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灭幼脲以其独特的杀虫方式 ,及其广谱、高效、低毒、低成本、残效期长等优点 ,被誉为“绿色农药”。目前 ,灭幼脲已被用于防治农林、果树、蔬菜、贮粮、畜牧、卫生等 90多种害虫。灭幼脲对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 ,灭幼脲对成虫的不育作用 ,实质上是对子代卵孵化的抑制。研究表明 ,灭幼脲可由雌性成虫摄入并传递给卵 ,进而影响胚胎发育期间几丁质的代谢 ,抑制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2.
绿色农药灭幼脲不育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 《南京农专学报》2002,18(2):1-5,12
灭幼脲以其独特的杀虫方式,及其广谱、高效、低毒、低成本、残效期长等优点,被誉为“绿色农药”。目前,灭幼脲已被用于防治农林、果树、蔬菜、贮粮、畜牧、卫生等90多种害虫。灭幼脲对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灭幼脲对成虫的不育作用,实质上是对子代卵孵化的抑制。研究表明,灭幼脲可由雌性成虫摄入并传递给卵,进而影响胚胎发育期间几丁质的代谢,抑制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六年(1986—1991)的研究表明:灭幼脲类对菜粉蝶卵、幼虫、蛹及成虫均有很高生物活性,其活性大小依次为定虫隆>除虫脲>三氯脲>灭幼脲。对菜粉蝶生殖系统解剖表明,天幼脲类对卵巢、卵巢小管及交配囊均有明显影响,有较强的不育作用,且对天敌安全;灭幼脲类防治菜青虫最佳适期为成虫产卵盛期至孵化盛期。  相似文献   

4.
灭幼脲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昆虫的几丁质合成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阻止幼虫蜕皮,导致幼虫死亡.在茶园中的应用已有报道,用灭幼脲Ⅰ、Ⅲ号和氟幼灵(杀铃脲)防治茶黑毒蛾、茶尺蠖卵和幼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防治效果[1,2].但是,灭幼脲类对茶园昆虫群落产生的作用,目前未见报道.因此,作者于1995~1996年在贵州松桃铜仁地区茶场用灭幼脲I号防治茶黑毒蛾及茶尺蠖,调查研究了其对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正确评价其在茶树害虫综合治理和群落多样性保护策略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4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及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用印楝素、川楝素、灭幼脲Ⅲ号和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点滴处理马尾松毛虫幼虫和卵。印楝素、灭幼脲Ⅲ号、溴氰菊酯的触杀LD50分别为2.5990,1.750 0和0.0012μg/头。印楝素、灭幼脲Ⅲ号和川楝素均能抑制试虫生长发育,在4.0μg/头剂量下,总抑制率分别为80.0%,70.0%和47.5%。印楝素和灭幼脲Ⅲ号还表现杀卵作用活性,200mg/kg印楝素处理1,4和7日龄卵其校正死亡率在7  相似文献   

6.
<正>一、灭幼脲类杀虫剂的特点灭幼脲类杀虫剂可大面积应用于防治桃树潜叶蛾、茶黑毒蛾、茶尺蠖、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黏虫、玉米螟及毒蛾类、夜蛾类等鳞翅目类害虫。实践表明,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对防治大多数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特效,其灭杀桃小食心虫卵的效果不亚于1605。同时,用25%灭幼脲3号1000倍液浇灌葱、蒜等蔬菜根部,可有效地杀死地蛆。此外,25%灭幼脲3号对灭杀厕所的蝇蛆、死水湾的蚊子幼虫还有特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灭幼脲对粘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以及与粘虫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方法】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正常围食膜和灭幼脲处理围食膜的表面形态结构以及灭幼脲和粘虫核多角体病毒对粘虫2龄以上幼虫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正常幼虫的围食膜富有弹性,表面光滑、无间隙;但经灭幼脲处理的幼虫围食膜明显变薄,表面粗糙,易产生裂隙;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灭幼脲与PsNVP的混剂对东方粘虫的各龄幼虫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对3~5龄幼虫增效作用比较明显,并降低了其半致死浓度,缩短了半致死时间。【结论】灭幼脲对粘虫围食膜结构具有一定破坏作用而且对其病毒的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和温度对灭幼脲微胶囊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起主导作用,在未灭菌的土壤中,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均为灭菌土壤中的7倍以上。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可影响灭幼脲微胶囊降解,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含水率从40%上升到80%时,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增长了1.81、1.82、1.82倍。当温度从15℃上升到35℃时,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增长了2.07、2.06、2.07倍。灭幼脲微胶囊最适降解土壤温度为25~3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60%。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96年地苯酰基脲类杀虫剂防治金纹细蛾的试验研究,灭幼脲,除虫脲、杀铃脲、氟虫脲对金纹细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灭幼脲1000 ̄2000倍,除虫脲3000倍,杀铃脲和氟虫脲各5000倍在防治后1个月内对叶片的保护作用均能达90%以上,人药效和成本综合考虑,生产上首选药剂为25%灭幼脲悬浮剂,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 ̄3000倍。  相似文献   

