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椒园椰糠覆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养模式对椰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种养模式下椰园田间试验,研究了椰园间种牧草-养鸡、间种牧草-养羊及椰园自然状态下的杂草-养鸡3种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种养模式下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椰园间种牧草-养鸡模式显著提高土壤pH值,其它种养模式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 (2)不同种养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且椰园间种牧草-养鸡模式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杂草-养鸡、间种牧草-养羊与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在不同种养模式下0~20 cm表层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中各处理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椰糠的新型无土栽培基质研究(Ⅱ.) --配方试种筛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新型椰糠复合基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夏、秋两季作物种植,分别对基质进行配方优化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在复合基质配方中,最佳栽培基质配方是椰糠、沙、珍珠岩、污泥的体积比6.75:2:1:0.25,其次是体积比为6.5:2:1:0.5.新型椰糠复合基质盆栽小白菜的鲜重、干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植株含N量以及光合氮效率等指标均高于对照泥炭复合基质配方的,且加营养液供肥方式效果比在基质中一次性加入固体复合肥的供肥方式的好.  相似文献   

4.
海南椰衣(椰糠)栽培介质主要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海南3市(县)5镇的椰糠为材料,对不同地域椰糠的容重(BD)、总孔隙度(TP)、阳离子交换量(CEC)、大小孔隙比(RLSP)、持水空隙度(WFP)、通气空隙度(AP)、灰分含量(AC)、pH值及EC值等理化特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椰糠BD和TP的范围分别为0.09~0.25 g/cm3和73.00%~86.00%,pH、EC值和CEC的范围分别在4.50~7.00、1.35~3.60 mS/cm、32.40~55.00 mol/hg之间,RLSP、AP、WFP和AC的范围分别在0.03%~0.13%、2.60%~8.20%、70.00%~82.00%、6.00%~51.00%之间。对不同地域的椰糠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BD分别与EC、pH、AC,TP与AP,RLSP与WFP,pH与EC,EC与AC,AC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TP与BD,RLSP与AP,WFP与AP,AC与TP呈极显著负相关;BD与AP,CEC与EC、pH,RLSP与AC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刚  王倩  薛忠  郭昌进  宋刚  王槊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704-2710
为确定椰糠在离散元模拟过程中合理的仿真参数,本文基于离散元法Hertz-Mindlin(no slip)接触模型在仿真软件EDEM 2018中建立椰糠颗粒模型并生成颗粒工厂,通过测量比对物理试验和仿真试验椰糠堆积角的方法对其仿真参数进行标定。首先通过物理试验测得椰糠堆积角、堆积密度等本征参数,利用EDEM 2018内嵌GEMM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得到椰糠待标定因素的高低水平;然后进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椰糠堆积角影响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椰糠-椰糠静摩擦系数、椰糠-椰糠滚动摩擦系数和椰糠剪切模量;再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堆积角与3个显著性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运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功能,以堆积角物理试验45.69°为目标,对回归方程寻优求解,得到显著性影响因素最佳组合:椰糠剪切模量为1.44 MPa,椰糠-椰糠静摩擦系数为1.11,椰糠-椰糠滚动摩擦系数为0.15;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此组合参数可用于椰糠物料的离散元仿真,能为椰糠输送、混合等机械装备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的椰衣栽培介质对西瓜发芽的影响等,对于开展椰衣栽培介质基质化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海南3市(县)5镇的11种椰糠为基础及配置2种(MIX1、MIX2)复合基质为测试材料,对椰衣介质13个处理的浸出液分别进行西瓜种子发芽实验、西瓜苗生长实验及相关生理测评等。结果表明:复合基质处理能保证西瓜苗生长,pH、EC值的大小是筛选优良椰衣复合基质的关键。椰衣介质MIX1处理是适宜西瓜生长发育的复合基质。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  相似文献   

8.
9.
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新鲜和发酵椰花汁的提取物为实验材料,在测定提取物总酚含量的基础上[总酚含量新鲜椰花汁提取物(FCSE)(0.061±0.01)mg/mL,发酵椰花汁提取物(NCSE)(0.087±0.01)mg/mL],研究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对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Fe^2+的络合能力以及Fe^3+的还原能力,并以BHT、没食子酸、Trolox做为对照。结果表明,新鲜和发酵椰花汁提取物都有显著的抗氧化性,发酵椰花汁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Fe^3+的还原能力均高于新鲜椰花汁提取物的。而新鲜椰花汁提取物的Fe^2+络合能力高于发酵椰花汁提取物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发芽花生(0~9 d)为对象,研究了花生萌芽期间基本营养物质水分、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活性成分多酚、白藜芦醇、原花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生芽菜在0~9 d内,水分含量持续增加,蛋白质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脂肪含量降低44%,可溶性糖含量增加70%,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212%,多酚含量增加3...  相似文献   

