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流量透析血泵辅助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5只小型猪制成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模型,右侧下肢股动脉穿刺留置动脉鞘及IABP导管外接制成驱动泵,双侧前臂动脉穿刺,留置动脉鞘,首先送7F猪尾巴导管至左心室和升主动脉并分别连接血泵的入口和出口,以流量600 mL/min驱动血泵,右侧股静脉穿刺留置静脉鞘,送swan-gans导管直肺动脉测定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然后再送8F猪尾巴导管至左心室和升主动脉分别连接血泵的入口和出口,再以流量800 mL/min驱动血泵,再次测量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采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小型猪,mPAP、PCWC较治疗前下降,CI、mAP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1);采用7F导管、600 mL/min流量驱动血泵同时联合IABP处理,使mPAP、PWCW进一步下降,CI、mAP进一步提高(均P<0.01);换用8F导管、800 mL/min流量驱动血泵同时联合IABP处理,mPAP下降、mAP升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在降低左心室后负荷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左心室容量负荷,有利于降低猪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后肺毛细血管楔嵌压,提高左心室心排指数,增加导管直径和血泵的流量,可进一步改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危重症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共选择危重症冠心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就诊治疗时间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所有患者均采取IABP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和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心率减慢,左房压或者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下降,血压和心脏指数(CI)明显上升,血流动力学倾向于稳定,改善显著,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冠心病患者予以IABP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使其尽快恢复到稳定状态,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82例,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应用恒速泵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750U/h),持续48h后,予速避凝0.4mL于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持续5—7d,注射小剂量肝素的同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持续3d;对照组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持续3d。结果:治疗组住院期间的心性死亡、并发症(患性心梗后再梗死、心律失常、泵衰)较少(P<0.05);治疗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至对照的1.5—2.5倍(P<0.01),出血情况少,治疗组无l例出现过敏反应及血小板明显减少。结论:普通肝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AMI,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择期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47例,按照随机平行方式,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通过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PCI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并发症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3级率、MACE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术中,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WHO规定的标准基础治疗方案及PCI治疗,IABP组在PCI前使用IAB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脑利钠肽水平、肌钙蛋白I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变化、治疗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ABP的使用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1周脑利钠肽及肌钙蛋白I水平(P〈0.01),缩小LVEDV和LVESV(P〈0.01或0.05),提高LVEF(P〈0.01),降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1)。结论 IABP的使用能改善梗死后心肌缺血程度、心室压力、容量负荷和心室重构,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胸痛发作至介入治疗时间 (4 .1± 3.1)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冠状动脉闭塞 ,仅对梗死相关血管行支架植入。结果 :全组 4 8例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为 3级者 4 3例 (93.7% )、2级者 5例 ,1例术中死于继发性心室颤动。4 8例中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出现心室颤动 10例 (2 0 .1% ) ,1例术后 2周后因再次心肌梗死死亡。植入术后存活的 4 6例术后随访 (8.2± 3.6 )月 ,无 1例再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能成功挽救频死的心肌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黄粤中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5):355-355,36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不适合溶栓者47例。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腹壁皮下注射LMWH 0.4mL(4100 AxaIU),每组12h 1次,连续7d,B组加用肝素钠25mg(3125IU),每4h 1次,静脉滴注。连续7d,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生频率及心功酶变化情况。结果:A组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14d后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亦没出现严重出血情况。结论:对未能溶栓的AMI患者加用LMWH治疗,具有较好抗栓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在标准的溶栓方案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及直接指标来评估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患者少量出血、大量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血小板集聚率明显降低(P<0.01),少量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大量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显著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和降低血小板集聚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的急症,常因合并严重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溶栓治疗是AMI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它可使冠脉内血栓溶解,恢复冠脉血流,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改善预后。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2月共收治254例AMI患者,半数以上进行了静脉溶栓与冠脉内溶栓治疗,其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AMI患者130例行溶栓治疗,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1.3±4.2岁。行静脉溶栓125例,冠脉内溶栓5例。 2 方法 2.1 静脉溶栓患者均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行连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心肌酶学监测,在30分钟内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单位。通过观察病人胸痛改善情况、再通性心率失常、心电图变化等来观察冠脉的再通情况。 2.2 冠脉内溶栓的患者,在导管室内进行。病人平卧于X线诊断床上,局麻下严格无菌操作,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分别穿刺,插入鞘管,经静脉鞘管插入临时起搏电极,经股动脉鞘管注入肝素5000单位后,放置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显影。先向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2~0.3mg,重复造影,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继之先从导管注入尿激酶4万单位,而后以6000~12000单位/分钟输注,输注期间每15分钟对梗塞相对的冠脉重复造影1次,直至血管再通,血管再通后输注速率减半,持续1小时。  相似文献   

10.