10.
几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相似文献   

11.
几丁质和蛋白质是昆虫表皮的主要成份,灭幼脲强烈抑制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六龄幼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和降低表皮各类蛋白质含量,同时还改变了各类表皮蛋白质的比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出处理虫表皮新生了一种蛋白谱带,并且某些蛋白谱带生成和消解回吸滞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除虫脲(DFB)在人工胃/肠液和肠道菌群及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为合理开发DFB口服制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将DFB与空白人工胃液(pH为1.3,不含酶)、空白人工肠液(pH为6.8,不含酶)、人工胃液(pH为1.3,含胃蛋白酶)、人工肠液(pH为6.8,含胰蛋白酶)、SD大鼠(雄性)肠道菌群或生物样品分别共孵育不同时间后,检测DF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DFB在空白人工胃液和人工胃液中孵育0~2 h剩余百分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剩余百分比略有下降,但剩余百分比都在90%以上,总体呈现稳定趋势。在空白人工肠液中孵育,剩余百分比随着时间增加显著下降,孵育6 h后剩余百分比为82.97%;在人工肠液中孵育6 h, DFB的剩余百分比为77.41%。DFB在SD大鼠肠道菌群中孵育12 h发生部分降解,但DFB的剩余百分比在90%以上,总体呈稳定趋势。DFB在肝、胃、大肠等生物样品中孵育6 h后,DFB的剩余百分比均在90%以上;而在小肠生物样品中孵育6 h后DFB的剩余百分比为84.06%。  相似文献   

13.
灭幼脲对粘虫(WK)六龄幼虫表皮的种类蛋白质、氨基酸,核糖核酸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溶性非结合蛋白及弱键结合蛋白的影响高于电子键、共价键结合蛋白;除抑制几丁质合成外,还改变几丁-蛋白复合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李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73-174
杏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石硫合剂、灭幼脲Ⅲ号、阿维菌素等无公害农药对蚜虫、卷叶蛾、桃小食心虫等杏树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完全可以替代菊酯类、氯化类等高毒农药,实现无公害防治,应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喀什地区杏园内食心虫的消长动态,为研究赤眼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性诱剂诱捕探讨了杏园内主要食心虫的消长动态,通过悬挂蜂卡释放赤眼蜂,初步研究林间释放赤眼蜂防治食心虫效果.[结果]杏园内食心虫以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为主,经观测在喀什地区苹果蠹蛾1a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a发生5代,示范园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统计蛀果减退率为45.63;.[结论]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代及第1代幼虫期,应用赤眼蜂是防治食心虫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除虫脲在荔枝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药在荔枝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除虫脲在荔枝全果和果肉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除虫脲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13~2014年)两地(广东、广西)的残留试验,研究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除虫脲在荔枝果肉和全果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84.8%和82.7%~84.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4.3%和3.2%~4.2%,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上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5~4.9 d;以125.0~187.5 mg/kg剂量、施用3~4次,采收间隔期为7和10 d时,荔枝果肉上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全果上的残留量分别为0.05~0.23和0.01~0.05 mg/kg。【结论】除虫脲在荔枝上防治荔枝蒂蛀虫时施用剂量以125.0 mg/kg为宜,施药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10 d。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在湖南的长沙和张家界、浙江兰溪等12个地点开展除虫脲的最终残留试验,并在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等4地进行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并进行除虫脲的膳食安全风险评估。柑橘样品先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再经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最后用HPLC–MS/MS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柑橘全果和果肉中除虫脲的添加水平为0.01、0.10、1.00、5.00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102%和76%~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1%和8%~9%;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性缓慢下降,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0~18.0 d和9.6~34.0 d;质量分数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以125 mg/kg(制剂用量为2000倍液)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第35天采样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55 mg/kg和<0.01~0.93 mg...  相似文献   

18.
线虫病是危害新疆杨的一种重要害虫,采用10%除虫脲、25%阿维菌素、1.2%苦烟乳油三种杀虫剂进行灌根和土壤处理,防治后调查新疆杨线虫病的减退率,其中以除虫脲500倍液的处理减退率最大,根灌效果好于土壤处理。  相似文献   

19.
灭幼脲毒理学研究——Ⅳ.灭幼脲的激素效应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灭幼脲(Diflubenzuron,DFB)极高剂量(死亡剂量)处理6龄粘虫幼虫,对少数存活且外观健壮的试虫作组织学观察,发现对激素分泌器官咽侧体(CA)及前胸腺(PG)以及激素作用靶器官脂肪体(FB)都表现刺激效应。保幼激素(JH)类似物ZR-515,蜕皮激素(MH)和DFB单用或混用,以脂肪体合成蛋白质能力的高低作为比较指标,发现DFB和ZR-515有类似效应;MH则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或吸收能力,但和DFB合用后,其能力下降。由此表明,DFB可能系通过类似JH效应,从而增加体内JH影响,引起内源性激素平衡失调作为其毒杀机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阿维菌素、苦参碱、灭幼脲以及阿苦合剂、阿灭合剂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处理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44 2×10-6、137.241 5×10-6、20.173 6×10-6和0.651 9×10-6、0.883 5×10-6,单剂杀虫活性的高低次序为阿维菌素>灭幼脲>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68.204 4,具有增效作用,而阿灭合剂的共毒系数为61.325 8,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