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3.
4.
5.
概述了激光生物工程技术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作用机理、特点和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作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离子注入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注入豫麦 39效果最佳 .M1代株高比Ck(未处理的本品种 )降低 12~ 2 9cm .M2 代共选 18株 ,株高 6 7~ 83cm ,平均 76 8cm ,克服了豫麦 39植株偏高的缺点 ,保留了该品种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小麦纯系品种的反复种植,使小麦的种内变异大幅度降低,优异种质资源材料十分贫乏.然而,丰富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基因则是改良小麦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从小麦近缘种属中以异源染色体重组、染色体附加、染色体代换以及染色体易位等方式导入外源有益基因,已成为利用小麦近缘种质材料的有效方法,是扩大小麦遗传变异的一条主要途径,目前不仅培育出了新的中间材料和新的品种(系),而且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作用[1,2]. 相似文献
12.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 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3种不同的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采用不同诱变技术选育出200多个稳定株系,经筛选、鉴定、综合评议选育出40多个优良新品系。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的稳定株系占总株系的45.6%;辐照干种子的选育效果恒定,稳定株系及优良新品系所占比率均达11%以上;辐照干种子、花粉以及辐射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相结合,三代即可选育出一定数量的稳定株系。从稳定株系优异性状的选择看出;辐照干种子、辐射与杂交相结合以及辐照花粉、合子等对于提早抽穗、改良熟性作用较大;幼胚离体培养与辐照诱变相结合利于选择大穗、大粒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新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综合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生化工程理论、基因剪裁重组、细胞融合、核移植技术来改造生物,创造新物种的技术总称.传统生物技术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遗传育种等几大领域.目前,生物技术已发展到以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时代. 相似文献
17.
18.
宿 990 8系宿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半冬性 ,高抗倒伏 ,比皖麦 19早熟 2d。大田产量 675 0~ 82 5 0kg/hm2 ,适宜安徽淮北、黄淮南片麦区中等以上肥力种植。株高 83cm ,白粒 ,半角质 ,容重 80 0g/L以上。中抗至高抗条锈和秆锈病 ,中抗纹枯病、漫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 ,高感赤霉病。中后期耐旱、耐高温、耐低温寡照 ,熟相好。适宜播期 10月 8~ 2 4日 ,基本苗 180万~ 2 40万 /hm2 ,是皖麦 19理想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19.
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相关文献与信息报道为依据,简要介绍了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国外激光诱变育种研究与应用进展;国内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进展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