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权 《热带林业》2004,32(2):21-24
过去几十年的人工造林结果告诉我们,人工林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当今的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植被生态恢复理论。本文从植被生态恢复理论出发,提出了退耕还林的两种不同目的植被恢复类型的建设思路;同时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长宁县竹林退耕还林在时间序列上的植被恢复特点。除毛竹外,和一般树种相比,竹类恢复为森林的时间较短,3 a~5 a即可成林。但竹种类型间成林速度存在差异,丛生竹成林最快,散生竹较慢。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退耕后可以一次成林,毛竹退耕可先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直到群落郁闭。随着竹林的恢复,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减少,地被物层生物量增加,各竹种新生个体的生态位逐渐扩大。人工栽植5 a的毛竹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栽植时间的延伸,毛竹产生的新竹数目增多,个体变大,距离变远(170 cm),也存在大小年变化。人工促进竹林植被恢复速度明显较快。  相似文献   

5.
根据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社会经济技术原理、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四川省的水土流失概况,提出了川中丘陵、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干热干旱河谷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退耕还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坡耕地恢复森林植被最重要的模式 ,但对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却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在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中普遍发展的桤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 ,对其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讨。1 试验地概况选择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桤木 (Alnuscremastogyne)生态林和弃耕 1年形成的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试验地位于四川西缘山地区的天全县境内 ,东经 10 2°4 5′ ,北纬 30°0 3′ ,海拔 80 0m ,坡度 2 6° ,坡向西北 ,坡位中部 ,母质为砂岩风化物 ,土壤类型为紫色土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降雨量 1735 …  相似文献   

7.
对鄂西地区退耕还林三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和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以生态型经济林植被配置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次分别是生物篱模式和水土保持林模式,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8.
森林经营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必要措施。在分析四川省退耕林地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退耕林地经营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林草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林草结合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当前退耕还林中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当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南川市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南川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五道洼、五犊垓、东耗赖3个村,每个村抽取10户农户作为监测点和监测户,从1999年开始进行长期定位、连续监测,从投入产出比、产值、投资效益、农户收入等方面进行比较,阐明了在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显著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退耕还林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补偿方式多样化是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政策顺利开展的客观要求,文章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方式的选择应做到七个结合,即国内补偿和国内补偿相结合、逐步由不充分补偿过渡到充分补偿、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相结合、实物补偿和现金补偿相结合、多次补偿和一次补偿相结合、中央补偿和地方补偿相结合、政府补偿和民间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简述了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条件,总结了两大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寻甸县退耕还林的成效,找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如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选择不科学、容器苗使用偏低、抚育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旨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目前关于退耕还林的报道很多,主要涉及退耕区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建议以及三大效益如何统一等方面(徐振华等,2003;傅新红等,2003;杨时文,2002)。但是,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袁建平等,2001)。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贵州省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政策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发改西部[2014]1772号)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背景及发展概况,以国家的退耕还林(草)方针政策为立足点,对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满意程度及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退耕还林工程为背景,以参与式造林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创新项目要求为依据,对平山县上三汲乡河渠村农民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程度依次取决于国家的补偿政策、经济收入调整、村民的文化程度、还林的技术要求程度、还林树种选择、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并对这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按照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从巩固已有成果、突出治理重点、搞好政策兑现、发展后续产业和落实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出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对退耕农户给予补偿?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予以回答。文章旨在对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理论的主流观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