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果品采收后的再加工再增值过程,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果品的营养成分、新鲜程度,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寿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采收适时采收对梨果贮藏保鲜至关重要。晚采有利于内在品质提高,但不利于果实贮藏。一般早采易虎皮,晚采  相似文献   

2.
1防治果实病害 果实采收前后及贮藏期也是果实病害的主要发生期,尤其是苹果轮纹病多在贮藏30d内发病。因此,采收时要避免碰压伤、枝划、刺伤等。  相似文献   

3.
龙眼采后炭疽病及对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广东龙眼采后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发生情况和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以及对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龙眼采收后在常温(28℃)下贮藏,3~4d后开始表现炭疽病症状,6d后炭疽病发生率为89.7%,8d后炭疽病发生率为99.3%。龙眼从幼果期开始受到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达到90%。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高的龙眼果实采后变褐腐烂快,贮藏效果差。采收时龙眼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采收后贮藏效果越好。在龙眼果实生长期间喷雾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龙眼采收后炭疽病发生程度,提高龙眼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瓜(Cucurbita pepo L.)为崇明县特产,因其色泽金黄、清脆爽口、营养丰富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采收期集中在7月上旬,为延长上市时间,果实需要贮藏。作者于1987~1988年立足于农户小规模贮藏,以提高果实本身的抗病性入手,进行了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腐技术研究。贮藏3个月后的果实腐烂率由传统贮法的50%以上下降为10%左右,基本上控制了病害的流行,现初报如下。 一、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 从生长健壮植株上采收的果实和生长衰弱植株上采收的果实同样贮藏一个月后,其腐烂率前者比后者可减少66.7%。因此,…  相似文献   

5.
正酥梨黑皮病是由于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梨果酶使表皮细胞黑色素大量沉淀造成的,是贮藏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病害。1病害原因酥梨黑皮病(图1)是梨在贮藏中后期发生的极其严重的生理病害,往往在货架期大量表现,影响梨果外观,降低梨果的商品价值。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贮藏温度过高或过低、采收过早或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另外,采收运输过程中造成机械损伤、栽培措施、树龄大小、生长后期降水量过大、及其他不良气候等因素也对梨黑皮病发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1 果实贮藏前的处理1 1 果实预贮 果实刚刚采收 ,带有大量的田间热 ,果实本身呼吸作用旺盛 ,放出热量较多 ,如果采收后立即入库贮藏 ,易发热腐烂 ,影响品质 ,缩短贮期 ,为此必须进行预贮。方法是将刚采收的果实放在通风良好、地面干燥、温度较低的室内或树荫下 ,白天盖席 ,夜间揭开降温。1 2 果实的防腐保鲜处理  1)应用防腐保鲜剂。常用的防腐剂仲丁胺可杀死苹果上的轮纹病等病菌 ,并且用量小 ,残留少 ,对人安全。方法是用 0 2 5%~1%仲丁胺溶液 ( 2 0~ 50℃ )浸果 2~ 4分钟。 2 )果实涂被。果实涂被可以抑制果实呼吸延长贮期 ,常…  相似文献   

7.
鲁墨森  张静 《落叶果树》1992,24(4):31-35
果品的冷藏保鲜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产地果品贮藏保鲜的主要方式。但一些简易的、传统的和经过改良的果品贮藏保鲜技术,在产地果品中、短期贮藏中,仍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现简介如下,供果农参考使用。 一、堆藏 1.什么是堆藏,适用于哪些果品:堆藏是将果实严格挑选后堆积于浅坑内,利用覆盖调节温度的一种贮藏方式。 堆藏适于国光苹果,黄县长把梨等晚熟品种的中、短期贮藏,也适于中熟品种的短期和临时性贮藏,但须保证入贮果没有潜伏性病害如轮纹病等。 2.果实入贮前的药剂处理:为防止贮藏期间青霉病及轮纹病对果实的侵染,可于采收的前一天…  相似文献   

