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金针菇地沟栽培两头出菇技术,近年来已在河北省各地推广。利用地沟作为栽培设施,造价低廉,管理方便,适于农家使用,采取袋式堆积排放两头出菇,空间利用率高,山菇面大,产量高,生物学效率在100%以上,且头潮优质菇多,商品率高,比一般栽培方法,提高了经济效益。现总结介绍如下: 一、地沟建造:选择地势高燥、开旷、地下水位较低,有水源,土质以壤土或粘土的庭院或村旁的空间地。挖沟长15米,宽3.8米、高2米,沟内设置3排床架,中间1排床架比两边的高10厘米左右,用数根粗竹竿连接3排床架,搭成弓形棚,棚顶盖上塑料薄膜和麦秸、玉米秸,以保温、保湿  相似文献   

2.
地沟式简易菇棚双孢菇栽培投资少,效益高,很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地沟式简易菇棚建造 建棚场地一般应选地势较高,排水便利周围环境清洁,远离鸡棚、畜舍、饲料间等,靠近水源,有堆料场地,土质粘重地块。地沟式菇棚为拱棚型。从使用效果考虑,一般开沟深40cm,长不超过20m,宽2.5m或5m。以竹杆、木棍、竹片等做拱形骨架,上盖塑料棚膜,然后加盖草帘或柴草等,棚两端做成土墙或砖墙,墙上开一口径50cm通风口并在一端做门。若需要可在棚两侧及棚顶加开通风口。宽2.5m的棚,在地沟中间挖一宽50cm的工作道,两侧即为两个宽1m的栽培床,宽5m的棚,在地沟内挖一宽50cm的环形工作道,中间为一个2m宽的栽培床,四周为宽1m的环形栽培床。工作道深度以方便操作为准。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金福菇轮作模式,是利用金针菇和金福菇适宜一高一低温度栽培的特点,将两菇轮作,在时间上正好形成一个不间断周期,充分利用栽培金针菇所搭建的菇棚及金针菇废菌糠,栽培金福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棚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我省葡萄栽培发展很快,但多属中熟品种,采果集中在市场水果旺季。为使葡萄提早供应市场,于1990年春,我场对0.5亩二年生巨峰葡萄(株距0.5米)采用小拱棚栽培,效益很高,具体方法是:1.搭设临时支架。架材选用1.5米长的木桩,4米长的竹片和14号铅丝。3月初在原篱架葡萄一侧,顺葡萄行埋设一行木桩,桩距1米,地上高1.2米(即棚高1.2米)。沿行向在木桩上拉两道铅丝(分别距地面0.4、0.8米,以引缚葡萄枝蔓),对应每个木桩插入一个弓形竹片,要求底宽1.2米,作为塑料棚架。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我地区在冬季生产平菇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冬闲劳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自1986年开始利用半地下式塑料棚栽平菇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简介如下。(一)挖沟搭棚试验于1986年10月上旬进行,在一块空闲地上,按东西向挖一个深2米、宽2米、长30米的地沟,沟中间每隔2米竖一根高2.5米的立柱,柱上固定拱杆,使其呈自然拱形,覆盖薄膜和加盖草帘。地沟两端各设一活动门,棚顶每隔3米留一通风口,整个菇棚面积约60米~2。  相似文献   

6.
高温蘑菇属高温型双环蘑菇,目前主要有"夏菇93"和"夏秀2000"两个品种,出菇温度范围为25~34℃,最适出菇温度27~32℃,子实体能在38℃下继续生长,适合于我国夏季高温季节栽培,夏季气温持续3个月在25℃以上的地区均能栽培。由于高温蘑菇栽培期为菇房(棚)夏休期,可利用已有的蘑菇房(棚)栽培,提高栽培设施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国际市场姬菇一直畅销不衰,外贸部门要求发展大宗产品出口,各地菇农也纷纷转向姬菇生产。为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提出姬菇优质高产“十改”措施如下。(一)改全地沟为浅地坑菇房过去姬菇栽培采用地沟菇房,即在地平面挖1.6米深、沟宽2—2.5米上拱竹杆盖上农膜的全地沟。这种地沟挖土量多工程大,费工费时造价高,而且沟内因通风换气困难,姬菇生产不良,多呈畸形;温差变幅小,病虫繁殖严重。改为浅地坑菇房,即在地平面挖60厘米深、3—4米宽、12—15米长的地坑。将挖出的土筑北墙高1米,南墙高60厘  相似文献   

8.
国内食用菌设施化栽培的主流模式仍以自然条件栽培为主,存在空间利用率低和复种指数低的问题。笔者参考工厂化食用菌栽培模式,以河南清丰县阳子菌菇产业示范带出菇棚为研究对象,以低投入、高效、节能为目标,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食用菌节能菇棚。该菇棚适合栽培出菇期需氧量大的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现将该菇棚具体构造及应用测试结果总结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市传统的草菇栽培方法是室内搭床架栽培和室外搭建泡沫大棚栽培。然而由于连续的栽培(每个菇房每年利用6次以上),从而导致“老菇房效应”严重,平均转化率不足20%。为了提高草菇生产效益,笔者于2002年夏季开展了室外地沟式栽培草菇试验。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周年生产栽培基料循环利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占元  唐铁朝 《食用菌》2007,29(2):24-25
采取草腐菌与木腐菌相搭配、低温品种与中高温品种相搭配的措施,实现了北方地区一棚周年生产,提高了菇棚的利用率。通过对杏鲍菇等珍稀菇菌糠进行处理再用于栽培平菇等,实现了栽培基料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连体菇棚是针对传统单个菇棚而言,其由多个单体菇棚依次连接组成,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节能、省工、高效等优点,通过菇棚内环境条件控制和合理安排生产周期可实现高产高效栽培。与传统菇棚相比,棚内气温夏季前后可降低2℃~5℃,冬季棚内气温可升高2℃~5℃;菌袋污染率明显降低,为3%左右;出菇期可延长1个~2个月;生物学效率可提高20%~30%;建造原材料成本可降低49%~59%;土地利用率提高33%左右。  相似文献   

