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失去山林     
我家乡的山,原本苍苍林莽,遮天蔽日。到我记事时,只有最高的一座山峰顶端还剩了那么一小簇,左看右看,都酷似小伙伴们留的“盖儿头”。我曾经像一只虱子,同放牛拾柴禾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钻“盖儿”里捉迷藏,还在草坪上玩一种“打三叉”的游戏,很开心。也曾见有勇敢的...  相似文献   

2.
“神”鹿     
“神”鹿○剑竹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只与我相处几天的“神鹿”,我的心酸极了。说它神,它真神。可是,还是死于猎枪下了。初中毕业那年,我去山中拾柴禾。在一块荒草坪边发现一只黄褐色小鹿,它歪歪斜斜地摇晃着身体,四只腿又细又长,好像根本支撑不住似的。我惊奇...  相似文献   

3.
那时,我家楼前是一排排杨树,稍远一点的马路边是一排排柳树,周围的荒坡上有许多的槐树。总觉得柳树、槐树离我有些距离,只有杨树离我最近。当我提笔的时候正是人们抗击“非典”的日子,英勇的白衣战士可歌可泣。附近的一排杨树上赫然悬挂着向白衣战士致敬的横幅,那么令人感动。大杨树托起的口号是此刻的最强音。人们向横幅投去了敬意的目光,既是向白衣战士,仿佛也没忘了大杨树。我清楚的记得楼前的大杨树与我一起成长。我新搬到这里的时候刚刚戴上红领巾。楼前的杨树苗刚刚栽上,她们还是细细的树苗,那样的幼嫩,楼房的周围也是杨树苗,一排一排…  相似文献   

4.
关于保护森林问题,我们年年强调加强管理、制止乱砍滥伐这一方面,而实际上还有许多路可走。十几年前,我居住在西峡县五里桥乡,上山砍湿柴要跑十几公里,捡干柴要跑20公里,并且一年比一年跑得远。那时的护林员非常严厉,只因砍柴的人太多,怎么也阻挡不住。近处山上砍光之后,就一步步向深山推进。到了现在,这种状况又颠倒了过来。听村里人讲,深山的树林又一步步向该山漫延,离村三五里的山沟就有砍不尽的柴。过去经常砍柴的地方已变成密密的树林,连路也没有了,过去已经绝迹的豹子、狼等动物也开始出没。  相似文献   

5.
离开故乡快20年了 ,无论走到什么地方 ,每每看到那婀娜多姿的绿竹 ,我就会想起故乡那片青翠欲滴的竹林 ,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在封存多年的记忆中 ,童年的我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瞒着父母偷偷跑上屋后那座高山 ,钻进山中那片遮天蔽日的竹林里 ,在密匝匝绿茵茵的竹子间找竹笋、采磨菇、拾竹荪 ;总喜欢穿着短裤赤着脚光着背爬到那高高的竹杆上去放绳扣套斑鸠、红腹锦鸡、山麻雀等。暑假中 ,我们总是禁不住绿竹的诱惑 ,一次次钻进凉风习习空气清新的竹林中尽情玩耍 ,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忘了砍柴割草 ,甚至忘了头一天钻进竹林中采摘野果时 ,…  相似文献   

6.
厕所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事物,但是它却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位社会学家说,“一个农民家庭能够在20年的时间跨度内,把原来居住的平房改造成四五层的现代小楼,铺上地毯,放上高级电器和家具,但往往却很难完成厕所文明的进化。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厕所是文明的尺度。”  相似文献   

7.
军嫂的情怀     
军嫂的情怀李振久常言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位伟大的女人。哲盟森警支队霍林河大队队长赵永江同志的妻子金雅琴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赵永江那时在大兴安岭森警支队大杨树大队龙头中队,在探家的一次偶然机会里,认识了金雅琴,从此两个以鸿雁传书,从相识到...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的秀岭村,虽离县城只有20多公里,却是靠砍柴卖萝卜度日的穷山沟。每年政府要给近一半的返销粮才能勉强填饱肚子。背一捆柴禾或一筐萝卜到县城卖,才能换回点盐吃。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靠砍柴换盐巴,导致了山上树木越砍越少,秀岭渐渐变成了“秃岭”,群众生活贫苦。  相似文献   

9.
故乡有一条小河叫银河,银河南、力匕岸有两个对应的村庄,一个叫南山河,一个叫北山河;南山河村,因背后有座明代修建的文笔古塔,故也叫文笔村;北山河村口村后有座金斗山,故也叫金牛村。金牛山的古寺里,有所完全小学,名叫金山小学,她是我童年读书的母校。金山小学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4O多年来,我走南闯d匕、游历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小然而母校的风物美景却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梦境中,令我梦绕魂牵,永世难忘。母校的建筑布近在金斗山的苍松翠柏间,有一条清流穿过校园。这里四季松涛阵阵,清流范汉,校园上空似回响古琴弹奏…  相似文献   

10.
厕所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事物,但是它却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位社会学家说,“一个农民家庭能够在20年的时间跨度内,把原来居住的平房改造成四五层的现代小楼,铺上地毯,放上高级电器和家具,但往往却很难完成厕所文明的进化。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中国的公共厕所过去一直“臭名”远扬。京城的老百姓都戏称到胡同里去上公共厕所是“一闻、二跳、三叫、四哭、五笑”,即在胡同里找厕所不用看标示,最容易的办法是“闻”味寻厕;到了厕所里污水横流,要“跳”跃前进;夏天厕坑里蛆虫蠕动让人心惊大“叫”;而厕所里…  相似文献   