11.
椰子果皮中营养元素的测定及其种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品种椰子果皮中8种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品种间果皮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对果皮中大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所选4个品种椰子果皮中K含量最高,Ca含量最低;果皮中Ca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K、Na、Mg含量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果皮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椰子果皮中Fe含量最高,Mn含量最低;果皮中Mn、Cu、Zn含量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Fe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本地高种椰子果皮中Mn、Cu、Zn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椰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5种不同的果皮处理方法对椰果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果皮处理方法对椰子种果发芽率、成苗率、发芽时间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皮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对发芽时间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有阻碍作用,但有利于提高成苗率。认为去除大部分外、中果皮的同时保留一定量的中果皮是最佳种果育苗的果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成熟椰子水为试验材料,以吸光度、pH、白利糖度和电导率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对 4 个贮藏温度下的椰子水品质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随贮藏时间延长,吸光值均逐渐增大,pH 值均逐渐减小,电导率呈增大趋势;温度越低,吸光值增大越缓慢和 pH 维持稳定的时间段越长,说明低温更有利于椰子水的贮藏;相同贮藏温度,密封和非密封保存时间无差别,37℃ 可保存 5 h,24℃ 可保存 8 h,14℃ 可保存 22 h,4℃ 可保存 7 d。椰子水的吸光值和 pH 值剧变时间点与椰子水变质时间节点最接近,其中吸光值变化最为显著,吸光值和 pH 变化可作为反映椰子水变质的主要指标;椰子水收集后迅速降至 4℃ 可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4种不同氮源对稻壳腐熟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求稻壳腐熟发酵的最佳氮源,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选取鸡粪、硫酸铵、硝酸铵、尿素4种材料作为稻壳腐熟处理氮源,研究稻壳发酵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及腐熟度变化情况,并进行育苗检验。结果表明,稻壳经过腐熟处理其理化性能有所改良,其含有的有机质、纤维素、可溶性糖得到不同程度的降解,腐熟发酵后稻壳基质趋于稳定。通过腐熟发酵过程及育苗实验综合分析得出,单一尿素作为稻壳腐熟氮源效果不理想,鸡粪作为稻壳腐熟氮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香水椰子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香水椰子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香水椰子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果肉(固体胚乳)中N、P、K、Ca、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与吸收规律。结果表明:(1)5种营养元素含量均随着果实的发育总体呈递减规律(内果皮中Mg含量相反),但元素的吸收累积总量则相反;(2)在1~6个月果龄时,N、P主要分布在内果皮,K主要分布在中果皮和内果皮;7~10个月果龄时,N、P、K主要分布在果肉;Ca主要分布在中果皮;Mg主要分布在内果皮;(3)5种元素在4个部位均以K含量最高,其次为N含量,而P、Ca、Mg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排序不同;(4)营养元素的分布累积与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元素本身的含量和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椰子花序汁液(简称椰花汁)采后品质变化显著的特点,研究了脱氢醋酸钠、二氧化硫、尼泊金丁酯和丙酸钙对椰花汁采后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0.03%的脱氢醋酸钠可强烈抑制椰花汁中产酸菌和酵母菌的活性,与其他组相比,在7 d内折光糖度、乙醇含量、总酸、挥发酸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最小;0.01%二氧化硫可抑制总酸和挥发酸的增加,但不能抑制乙醇的升高,第4 d乙醇含量高达6.8%;0.01%尼泊金丁酯在自然发酵前3d内糖度和总酸变化不大,而3d后总酸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7.
测定6个不同品种椰子凋落叶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6个品种椰子凋落叶的叶柄中C、N、P、K、Na、Ca、Mg、Mn、Zn营养元素之间差异显著,其中Fe和Cu含量差异不显著;小叶中,C、N、P、K、Na、Ca、Mg、Fe、Mn、Zn营养元素之间差异显著,其中Cu含量差异不显著。同时,小叶中的C、N、Fe、Mn、Zn含量高于叶柄,而叶柄中的P、K、Na、Ca、Mg含量高于小叶。  相似文献   

18.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玉米科学》2016,24(6):136-143
施等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养分吸收及0~20 cm和21~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均不同程度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16.48%~48.15%,收获指数增加7.81%~15.52%。缓控释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提高作用明显,最高达9 697.50 kg/hm2。缓控释肥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残留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能较好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较高,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几个影响矮种椰子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程度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海南优良矮种椰子‘文椰2号’和‘文椰4号’11月龄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的基因型、凝固剂、激素浓度和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外植体褐化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以‘文椰2号’成熟胚为材料,愈伤率最高个体为H1;接种至PhytagelTM-P8169凝固剂的愈伤率最高,为71.43%;接种至Gelrite-G1910凝固剂的褐化率最低,为40.00%;接种至添加110 μmol/L 2,4-D的培养基的愈伤率最高,为63%,褐化率最低,为46.67%;剥取胚芽接种的愈伤率最高,为48.72%,其褐化率与完整胚接种的无显著性差异。以‘文椰4号’成熟胚为材料,愈伤率最高个体为X1;接种至Agar-A8190凝固剂的愈伤率和褐化率最高,分别为46.15%和30.77%;接种至Gelrite-G1910凝固剂的褐化率最低,为16.67%;接种至添加600 μmol/L 2,4-D的培养基愈伤率最高,为40.00%,但与110 μmol/L 2,4-D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至110 μmol/L 2,4-D的褐化率最低,为50.00%;纵切接种获得愈伤率最高,为40.00%;完整胚接种褐化率最低,为33.33%。结果表明:基因型、凝固剂、激素浓度和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文椰2号’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110 μmol/L,最佳凝固剂为PhytagelTM-P8169,最佳接种方法为剥取胚芽接种。‘文椰4号’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110 μmol/L,最佳凝固剂为Agar-A8190,最佳接种方法为胚纵切接种。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追施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2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和西部地区(白城)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追施氮肥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相比,2次追施氮肥处理和3次追施氮肥处理均显著的提高玉米产量,公主岭试验点提高幅度为5.4%~12.0%,白城试验点提高幅度为5.2%~10.0%。在不同追肥方式中,垄沟追施氮肥处理玉米产量均高于垅侧追施氮肥处理,提高幅度为1.4%~2.0%。适宜的氮肥追施方式可以提高玉米养分吸收总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当季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相比,2次追施氮肥处理和3次追施氮肥处理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公主岭试验点以N(2∶1∶2A)两次垄沟追氮处理最高,白城试验点分别以N(2∶1∶1∶1A)3次垄沟追氮处理最高,2次追施氮肥处理与3次追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