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机制龙井茶摊放与青锅工艺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祖法  龚淑英 《茶叶科学》1998,18(2):95-107
茶鲜叶原料适度摊放试验表明,用于机制龙井茶的鲜叶原料其失重率控制在15.0%~17.0%为最佳。对机制龙井茶青锅的投叶量与温度进行了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0~150g/槽的青锅投叶量和170℃左右的锅槽内壁温度,有利于青锅叶的色泽和扁平、挺直的外形的形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青锅时适量使用制茶专用油有利于改善机制龙井茶的形状和色泽。用于青锅作业的加压棒掌握在直径3cm、重量500g左右,加压时间控制在鲜叶投放3~5min后进行,这样有利于青锅叶的成形和良好色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试验探寻不同摊青、青锅、辉锅工艺处理对大佛龙井茶成品茶的品质影响,以筛选各工序中最佳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摊青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为明显,以自然摊放的青锅叶品质最优,摊青效率以摊青槽间隙鼓热风效率最高;投叶量对青锅时间和品质影响较大,以投叶量150 g的处理青锅叶品质最优,生产中应尽量延长青锅的时间;5种辉锅方式中以理条机理条加滚筒炒制的处理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锅槽式多功能机加工龙井茶的整形和辉锅二个重要工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与品质有关的温度、投叶量、加压方式等工艺技术参数最佳指标。还好整表和辉锅的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4.
师大亮  余继忠  郭敏明  张伟 《茶叶》2010,36(2):95-98
通过对两种主要龙井茶加工工艺,三种辉锅方式,手工辅助辉锅作对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工艺流程以第二条加工工艺为佳,即经理条后的加工工艺优于未经理条工艺,两种工艺手工辅助辉锅方式所制干茶差异不明显;辉锅试验结果表明:八角滚筒机优于其他两种辉锅设备,也优于手工辅助辉锅;最佳辉锅参数为组合2,即投叶量3.5~4 kg,160℃25 min+200℃15 min。  相似文献   

5.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加工工艺对名优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狗脑贡茶、东江银毫茶、汝白银毫茶和东湖银毫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摊青时间3~4h,摊叶厚度1~1.5cm,摊青后鲜叶含水量为70%在右有利于提高名优茶品质,尤其对高山茶摊青时间适当延长其品质越好;高档名优茶的制作采用机械杀青(使用6CST30杀青机,入口空气温度120~140℃,出口温度100~120℃,杀青时间60~80s,减重率为35%~40%)能很好地达到杀青要求,特别是针对高海拔地区和水库库区茶叶的杀青,还能提高品质;高山茶以不揉捻为好,有利于保证绿茶类名茶色泽翠绿多毫  相似文献   

7.
甜菜根重与含糖率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分析结果在明,甜菜根主与合糖率主权显著负相关(r=-0.796),但根重在500g以下时,二者二极显著正相关(r=0.964)500~1000g重块根为根重与糖分兼优型;根重与三生维管束环问薄壁组织带宽度呈负相关,说明根重过大,环间薄壁组织过旺发育是低糖的主要原因;根头含糖率为根体的77.3%~80.4%,冠/根比与根重呈正相关,根越重,根头趋大,降低含糖率。  相似文献   

8.
辉锅温度对炒青绿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炒青绿茶不同温度辉锅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芳香醇和花烯醇类含量,而具青气的脂肪醇、醛保留较少,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辉锅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有利于2类物质向香气成分转化。根据茶叶外形和香气品质要求,提出了前期低温长炒,后期逐渐升温干燥的分段干燥技术。辉锅温度对炒青绿茶香气的影响@倪德江@陈玉琼@胡建程  相似文献   

9.
甜菜需钾特性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钾对甜菜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施钾促进了株高、叶片和块根的生长。植株含钾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4.05%~5.17%,中期3.48%~5.02%,后期3.02%~3.95%;植株吸钾量则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前期0.28~0.93g/盆,中期1.82~2.51g/盆,后期3.33~5.0g/盆,盆栽试验施钾较对照平均增产10.2%,田间试验平均增产12.2%,钾的适宜用量为K2O60~120kg/hm2。甜菜需钾高峰期为中到后期  相似文献   

10.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新工艺在现行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辉锅)的基础上,增加了滚筒杀青和理条工序,针对其摊放、滚筒杀青、理条、做形、辉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4~8h后,在270℃下杀青1min,摊放凉0.5~1h,再在200℃下理条2.5~3.0min,摊凉0.5~1.0h,然后以190℃做形后摊凉2.0~3.0h,最后在160℃下辉干,以此工艺加工的扁形名优茶品质较现行工艺加工的好。  相似文献   

11.
炒青绿茶热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7,17(1):47-52
对炒青绿茶杀青和炒干过程的热特性进行了跟踪测量。结果表明,杀青过程的热解吸具有等速特性;炒干过程的热解吸则呈现恒率失水和降率失水的双重特性。鲜叶的嫩度不同,其热解吸特性也不尽相同,杀青过程中一级鲜叶的热解吸速率大于三级叶,一级和三级鲜叶杀青前期(2min),茶叶吸热量分别占总吸热量的38%和42%;炒干过程中,一级原料解吸至15%含水率左右时,开始降率解吸,而三级原料的降率解吸含水率起始点则要提前至25%—30%含水率时。温度和解吸速度对炒青品质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而解吸速率又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  杨艳  周继荣  倪德江 《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茶多酚和叶绿素则呈下降趋势,过高的温度促进了叶绿素的破坏,低温做形易造成茶叶香气低闷的现象。随着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做形叶量过多,茶叶绿色度差,而过低易造成茶条紧细度不够的现象。根据针形名优茶品质要求,结合生产工效考虑,机制针形名优茶做形适宜的工艺为:温度90~110℃,投叶量100~150βg/槽,转速184~192βr/min。  相似文献   

13.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龙 《茶叶通讯》2005,32(4):50-51
传统方法用八角辉干机或瓶式炒干机加工出的绿茶一般条索不紧、颜色欠翠绿。本文围绕提高绿茶品质这一中心议题,对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相似文献   

16.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7.
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_(16)(4~5)正交设计探讨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感官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3(A_4B_1C_4D_2E_3)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最佳,变温烘焙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烘焙后,丹桂乌龙茶中的醇类、醛类、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共检出香气成分64种,主要为反-橙花叔醇、α-合金欢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氢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等,约占香气总量的90%。极差分析表明,香气品质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烘焙Ⅲ阶段温度、Ⅲ阶段时间Ⅰ阶段温度、Ⅰ阶段时间Ⅱ阶段温度,即3个烘焙阶段的影响顺序为ⅢⅠⅡ,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丹桂乌龙茶的烘焙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的研制及全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周光  胡金华 《茶叶科学》2006,26(2):154-158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由温度测控模块、压力测控模块、自动转锅装置和三口锅及压块等机械装置四部分组成。对该系统应用于扁平类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通过比较各道工序各茶样的感官品质,获得了各工艺参数的大致范围,并采用正交试验法重点研究了对成品的色泽和香气影响较大的青锅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型多功能机炒制的龙井茶品质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是一种加工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