微粒子病广泛流行。柳州市于2008年正式建成投产两家蚕种场,填补了当地无蚕种生产的空白。两家蚕种场建立之初就把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防微")工作始终放在事关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狠抓落实,蚕种质量稳步提升,"防微"效果显著,病毒率控制在行业要求之下。但  相似文献   

14.
桑叶全程浸渍消毒在生产中的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珣琰 《江苏蚕业》2003,25(3):23-25
<正> 目前,微粒子的危害是蚕种生产中的第一大敌,有许多蚕种场因防微工作过不了关,而导致关闭,绝大部分场也因微粒子的原因在经济上蒙受了很大损失。为此,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多年来摸索出许多防微工作的经验与措施,借助先进的检测工具,找到了最根本的毒源,根据切断传染途径这一思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对桑叶进行全程浸渍消毒这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微粒子病的技术和方法,使微粒子病的危害在生产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武进场在2001年的蚕种生产中应用了桑叶全程浸渍消毒方法,使防微工作取得了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市蚕业生产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蚕农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为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确保蚕种质量,提高蚕农和种场的经济效益,我场在1997年春制定了一系列防微措施,展开了一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歼灭战.由于我场的蚕种生产主要在农村原蚕队,农村饲养点多、面宽,饲养环境差,养蚕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蚕室蚕具消毒困难、  相似文献   

16.
宾源石 《广西蚕业》1994,31(1):54-55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原虫病.由桑蚕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侵染蚕体几乎所有组织而致病死亡。生产无病毒蚕种,是蚕种场攻克“四关”的首要任务,是对蚕农负责和振兴蚕丝业高度负责的体现。我场1983年曾一度发生微粒子病,经过反复消毒防病等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故在蚕种生产中加强防微措施落实是生产优质、无毒、低毒蚕种的基础,是决定蚕种场生死存亡的关键。目前蚕种供大于求,蚕农及蚕业管理部门对蚕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而净化的养蚕制种环境越来越难找。面对现实,我们蚕种场加大了防微力度,从思想上提高职工及原蚕点农民防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组织上强化了生产责任制,从技术上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微措施,层层把关,把防微措施落实到全年的桑园管理之中,贯串于蚕期的始终。因此近3年我场生产76批计52万张蚕种,无一批微毒超标,平均毒率0.22%…  相似文献   

18.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19.
罗定市蚕种场于1978年建成,秋繁投产后连续14年微粒子病(简称微病)流行,蚕种生产深受其害。1992年起被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85—606—05—03) 的防治微粒子病(简称防微)攻关场,在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防微效果,现总结如后。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0年间,吴兴、塔山两场蚕种生产上发生了大规模微粒子病超标而淘汰蚕种事件,平均年淘汰率在10%左右,最严重的是1999年度吴兴蚕种场毛种淘汰了20%左右,同时毛种无毒率都在50%以下。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口,两场及时分析了原因、统一了思想、采取了措施。2004年两场合并成立塔山蚕种公司成立后,进行了不断探索,到目前逐渐摸索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生产实际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控制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表1。现将本公司“微防”主要措施介绍于后,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