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槲皮素单硫酸酯钠盐(SQMS)和柚皮素单硫酸酯钠盐(SNMS)对小鼠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的影响.方法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即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低、中、高剂量SQMS和SNMS组,血栓通组(阳性对照),每组10只.BT及CT分别采用断尾法和玻片法观察.结果 SQMS和SNMS名-剂量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田七总皂苷对凝血酶或ADP诱导的兔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兔全血与田七总皂苷孵育5min,然后用凝血酶或ADP作用1min,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观察兔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田七总皂苷50、100和200μmol/L作用兔血小板后,用凝血酶诱导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39%、60%和61%;用ADP诱导时抑制率分别为65%、79%和60%。结论田七总皂甙对凝血酶和ADP诱导的兔全血血小子板聚集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Staurosporine在血小板聚集、蛋白磷酸化、肌动蛋白聚合中的作用。方法:以32P-Na2HPO4标记血小板;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以SDS-PAGE分离蛋白质,进行放射自显影;以TritonX-100抽提法沉淀骨架蛋白。结果:(1)1μmol/LStaurosporine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大部分抑制20μmol/LA23187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1μmol/LStaurosporine几乎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或20μmol/LA23187诱导的血小板40kD和20kD蛋白磷酸化。(3)1μmol/LStaurosporine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结论:Staurosporine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肌动蛋白聚合;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和肌动蛋白聚合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四种人工半合成槲皮素水溶性衍生物 ,即乙氧基槲皮素、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对凝血酶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结果 :乙氧基槲皮素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 ;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IC5 0 分别为 80μ mol/ L、95μ mol/ L和 1 85μ mol/ L。结论 :槲皮素磷酸酯 (B)、槲皮素单硫酸酯和槲皮素二硫酸酯具有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Staurosporine在血小板聚集,肌动蛋白聚合中的作用,方法:以^32P-N2HPO4标记血小板;以血小板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以SDS-PAGE分离蛋白质,进行放射自显影,以Triton-X-100抽提法沉淀骨架蛋白,结果:(1)1μmol/LStauopsorine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成10μ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大部分抑制20μmol/  相似文献   

6.
Wortmannin是能引起动物出血的真菌代谢产物,它是肌醇磷脂-3-激酶的不可逆抑制剂。Wortmannin对血小板的多种抑制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用比浊法分析血小板聚集;用[γ-32P]标记磷酸化肌醇磷脂;用氯仿和甲醇抽提磷酸化肌醇磷脂;用TLC和放...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大部分抗血小板药物存在继发性出血等副作用,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是介导血小板聚集的主要物质,文章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否抑制ADP或AA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鼠血小板活化组、阿司匹林干预后血小板活化组、FGF-21高、中、低剂量干预后血小板活化组。给药干预后提取各组血小板,分别用ADP或AA处理,观察处理后血小板聚集情况以及P选择素和血栓素(TXB2)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鼠血小板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血浆中P选择素和TXB2含量明显上升;与正常鼠血小板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相比,经阿司匹林和FGF-21干预后分别经ADP或AA处理活化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血浆中P选择素和TXB2含量显著下降;FGF-21干预组经ADP或AA活化后,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和TXB2含量下降水平呈明显剂量依赖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FGF-21对血小板聚集与活化作用的相关报道,研究首次证明FGF-21具有抑制ADP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作用及明显的抗血凝作用,填补FGF-21在抗血凝研究领域空白,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血凝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11α-羟基-15-氧-16-烯-对映贝壳核烷-19酸)对凝血酶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血小板悬液与5F孵育1min,然后用聚血酶(50U/L)作用5min,用血液凝集仪记录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半边旗中二萜化合物5F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反聚集有抑制作用。结论: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斯匹林抵抗的患者4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 波立维75 mg,14 d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阿司匹林1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服波立维可使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P<0.01),但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 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合用波立维不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对该类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10.
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海藻多聚糖硫酸酯(丰添)组、米诺地尔组及对照组,局部脱毛后给药,通过毛囊形态学观察、RT-PCR法探讨丰添对小鼠毛囊生长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毛后第5天丰添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皮肤毛囊呈生长期Ⅳ亚期,而对照组毛囊呈生长期Ⅲ亚期;拔毛后第18天时,对照组处于退行期,而丰添组、米诺地尔组毛囊多数仍为生长期Ⅵ亚期;在脱毛后第5天丰添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皮肤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而对照组未能检测到VEGF、HGF表达;脱毛后第18天丰添组、米诺地尔组及对照组VEGF和HGF均无表达。证明丰添可通过促进毛囊提前进入生长期Ⅳ亚期,推迟毛囊进入退行期而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槲皮素单硫酸酯和5’-氨-5’-脱氧腺苷合用对凝血酶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结果:槲皮素单硫酸酯和5’-氨-5’-脱氧腺苷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都有抑制作用,两者合用作用增加。结论:槲皮素单硫酸酯与5’-氨-5’-脱氧腺苷具有协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赖氨酸、P-转移因子、孕酮、Bio-plus等几种生物及非生物制剂在不同浓度下几种动物的PRP聚集率变化规律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醇脂质和cAMP两个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PKC激动剂PMA和Ca^2 通道A23187,以及PKA激动剂Sp-cAMPS和抑制剂Rp-cAMPS干预的方法,分析观察这两个信使系统在PAF诱导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作用;采用^3H—Inositol和^14C-Adenine双标记液体闪烁技术测定PAF诱导血小板可逆聚集过程中肌醇-1,4,5-三磷酸酯(IP3)和cAMP的水平变化的方法,分析研究这两个信使系统在PAF诱导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1)PMA和A23187能分别增强PAF的血小板聚集效应,而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2)Rp-cAMP和Sp-cAMPS两者本身都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但能分别增强和抑制PAF的聚集效应;(3)IP3和cAMP的水平变化分别与血小板的聚集和解聚过程一致。结论:(1)肌醇脂质信使系统是细胞内转导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主要胞内信使系统。(2)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不能诱导聚集,但能增强肌醇脂质信使系统的聚集效应;升高cAMP水平能拮抗肌醇脂质信使系统的作用,这可能是使可逆相聚集的血小板解聚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集鱼装置(FAD)在热带大洋海域的广泛使用,金枪鱼围网渔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生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集鱼装置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生物学与生态学产生的影响,从人工集鱼装置下黄鳍金枪鱼的行为方式,生物学与生态学影响,以及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的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集鱼装置与黄鳍金枪鱼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人工集鱼装置的大规模使用可能会潜在地影响黄鳍金枪鱼原有的行为规律,但因标志、个体数量和试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人工集鱼装置会影响到黄鳍金枪鱼种群的健康与生长以及摄食习惯;一些新技术和手段(水下声学装置、标志放流、卫星定位等)的发展也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但无法掌握鱼群较长时间内的行为规律,标志放流技术,尤其是档案式标志放流将成为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式,同时应将研究重点从对单个人工集鱼装置的研究提升到对网络式分布的人工集鱼装置上,从而阐明人工集鱼装置是否会对黄鳍金枪鱼的行为产生交互影响,漂流人工集鱼装置的相关研究也应进一步加强;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管理日趋严格,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沿海国出台的相关措施也使得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前景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