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业占用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归纳出地下水农业利用历史演变的特征。即:(1)人类对地下水的利用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牧业活动范围的扩大而趋于复杂化和多类型化;(2)地下水农业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农业利用程度与方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利用研究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能值理论、方法,对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运行效率进行定量评估,评价环境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环境资源,尤其是可更新资源的能值投入对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贡献最大。遵循适度规模原则,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同时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推广现代农牧业是提高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根本出路;(2)畜牧业是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柱。发展草基畜牧业,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范式,实施"农牧互促"方案,提高农牧业系统耦合度及其整体生产力,是发展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战略方向;(3)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对当地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系统同化作用,加大农业科技辅助能值投入,降低干旱灾害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力,是改善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协调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该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4.
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阐述了蒙古国农牧业生产现状和过去半个多世纪农牧业格局变化,在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耕地比例小,主要作物单产很低,耕地面积自1950年代起逐渐增加,至198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然后持续减少,谷物总产量在1980年代中期前波动增加,之后则持续减少,人均拥有谷物量与总产量走势基本一致;畜牧业是蒙古支柱产业,但畜牧业粗放经营,畜产品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各种畜种数目自20世纪初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山羊自1990年代起增长迅猛,而人口稳定增长却导致人均占有家畜量波动下滑。分析认为蒙古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农业技术投入和牧业管理、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尤其气候灾害和开放市场经济对蒙古农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对农业环境地质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环境地质系统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本区农业发展对环境地质系统状态的影响方式和具体表现,总结了该系统状态变化的基本历史规律,对本区各类农业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正确认识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1982—2009年宝鸡峡-羊毛湾灌区的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水位动态和水化学动态进行分析和水质调查,采用Pearson指数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对地下水的矿化度与离子构成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揭示灌溉、黄土塬灌区外源引水、地下水开采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和水位、水质动态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主要受阴离子(HCO3-、SO42-、Cl-)控制,Cr(Ⅵ)和NO3--N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威胁。同时,针对灌区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育措施,可为黄土塬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通过作者多次的实地考察,对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与灌溉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干旱高扬黄灌区盐碱地恢复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是农业高铲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干旱区盐碱地恢复治理,揭示了景泰川高扬程灌区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依据水盐均衡和物质循环理论,运用系统科学提出建立调控浅层地下水为中心的“上控”、“中提”与“下排”相结合,坎儿井与明沟暗管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和土壤培肥发展农林  相似文献   

9.
宁夏彭阳县白岔村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农业生产活动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自然再生产过程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低产贫困,从根本来说,是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所导致的。据此,黄土高原地区自然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大安市2000—2009年的降水、蒸发、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埋深等数据资料,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较大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建立了大安市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模型预测了地下水埋深。结果表明,农业用水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46,-0.13,三者对地下水埋深的贡献率分别为:43.09%,27.45%,21.39%,总贡献率达91.93%,是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因素。CAR模型预测的承压水埋深和潜水埋深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根据预测方案,当降水量减少10%,蒸发量增加9%,农业用水量增加11%时,承压水埋深将达到8.70 m,潜水埋深将达到4.55 m。干旱时期应适当减少农业开采量,增加地表水灌溉,减小土壤沙漠化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中国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南养农业、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持续农业开发的原则、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持续农业发展3种模式和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分异的研究,涉及到若干虽经长期争论,至今并未得到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然而,它们却是治理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迁、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历程、黄土高原空间范围、干湿状况和雨养农业、现代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与综合治理等问题阐述了基本观点。认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多数地方就是森林和草原相嵌构成的自然景观;全新世晚期以来,植被的破坏加剧;历史时期农牧业区域曾经历频繁更迭;现在的种种环境问题,自清朝以来已全部明朗化;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与地质上的黄土沉积稳定带大体相符,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农业生产均应以自然区域分异为纲。  相似文献   

14.
宁南山区旱地糜子适栽品种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experiment has been conducted in Southern Ningxia to identify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6 panic varieties inrroduced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Loess Plateau. Based on the contrasting analysis of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drought-resistance, productive potential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3 varieties are recommended to extend in Southern Ningxia, and their planting zones a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采用消能淤泥坑,通过直接、间接将路面雨水引入农田"土壤水库"或时空可调节的自压式集流水窖等贮水设备中,并采用一定的耕作农艺措施将路面雨水利用到农田中的方法和技术.多年的甘肃定西试验和实践表明,使用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而且简单易行,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雨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该技术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及其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探讨了植被作用下土壤干化的特征和机制,以正确认识其实质,并提供可调控的依据。结果表明,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数量指标可采用田间稳定湿度值衡量。在黄土高原气候及地质条件下,土壤干化是植被作用下易于发生的现象,但它并不是植被建造的必然结果。人为营造大片耗水性强的植被类型,高密度以及追求高生产量,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通过了解人工林草物种特点的二重性、合理配置群落结构的必要性以及人工与天然起源的植被在植物竞争效应方面的差异,可对其实施有效管理。植被下土壤干化的普遍发生,不应当妨碍黄土高原进一步开展林草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农业经济系统的历史演绎及影响该系统诸因素的绝对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及阻滞该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明确了该村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然后,依此相应地提出科学的对策,旨在不仅为白岔村,而且也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种科学而可行的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不善,西北经济的发展必须注意与环境协调,资源开发必须与生态经济平衡。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人才优势。欧亚大陆的贯通给西北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要发挥资源优势,由资源型向资源加工型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连续4年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经济评价方法.对每一种耕作方法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计入秸秆的投入,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几种耕作措施中是最佳的一种耕作方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经济效益好、综合生产能力高.且它的生产能力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比其它耕作法更具有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NTS)的保护性耕作法不仅能够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而且有助于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分不足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等农业气候因子的动态分析,发现5、6月间降水低谷与7—9月丰水季交替重复出现是本区正常的天气现象。这一降水低谷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造成夏粮作物的“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在该区发展集水农业,雨季蓄集雨水,于次年5、6月间干旱季节进行补偿性灌溉,既可充分利用雨季雨水,又可消除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达到增产目的。因此,从气候学角度讲,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集水农业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