11.
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忘记不了老家门前那棵大杨树。 大杨树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我记事起,她已是高20多米,四人合抱,望之踏实厚重,高大俊秀的大树了。 在大院的孩子们的心里,这大树底下是一乐园。春夏秋冬,总有一群孩子在这里玩耍、学习。  相似文献   

12.
同龄树     
20年前的今天———3月12日,中国植树节诞生了,同样也在这天,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植树。我出身在贵州思南一个边远、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天除了读书,还要干砍柴、煮饭、放牛等活。那时,我们生产队50来户人家,虽有森林四五公顷,但因森...  相似文献   

13.
陌生的村庄     
我要说的这个村庄的名字叫鲍家店,离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政府所在地天山镇十八里路,是我生长的地方。我要说说它的变迁。房子十几年前,全村一共有四排房子,也就是两条街道,村里人叫前街后街。我念小学时,村庄的后面是一条赶牛道,天天早晨牛倌赶着牛从这条道上尘土飞扬地奔往西山;我念四年级时,赶牛道那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街,是年轻人结婚后村里给的地皮,盖了新房,村里人叫它青年街,那时候一幢房子能卖三千元,很贵;那时一个家庭六七个、七八个孩子,结婚的年轻人不断,就要不断盖新房,街的那边又出现一条街,整个村庄就有六条街了。结  相似文献   

14.
苏策骅 《云南林业》2005,26(4):38-38
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珍藏着一枚红叶。她时时站在我的眼里,贴在我的心上。这枚红叶,是我在一个冷冷的冬日里,从那人迹罕至、寒风瑟瑟的荒野拾回来的。那时的她满面冰霜,默默地伫立在凄凉的山野上,而我,也孤伫在同一个严寒包裹的冬日里。我知道,没有经过冰雪的纠缠之前,她曾蕴积  相似文献   

15.
努拉同志是大杨树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党总支书记兼林业局护林中队队长,又是大杨树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他是蒙古族,现年三十五岁,自一九五三年开始从事护林防火工作,足迹遍及大杨树地区的山山岭岭河塘沟岔,人们都称他是大杨树地区的“活地图”、护林防火的行家。大杨树在鄂伦春族自治旗南部,大兴安岭南坡,这里有中央有关部门管的农场、大修厂、面粉加工厂,也有地方管的农牧场、煤矿  相似文献   

16.
我每天都要从这段路上走过。 它的前身,据说是一片原野,生长过小麦、玉米、油菜,是那一代种田人“日出而作”、耕种希望的地方。 它的前身的前身,我猜测,想必是一片丛林吧,应该是动植物的乐园。 我租任的地方,是一个与田野越来越生份,逐步都市化的村庄:水泥路面通满村,高低不等的深灰色小楼  相似文献   

17.
那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一个令人心弦颤动的故事。地点是马来西亚彭亨州的一个榴连园。榴连园背后是一片蓊蓊郁郁的原始森林。晚饭过后,我随舅父向他的榴连园进发,准备在园里的小亚答屋住一宿。我那时只有10岁,一心想要探险。舅父本来是执意不肯去的,因为那时离榴连成熟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有榴连飘香的日子,贪玩的孩子和无业游民才会到园里偷拾果中之王,而园主才非得到园里的小舍去24小时看守不可。平时是没有人会自动到那儿去喂蚊子的。舅父是一个心肠很硬的人,那次他完全是看在我母亲的份上,又拗不过我的苦苦哀求,才答应带我去…  相似文献   

18.
站台上那棵高大挺拔的雪松树,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有4米多高。然而,就是这棵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雪松树却深深地吸引了我。18年来,我与它形影难离,每当外出,与我最后道别的是它;归来时,首先映入眼帘、迎接我的依然是它。 记得初来上班的时候,正值夏天,我刚满18岁。当时,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周围的一切也充满着挑剔的目光。整个车站连一座像样的办公楼都没有,办公条件远不如现在这么好。几间破旧的办公平房在烈日的直射下,显得既单调又寂寞。走进办公室,地面还潮潮的,外面隆隆的火车声震得窗户咝咝作响,我真…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个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最喜欢的歌曲莫过于邓丽君的《小城故事》。不知不觉间,我定居荣成这座小城也超过20年了。20年的耳濡目染,20年的魂牵梦萦,20年的感同身受,恍似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唱的就是荣成:"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十几年前,我买了电脑,上了网,进入了一个叫"荣成家园"的社区论坛,注册的第一个网名就是"小城故事"。那时我还在城郊的一个街道居住工作,但是小城的  相似文献   

20.
一到达西安时,雨正不紧不慢地下着,古城就这样被阵阵雨雾笼罩着。望着眼前这座被春雨浸润并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城市,我知道,自己这次将与它擦肩而过,因为我要去秦岭———一个被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遗忘”的地方。与古城西安相比,秦岭是自然赐给人类的一本大书。最初认识秦岭是在中学时的地理课本上。那时,对于秦岭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是那么遥远而模糊。从书上,我知道司马迁曾经面对秦岭而仰天长叹,称它为“南北之阻”;唐代文学家韩愈骑马经过这里时,望着驻足不前的马,轻叹几声,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