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家坚  林勇 《内陆水产》2000,25(9):8-11
采用单一或混合使用PG、LRH-A2和HCG的方法,对池塘人工养殖7年的斑Hu亲鱼进行8批19组人工催产,收集鱼卵151990粒,催产率达100%;采用人工受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106450粒,受精率58.2%~82.5%,平均值达70%;使用小型孵化环道池、孵化网片及玻璃培养缸共12个,孵出全长1.2~1.5cm鱼苗及玻璃培养缸共12个,孵出全长1.2~1.5cm鱼苗33808尾,孵化率8.2%~  相似文献   

2.
斑Hu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一或混合使用鲤鱼脑垂体、LRH-A2和HCG的方法,对池塘工人养殖7年的斑Hu亲鱼进行8批19组人工催产,收集鱼卵151990粒,催产率达100%;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106450粒,受精率54.5%-88.9%,平均值达70.0%;孵出全长1.2-1.5cm鱼苗33808尾,孵化率8.2%-58.1%,平均值为31.8%。使用丰年虫、水蚯蚓等鲜活性饵料投喂,经16-21天培育,在12个水泥池和12个水族箱中培育出3-5cm鱼种20365尾,成活率44.3%-87.6%,平均值为60.2%。取了斑Hu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斑鳠的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斑鳠的人工繁殖试验李骏珉(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1)许镇平陈洁陈玉(广东省顺德市龙发特种鱼苗场,顺德528325)斑鳠(Mystusgutatus)又名鱼佥鱼、黔鱼、斑鱼佥、花鱼佥、西江鱼佥、白须鱼佥、芝麻鱼佥。在珠江水系中主要分布于西...  相似文献   

4.
斑鳠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一或混合使用 PG、 LRH A2和 HCG的方法,对池塘人工养殖 7年的斑鳠亲鱼进行 8批 19组人工催产,收集鱼卵 151 990粒,催产率达 100%;采用人工受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 106 450粒,受精率 58.2%~ 82.5%,平均值达 70%;使用小型孵化环道池、孵化网片及玻璃培养缸共 12个,孵出全长 1.2~ 1.5 cm鱼苗33 808尾,孵化率 8.2%~ 58.1%,平均值为 31.8%。取得了斑鳠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6.
在水泥池和水箱中,采用充氧、微流水、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定期吸污和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将人工繁殖孵出的鱼苗33 808尾,经过16~21d培育,获得3.0~5.0cm的规格鱼种20 365尾,成活率为44.3%~87.6%,平均达60.2%。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斑鳜的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摸清了斑鳜的性成熟年龄和成熟最小型,性腺的发育状况,斑鳜的繁殖力、产卵时间和水温、雌雄鉴别;在人工繁殖方面摸清了斑鳜催产药物及催产效果。2013年6月21课题组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共催产亲鱼70组,孵化鱼苗27万尾,培育夏花21万尾,水花到夏花成活率77.8%。催产率92.9%、授精率93.8%和孵化率82.6%。  相似文献   

8.
鸭绿江斑鳜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辽宁省凤城市大堡渔场进行了规模化斑鳜人工繁殖试验。通过采取亲鱼强化培育、严格筛选、改进产卵条件等方法,使平均催产率从75.0%提高至95.3%,平均受精率从50.0%提高至92.3%,组出苗尾数从4066尾提高至10056尾,畸形率从5%降至1%。产卵条件改进后的斑鳜人工繁殖方法即简便又高效。  相似文献   

9.
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斑鳢(Ophicephalus maculatus)属鲈形目,月鳢科,鳢属,俗称“草厉”、“厉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斑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医药上还有补血、收敛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优化淡水养殖鱼类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斑鳢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于2001年开展了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功,为斑鳢的规模化育苗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团头鲂肉鲜味美,具有生长快、食性广、鱼病少、适应性强的优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特种鱼优良养殖品种。我场于1991年1月承担了市科委《团头鲂人工繁殖与育成技术》项目。经过3年的试验,掌握了一套比较实用简单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拉术,孵化水花鱼苗400多万尾,育成50g大规格鱼种  相似文献   