12.
所谓平菇“1 1>2”栽培模式,是指运用一次性爆发出菇技术,同时启用两个菇棚,一个发菌、一个出菇,两棚交替利用的全新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相同的两个菇棚、相同时间段常规发菌和出菇的管理方式。1)栽培时间安排。运用该模式生产平菇,可参考表1合理安排栽培时间。表1栽培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16,(6)
正在平菇栽培过程中,有的菌袋发满菌后不出菇或头潮菇采完后,迟迟见不到第2潮出菇。以上两种情况,只要发菌正常,菌种温型合适,采取以下催菇方法则可顺利出菇。1温差催菇白天升高菇棚温度,夜间通风降温,人为拉大温差可刺激出菇。2光照催菇菌丝长满袋后,每天卷起菇棚草帘,让日光照射一段时间(光强时不要直射)。日照不方便的地沟或菇房,可用电灯光照射。3搔菌催菇对于培养料中过多添加麸皮、米糠或尿素等  相似文献   

14.
莆田县蘑菇栽培面积达111万米~2,菇房栽培一季蘑菇后几乎没有利用。为了提高菇房利用率,1986年春在九华农场,用蘑菇房挂袋栽培黑木耳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制栽培袋:供试黑木耳菌种为D-5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川食用菌栽培情况,利用金针菇和毛木耳适宜一高一低温度栽培的特点,一菇一耳轮作,形成金针菇与毛木耳双季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菇棚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从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物理防控等方面介绍利用自行设计的一款钢架温控菇房进行茶树菇周年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相比传统菇棚,钢架温控菇房具有防火、防虫、防台风等优点,菇房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7.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18.
茶薪菇,学名Agrocybe aegerita(Brig)Sing原生于南方油茶树上,俗称茶树菇。它与云南、贵州的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绣伞,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柳松茸属同一物种,但在形态、品质、风味上有较大差别。茶薪菇肉嫩柄脆,味道清香,口感极佳,颇受市场青睐,目前国内鲜菇消费量已超过香菇,干品内销和出口在不断扩大,成为食用菌产业中又一主栽品种,发展前景看好。为迎合消费者“吃放心菇”的心理,特介绍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10项关键技术。1优化产地菇棚环境野外栽培生态条件较适宜,无公害栽培环境要求“三无”,即场地土壤无污染,水质水源无污染,周围无垃圾废物。菇房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水、电源充足。菇棚骨架木料结构,宽4·6米,长13米,人字形棚顶,四周高3·4米,中间高4米。每棚占地60平方米。四周保温层采用1·8厘米厚的隔热膨体塑料板,内外加6~8丝(俗称,1丝=0·01毫米,下同)厚的黑色塑料膜;棚顶隔热塑料板加盖塑料广告幕防雨。棚内设“三架两走道”:培养架6层,层距53厘米,架脚离地10厘米,中间一架床宽1·5米,旁边两架床宽各为75厘米;走道两条各宽80厘米,两端各开两扇对流门(2米×0·...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省庆元县,人们喜食草菇,消费带动了当地草菇栽培产业的发展。草菇栽培原先多采用地畦栽培方式,这一栽培方式投资少、成本低、灵活性大、操作简单,但存在耕地利用率低、菇稻争地矛盾大、栽培温湿度不易调控等缺点。近年来,菇农改地畦栽培为棚房式层架栽培。这一栽培方式虽然增加了搭建棚房和菇床的成本,但使耕地利用率提高了4倍,使菇的年生产批次从一批增加到了三批,提高了生产效益,也有利于人工调控菇棚温湿度。现将这一生产方式总结如下。1栽培季节安排草菇喜高温高湿。在庆元县自然条件下栽培草菇,最佳时间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大,生产出的草菇质量好、产量高;7月中旬至8月下旬盛夏季节,气温偏高,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对草菇生长不利。采用棚房栽培技术,温湿度可进行人工调控,生产季节可提早到5月下旬或延后到9月下旬。盛夏可在棚房外盖遮阳网降温;5月份和9月份,则可通过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2棚房与菇床的搭建棚房尽量南北排列,使受光均匀。棚房内设双排床架,为便于管理操作,两排床架之间留1米宽的走道,四周通道宽60厘米,棚房宽为4.2米。床架层距55厘米,底层离地面20厘米。床架一般为4层,菇床宽1米。菇床...  相似文献   

20.
地沟双膜冬季栽培平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县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为了提高生物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探索了地沟双膜冬栽平菇,收到了较好效果。如1988年投棉籽壳料2500公斤,产鲜平菇4100多公斤,生物效率达164%,比常规袋式栽培提高60%左右。现将主要技术措施简介如下:(一)选地与地沟建造:选背风向阳场地,按东西走向挖沟。沟深180厘米、宽150—200厘米,长以30米左右为宜,南北墙分别高出地面20和40厘米,东西两头留出入口和通气口;出入口要低,通气口要高,使沟底成一个自然坡度。在距沟顶下15—20厘米处按东西方向拉一与沟长相等的铁丝,上铺薄膜与沟顶平行;沟顶用竹杆搭棚架,再覆薄膜和草帘。这种地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