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烧伤晚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烧伤晚期并发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眼表烧伤晚期病例18例(18眼),其中角膜血管翳8例,角膜溃疡7例,睑球粘连3例,采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手术方法:单层与多层羊膜移植或联合眼睑成形,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8例术后植片均未见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6周稳定愈合;13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8眼中有17眼治愈。结论:新鲜羊膜是治疗眼表烧伤晚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行直接介入治疗时术中并发症的特点及发生率.方法6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记录不同梗塞相关动脉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急性右冠脉闭塞行直接PCI治疗术中较左冠状动脉更易发生低血压、缓慢性心率、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结论急性右冠脉闭塞行直接PCI治疗术中并发症更常见,应当采取积极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面积的关系.方法以86例AMI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相关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57例,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结果 Aldrich公式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前BNP水平显著相关,而QRS积分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后BNP水平显著相关(r分别为0.889,0.872,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治疗前BNP水平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结论 BNP与AMI的面积有相关性,BNP越高,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BNP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的危险分层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分析13例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水岭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CEA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原有的脑缺血症状完全缓解(2例术后1 d拔除橡皮片后出现颈部血肿),其中腔隙性脑梗死4例、分水岭性脑梗死3例、未发现明显脑梗死灶3例;2例术后1周内再次出现TIA症状,但次数比术前明显减少、症状轻微;1例术中出现脑卒中。总有效率92.3%(12/13)。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分水岭脑梗死、TIA疗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GAMI组)、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和假手术组(SO组),GAMI组模型制备后3h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浓度为2mg/L)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AMI组和SO组3h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共5d.三组大鼠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造成功后24h、1周和2周后检测各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结果 24h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均有提高但只有心肌中ET含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1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有明显增高(P<0.05).2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增加的更加明显(P<0.01).GAMI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与相应的AMI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G-CSF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G-CSF对AMI大鼠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与血栓抽吸术联用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并需行血栓抽吸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PCI术前行IABP后联合导管血栓抽吸;对照组为术前单纯行导管血栓抽吸。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无复流/慢血流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浆中CK-MB其峰值、CTnI峰值、肺动脉楔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试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急诊PCI时联用IABP及血栓抽吸术,对于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脉灌注,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将AMI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GAMI组)、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和假手术组(SO组),GAMI组模型制备后3h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浓度为2rag/L)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AMI组和SO组3h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共5d.最后一次给药后24h取各组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检测NO、MDA、SOD的含量.结果AMI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高于SO组(P〈0.01),NO、SOD值显著低于SO组(P〈0.01).GAMI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MDA水平显著低于AMI组(P〈0.05),NO、SOD值显著高于AMI组(P〈0.05).结论G-CSF能提高NO含量,增强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将AMI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GAMI组)、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和假手术组(SO组),G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纳络酮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明确诊断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6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用常规疗法加纳络酮 (3.2 mg+5%葡萄糖 2 50 m L静脉点滴 ,每天 1次 ) ,对照组仅用常规疗法 ,疗程均为 30 d。跟踪观察其 5 a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血管性痴呆发病率为 3.1 % ,对照组为 2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纳络酮能降低多发性脑梗死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