11.
斑鳠(Mystus guttatus)俗称芝麻(鱼甘)、白须(鱼甘)、(鱼甘)鱼,隶属鲇形目(Silurifo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常见个体为4kg~5kg,较大个体为5kg~10kg,最大个体达16kg以上。斑鳠为珠江水系名贵经济鱼类,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在江河上捕捉斑鳠的渔农民越来越多,导致江河野生斑鳠的资源日趋枯竭,因此,开展斑鳠养殖技术研究,对其资源保护与增殖有着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斑鱼萑又蛋白质含量为16.89%,低于黄鳝,与斑点叉尾鱼回、乌鳢相当,高于黄颡鱼、鲫、鳙;其脂肪含量为2.70%,与斑点叉尾鱼回、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相当,明显高于黄鳝、乌鳢、鲫、鳙;其DHA和EPA含量较高;1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86 g/kg,较黄鳝、乌鳢、黄颡鱼略低,5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15 g/kg。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根据广西区科技厅下达的《斑鳠人工配合饲料与营养分析的研究》课题中的斑鳠人工育苗技术要求,在斑鳠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鱼种培育技术研究.我们于1999年的4月下旬至7月中旬,先后将8批孵化出的33808尾斑鳠鱼苗(1.2cm~1.5cm),经16天~21天培育,获得3.0cm~5.0cm规格鱼种20365尾.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斑主要分布在我区西江流域,是红水河名贵经济鱼类之一,目前,我区每公斤斑售价80元左右.由于红水河流域几个电站相继建成截流,斑无洄游产卵场地,捕捞量逐年减少.笔者曾先后在池塘和网箱中进行养殖试验,在池塘养殖中,由于水色过浓,透明度比较低等原因,斑体色变黑,肉味没有在江河中捕的那么鲜美.而在网箱饲养的斑体色不变,肉味仍然鲜美.现将网箱养殖斑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放养准备  相似文献   

15.
胡隐昌 《水产学报》2003,27(4):301-306
根据对珠江斑鱯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斑鱯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斑鱯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斑鱯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斑鲼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各类食物在春季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其它季节,斑鱯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不同体长斑鱯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7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24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斑鱯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16.
珠江斑鳠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珠江斑鳠的胸鳍和鳃盖骨,研究其年龄特征、渔获物年龄组成和体长、体重组成,并对其体长与鳃盖骨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以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其年轮形成时间为12 月~翌年3 月;体长与鳃盖骨长的关系式为L= 34 .76 R+ 0 .453 3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 W= 0 .032 L3 .187 2 。生长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 = 156 .75〔1 - e- 0 .089(t- 0 .016 8)〕和Wt = 31 193 .17〔1 - e- 0 .089( t- 0 .016 8)〕3 .187 2 。还讨论了年轮形成原因和生长特性,并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产养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口咽腔上皮组织中有较为丰富味蕾和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肌层发达,且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胃贲门部和盲囊部,体壁较厚,胃壁内侧有丰富的黏膜褶皱,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大量的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管状腺体,胃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层,外层为纵肌层;斑鳠肠道系数为(0.89±0.11),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肠腔内有丰富黏膜褶皱,褶皱高度从前向后逐渐降低。肠黏膜上皮肠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黏膜上皮分布大量的黏液细胞。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胰脏弥散分布于肠系膜上。斑鳠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喜好摄食甲壳类动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点篮子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2008年4~6月在海南进行了点篮子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610×104cell,孵化出仔鱼342.4×104ind,经过30 d土池生态培育,培育出体长约2.5 cm幼鱼32.5×104ind,土塘培育苗种成活率达16.1%。点篮子鱼适宜催产的环境条件为:水温25.5~27.7℃,盐度33.0~34.5,pH值7.9~8.5,DO值6.0~8.8 mg/L。A、B、C三种药品配伍进行催产效果最好,获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0.0%~80.0%、83.2%~90.5%和71.2%~76.8%,效应时间缩短到15~16 h。点篮子鱼受精卵为半浮性卵,孵化积温为649.25时度。当盐度低于26.5时,点篮子鱼受精卵沉于水底;盐度高于38.5时,则浮于水面。水温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15℃、20℃试验组胚胎分别发育至原肠晚期、胚孔封闭期死亡,35℃条件下胚胎发育终止于胚体形成期,30℃试验组初孵仔鱼的活力差,畸形率高。点篮子鱼胚胎发育的适温为25℃左右。盐度对点篮子鱼的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在盐度34.4~45.7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在盐度30.2~34.4范围内,孵化率在60%以上,畸形率在10%以下,最适盐度范围30.2~34.4。初孵仔鱼全长为1.00~1.20 mm,油球一个,出膜3~4 d开始摄食小型轮虫和藻类。点篮子鱼苗15日龄前生长缓慢,之后生长迅速,平均全长与日龄回归方程式为:y=1.120 7e0.109 4x,R2=0.979 5。  相似文献   

19.
斑鳠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 2 4 .4~ 2 6.0℃时对斑鱼种 (尾重 1.12~ 4 .61g )进行了耗氧率与窒息点测定。结果表明 :耗氧率与窒息点均随鱼体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尾重 4 .61g的斑耗氧率为0 .1580 mg/g.h ,窒息点为 0 .12 92 mg/L ;平均尾重 1.12 g的斑耗氧率为 0 .2 636mg/g.h ,窒息点为 0 .30 4 0 mg/L。白昼和夜晚耗氧率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斑鳠平均含肉率为(78.22%±3.20)%,粗蛋白17.65%、粗脂肪1.72%、粗水分78.64%%、粗灰分1.19%.肌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2.86%(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5.48%,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7.44.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7.00%,占氨基酸总量的37.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