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腹腔镜下盆腔手术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腹腔镜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乌司他丁组)和B组(对照组)各20倒。A组在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第1~3天给予20万U乌司他丁静脉滴注;B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同时于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3天测定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ALT和AST术后第1、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A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ALT和AS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术后TBIL、ALB无明显变化(P〉0.05)。术毕及术后第1天B组患者Cor和CR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患者术后Cor和CRP无明显变化。结论:腹腔镜下盆腔手术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其术后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缓解应激反应.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体林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将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乌体林斯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予改善呼吸道通畅、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乌体林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肉注射乌体林斯,1支/次,每周3次,3周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次数、感染持续时间,进一步测定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结果乌体林斯组感染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感染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乌体林斯组治疗后IgAI、gG含量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乌体林斯组治疗后CD4+、CD4+/CD8+、NK显著升高(P<0.05),CD8+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NK均无明显变化(P>0 05)。结论乌体林斯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剂,对患者起到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时血液中CD14 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外周血液中CD14 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前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UI/kg,对照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主动脉开放时(T3)、主动脉开放30 min(T4)、术后5h(T5)、术后第2天晨8时(T6)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 单核细胞表面TLR4和HSP70表达变化;ELSIA检测上述各时点TNF-α、IL-6的血浆浓度。结果两组在T2~T6的CD14 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和其胞内HSP70表达以及TNF-αI、L-6血浆浓度均较T1的增加(均P<0.01或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的上升幅度低(均P<0.01或0.05)。结论CPB时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可能通过减少HSP70等内源性危险信号产生,抑制TLR4受体表达而减轻CPB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具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各3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2h、4h,术后第1天(D1)、第2天(D2),采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非蛋白氮(BUN)、肌酐(SC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SOD等水平。结果: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方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ALT、LDH在切皮后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切皮后4h、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UN、SCr在切皮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DA、SOD在切皮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休克期以及休克恢复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滴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治疗20d。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和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gAI、gG含量较治疗前增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NK升高(P〈0.01),CD8+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NK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和苦参碱联合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乌司他丁组微量泵泵入乌司他丁120万单位,1次/6h;联合治疗组在乌司他丁组基础上静滴苦参碱注射液,600 mg/d.两组均治疗7 d.观察治疗后两组的疗效、生化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活性的变化。方法根据心功能将68例CHF患者分为3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组CHF患者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目,应用改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NK细胞杀伤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组CHF患者的CD3、CD4和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且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753、-0.791、-0.838,P〈0.01);3组CHF患者NK细胞的数目和杀伤活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814,-0.832,P〈0.01)。结论 CHF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且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CHB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同时检测4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结果CHB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后,CD4 T细胞百分比较使用前明显升高(P〈0.05),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CD4/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手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新城鸡瘟病毒修饰自体肿瘤细胞疫苗(ATV-NDV)的效果。方法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患者入院日期分为治疗组(单日,n=20)和对照组(双日,n=18)。治疗组手术切除肿瘤后取肿瘤部分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置液氮罐送实验室制备疫苗,手术1周后静脉点滴环磷酰胺,1周后再行ATV-NDV免疫注射(每周1次,共4次),首次免疫治疗2月以后酌情行强化免疫注射。对照组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月测NK、CD3 、CD4 、CD8 、CD4 /CD8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K、CD3 、CD4 、CD8 、CD4 /CD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NK、CD3 、CD4 、CD8 、CD4 /CD8 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或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5个月。对照组为28.3个月。结论手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ATV-NDV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术后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24h起自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剂.观察组于术前7d起口服能全力(纽迪西亚公司)500mL/d至术前1d.术前、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免疫功能的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术后第1,8天的CD4/CD8比值IgG水平显著增加;术后第8天的前蛋白浓度显著增加.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肠内营养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和C-反应蛋白(CPR)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88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轻型62例、重型26例)和60例正常孕妇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田胞、IL-2、IL-4、IgA、IgG、IgM、CRP水平.结果 与正常孕妇比较,妊娠高血压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同步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TMZ)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收治的86例神经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4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TMZ化疗,B组(43例)采用单纯三维适形放疗,所有治疗均在术后1个月内开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1,2,3 a的生存率、Karnofsky评分及毒副作用.结果 A组的客观有效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 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6.7%和90.7%,显著高于B组(55.8%和74.4%)(P〈0.05);治疗后,两组Karn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中位生存期及术后1,2,3 a的生存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同步TMZ化疗是神经胶质瘤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提高近远期疗效和术后的生存率,且并不增加药物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放松训练对结肠癌围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第2天、术后第15天CD3+,CD4+,CD8+和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放松训练对结肠癌围术期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对携带乙肝病毒(HBV)癌症患者化疗导致病毒重激活的预防以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进行化疗的携带HBV癌症患者89例,随机分为化疗组(n=45)和拉米呋啶组(n=44),检测两组化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血清淀粉酶、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进行肿瘤化疗及疗效的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ST、ALT、总胆红素、ALB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拉米呋啶组4.5%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化疗组为86.7%,同时化疗组的AST、ALT和HBV DNA水平明显增高,而总胆红素和ALB无明显变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呋啶可预防HBV感染的癌症患者化疗后病毒的重新激活,且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K细胞CD158受体表位封闭对自身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NK细胞,以自身白血病细胞及K562细胞为靶细胞,用CCK-8试剂盒检测CD158a、CD158b单克隆抗体封闭前后NK细胞在1:1、5:1、10:1效靶比下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患者与正常人NK细胞对K562细胞均有高度杀伤活性,且随效靶比增大而增高(P<0.01).效靶比为1:1、5:1、10:1时,患者NK胞在封闭前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1.5±0.3)%、(5.6±0.8)%、(11.8±0.6)%,封闭后分别为(21.8±0.7)%、(38.6±0.9)%、(53.9±1.4)%,各效靶比组封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K细胞CD158受体表位封闭可提高NK细胞对自身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草分支杆菌制剂在胃癌化疗中的使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7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5 )采用草分支杆菌制剂加HL F(羟基喜树碱、亚叶酸钙、5 -氟尿嘧啶)方案治疗;对照组(n=35 )采用单纯HL F方案化疗,评价其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获益率(CR+PR+MR)分别为80 .0 %和5 4 .3%(P<0 .0 5 ) ,观察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 / CD8比值有明显提高(P<0 .0 5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 .0 5 )。生存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 5 ) ,白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反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 5 )。结论:草分支杆菌制剂在胃癌化疗中的使用可减轻化疗某些不良反应,使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羊栖菜褐藻多酚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S180肉瘤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日给予62.5、125、250 mg/kg羊栖菜褐藻多酚灌胃,空白组每日予蒸馏水灌胃,连续8 d。第9天处死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胸腺指数、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活性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羊栖菜褐藻多酚均使胸腺指数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的肿瘤质量比空白组明显降低,并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NK细胞杀伤活性(P〈0.05)。高剂量组SOD、GSH-Px水平明显升高,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羊栖菜褐藻多酚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抗肿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左后肢皮下接种S180细胞荷瘤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IL-12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IL-12.接种第28天,眼球取血,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解剖取瘤称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