8.
<正>梨果采收、分级,是实现采后商品化的重要环节。国标《鲜梨》(GB/T 10650-2008)将鲜梨质量等级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其余均视为等外品。在梨果生产、采收、分级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果实会产生刺伤、碰压伤、磨伤、果柄损伤、日灼、雹伤、生理性及侵染性病害、虫伤、虫果、鸟害等,形成部分等外品果实。等外品果实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加快梨园病虫害发生。依据所在区域梨果产业链差异及等外果损伤程度,一般可作如下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鲜枣贮藏期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鲜枣采后贮藏期间发生的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进行了概述。贮藏期易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包括枣果的酒化、褐变和低温伤害;病原菌在田间的潜伏侵染和采后的伤口侵染是引起枣果贮藏病害的主要原因,其病原菌的种类既有真菌也有细菌。枣果病原菌潜伏侵染的病理机制是今后侵染性病害的研究热点。减少枣果的采后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综合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过程中避免机械损伤和入库前的消毒处理等措施来解决。生物防治是控制枣果采后病害的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诱导抗病机制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早酥梨’为材料,研究外源亚精胺浸泡处理对常温贮藏条件下梨果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分析测定外源亚精胺处理后果实组织活性氧及其产生或清除相关酶活性和贮藏期间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亚精胺能有效地抑制‘早酥梨’黑斑病的扩展,其控制效果存在浓度依赖性,其中1 mmol·L-1亚精胺在5 d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55.1%。进一步研究表明,亚精胺处理促进贮藏后期果实组织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NADPH氧化酶(NOX)活性的下降,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亚精胺处理明显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的释放量,并延迟呼吸和乙烯高峰,可有效保持果实的硬度。【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亚精胺采后处理可通过调节‘早酥梨’果实活性氧代谢来增强果实的抗病性,进而有效保持梨果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钙处理对丰水梨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蒸馏水浸泡梨果实15 min为对照,分别探讨了用1%、3%、5%的3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钙(CaCl2)溶液浸泡丰水梨果实15 min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和3%的钙处理组均可降低梨果实贮藏期间呼吸强度,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果实烂果率,其中3%的钙处理组保鲜效果优于1%的钙处理组。而5%的钙处理组在贮藏的前21 d保鲜效果良好,随后果实硬度迅速下降,烂果率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番茄品系红熟果实耐贮性的多因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果实经过人工延长贮藏后,其鲜食品质、营养品质(尤其是维生素C)均显著下降,远不如成熟期采收的果实,而且贮藏果上处理药剂的残留会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王迪轩 《蔬菜》2010,(2):26-28
<正>蔬菜采收以后,在分级、包装、贮藏、运输及产品销售等过程中所发生的病害叫采后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蔬菜采后品质恶化主要是侵染性病害引起,一般采后腐烂率为10%~25%,高的达30%~50%。防治的关键是搞好预防。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甜樱桃的采收及采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美国甜樱桃的采收、预冷、分级、包装等的程序处理,贮藏销售的环境条件,果实采收后的病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臭氧用于葡萄贮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葡萄贮藏过程中,灰霉病、青霉病、褐腐病是引起腐烂的主要传染性病害,即使在0°-1°C的温度下也能侵染。臭氧对果蔬贮藏期间多种致病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同时,还能氧化贮藏环境中的乙烯,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因而在果蔬贮藏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从1986—1988年,我们进行了O3处理贮藏葡萄的试验,初步确定了O3处理贮藏葡萄的适宜浓度及处理方法,并对贮藏期间O3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葡萄采收及处理:选充分成熟的巨峰葡萄,采前10天不浇水,采后立即用100ppm的萘乙酸浸泡15秒,然后按每5kg一份装…  相似文献   

16.
对果实采后腐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实的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平均 损失可达10%~30%,因此探索一些能够有效减少果实采后腐烂的措施极有必要。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果实组织的生理失调或衰老,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采收及采后环节中的机械损伤。三者相互影响,但最终是病原物侵染引起果实腐烂。果实采后病害包括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果实采后的生理失调,如冷害、果皮烫伤、果肉或果心褐变,柑桔类果实的干疤、枯水、水肿等都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它们是由于果实贮藏环境不适宜或缺Ca、B等而引起的。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是指微生物…  相似文献   

17.
鲜食葡萄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葡萄没有后熟过程 ,因此用于贮藏的葡萄应在果实充分成熟后采收 ,成熟度不够的不耐贮藏。1 采前控制及采收方法  1 )用于贮藏的鲜食葡萄采前1 0天不要灌水 ,如遇大水要推迟采收时间 ,防止发生严重裂果现象。2 )生长期间不能喷催熟剂、增红剂等加速果实成熟衰老的药物 ,防止贮藏中出现脱粒现象。 3 )采前 1周内要喷 1次杀菌剂 ,消灭真菌病原。 4 )采收时选择无风天气 ,忌早晨有露水及烈日暴晒下的中午采收。 5)保持果面果粉不擦掉 ,将小果、病虫果、破损果清除干净。2 包装 在保持葡萄不变形、不挤压、不损坏的前提下 ,尽量使包装精…  相似文献   

18.
桃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 ,采收后始终处于较高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 ,并迅速出现双呼吸高峰 ,致使果实迅速软熟 ,不耐贮运。1 成熟度及采前处理桃果实的采收成熟度与其耐藏性有较密切的关系 ,若采收过早 ,果实风味差 ,采收过晚则果实易软化 ,容易褐变和腐烂。一般要求果实充分肥大 ,出现其固有的色泽和香气 ,肉质紧密 ,八成熟时的绿熟期采收 ,经贮藏后果面新鲜 ,果实硬而脆 ,而且褐变和腐烂少。寒露桃硬度 4.983~ 5 .89kg/cm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 0 %左右时采收 ,能达到良好的贮藏效果。采前进行药剂处理可以提高桃的耐藏性。采前 1个月…  相似文献   

19.
以"灿烂"蓝莓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处理对采后果实灰霉病、抗病防御酶活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羧甲基壳聚糖在果实采后病害防治、贮藏保鲜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5%和2.0%羧甲基壳聚糖处理能有效抑制采后蓝莓灰霉病发生、诱导果实抗病能力且维持蓝莓果实采后营养品质。体外培养条件下,羧甲基壳聚糖处理可明显抑制灰霉菌落生长、抑制体外灰霉孢子的萌发及芽孢管的生长,2.0%羧甲基壳聚糖抑制效果较显著(P0.05)。对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浸泡处理的蓝莓果实接种灰霉孢子悬浮液,发现果实发病率随羧甲基壳聚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羧甲基壳聚糖有效抑制了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常温贮藏条件下,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果实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的活性,贮藏后期,2%羧甲基壳聚糖诱导抗病性效果最好。此外,羧甲基壳聚糖处理能明显保持贮藏期蓝莓果实品质,果实失重率显著下降,糖酸含量的损失明显减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苹果果实的品质与贮藏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采收时期的影响。适期采收的果实,不仅着色和风味好,而且贮藏后果实品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商品价值高。采收过早或过迟品质都会下降,贮藏障害增多。 根据贮藏需要决定采收时期,尽可能保持果实的贮藏力、品质,减少贮藏期间的障害发生,提高商品性,增加经济效益。生产上常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