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苎麻良种空秆麻的筛选及开发利用陈瑞祥,刘正书,吴佳海(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空秆麻是从贵州苎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优良地方品种,经品种比较试验表现优质高产,平均单纤维支数1854~1963支,亩产110.2~143.8kg,比省内推广品种黑皮蔸增产13...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15-15
该品种是以优质品种“黑皮蔸”为母本,多父本自然杂交,从杂种后代中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苎麻新品种。其特点是:1.原麻产量商,平均亩产150—200公斤,高产可达2150公斤以上,比目前当家品种“芦竹青”增产10%以上,在丘陵山区可增产20%-30%;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条件下对苎麻天牛幼虫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百蔸虫量与二、三季原麻产量损失具密切关系,苎麻受到为害后,其产量主要构成因素均下降。在现有生产水平下,经济允许损失为3.39%,防治的经济阈值为百蔸虫量41头。  相似文献   

4.
苎麻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目前生产中,一直沿用种子繁殖或分蔸繁殖。种子繁殖虽快,但容易产生变异;而分蔸繁殖又有需要种蔸多,繁殖系数低等缺点,故使生产,尤其是良种的繁殖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探索新的繁殖方法,配合育种加速扩大良种繁殖乃是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正> 苎麻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目前生产中,一直沿用种子繁殖或分蔸繁殖。种子繁殖虽快,但容易产生变异;而分蔸繁殖又有需要种蔸多,繁殖系数低等缺点,故使生产,尤其是良种的繁殖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探索新的繁殖方法,配合育种加速扩大良种繁殖乃是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苎麻无性繁殖方法,主要是将苎麻种蔸一劈为几,再分蔸繁殖。这种方法不仅耗用种根多,而且从繁殖系数和取材对象上讲,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满足当前各地新建、速建麻园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竺麻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力量的加强,不少研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加快苎麻高镉累积能力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的168对具有良好多态性的EST-SSR引物与269份苎麻种质的地上部、地下部和单蔸镉积累量进行关联分析,以期得到与镉积累量显著关联的位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P<0.05条件下,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检测到1个标记(22169-2)在不同年份间与地上部镉积累量显著关联,5个标记(15123, 4849, 6131, 13634和10753)在不同年份间与地下部镉积累量均显著关联,2个标记(6131和13634)在不同年份间与单蔸镉积累量均显著关联。本研究关联得到的EST-SSR标记可为进一步探究苎麻重金属镉胁迫耐受和富集机理及其遗传育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和平  蒋金根 《作物学报》1998,24(2):155-160
对31个苎麻品种或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回归,通径关系和头,二,三麻的估产差异进行了分析,茎高,茎粗,皮厚和有效茎与单蔸产量呈正相关,除茎粗外,其余三因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显著正相关,偏回归系数达极显著水平,直接通过效应为较高正值,若想得到产量较高的苎麻品种,固定其余因素选单蔸有效茎,增产效果较佳,固定其余因素选皮厚和茎高,要在有效式较少的单蔸系中进行,增产效果亦较好,在测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1985年以来,发现了8个光钝感全雌性(NG型)苎麻材料,若不砍秆,在荆州(30°24′N)每年可成花3或4次。栽后第1年,所有NG材料仅开雌花,但两年后有的年份第一花期有极少雄花。第一花期后,如不砍秆,新梢上只生雌花,若于6~8月砍秆,则新生麻表现雌雄同株。NG型株矮、皮薄、出麻率低,但纤维极细,NG型材料在苎麻育种中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也是研究光周期反应及性型遗传与表达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苎麻园内的杂草种类主要有繁缕、猪殃殃、婆婆纳、小蓟、马齿苋、小蒜、荠菜、半夏、狼尾草、牛筋草、香附子、莎草、茅芦等,如果防除不力,让这些杂草造成恶性循环,不但会掠夺地力营养,还易造成苎麻园早衰与败蔸,降低苎麻的抗旱性和生命力,严重为害苎麻的生产。生产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A+CpTI)苎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苎麻下胚轴高频再生体系,将携带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GBI4ABC转化到苎麻主栽品种中苎1号中。经根癌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用50 mg L–1卡那霉素+ 300 mg L–1头孢霉素筛选共获得32株抗性植株; PCR检测显示26株为阳性, 占80%。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 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苎麻的基因组中。这项研究为最终创造兼抗鳞翅目及鞘翅目等害虫的苎麻种质材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苎麻是我国特色纤维作物,收获纤维后留下的副产物主要有麻叶、麻皮和麻骨。这些副产物可以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综述了副产物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成龄苎麻园套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展望了苎麻的多用途前景。这些研究可拓宽苎麻产业发展空间,为苎麻多功能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苎麻果胶合成重要酶UGlcAE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苎麻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苎麻(BoehmerianiveaL.Guad)是荨麻科苎麻属宿根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我国特产,是重要的纺织纤维和饲料作物。由于苎麻为杂合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有性杂交等常规方法难以取得育种上的突破,因此,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苎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苎麻品种圆叶青叶盘为外植体,选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激素BA、IAA、GA3和NAA,通过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外植体愈伤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生根的作用,建立了较好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圆叶青叶盘最适诱导愈伤培养基为MS 6-BA2.0mg/L GA30.4mg/L IAA0.2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分化培养基为MS 6-BA2.0mg/L GA30.4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小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 NAA0.2mg/L IAA0.1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在抗生素浓度梯度筛选实验中获得50mg/L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叶盘的分化;40mg/L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再生植株的生根。筛选出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苎麻进行遗传改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苎麻是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由于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苎麻产业日益萧条,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苎麻以及其副产品的应用价值,分析了苎麻间套作的生理生化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防治病虫害、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提出苎麻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方案,以期为苎麻间套作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苎麻是优良的精纺纤维,也是重要植物蛋白饲料资源和新型生物质产业的基础材料,本文从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两个方面,结合本实验室工作综述了苎麻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苎麻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中以下胚轴和子叶最适宜,而在激素使用以6-BA诱导器官分化的效率最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苎麻再生体系。在苎麻遗传转化方面,目前以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最多。本文还指出了苎麻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技术培育苎麻新品种和促进苎麻生产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苎麻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利用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通过对中国苎麻出土文物、古籍记载和起源中心分析,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根据苎麻种质资源在中国的分布,归纳出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并可被分为5个组群;基于对古籍资料的分析,提出中国苎麻栽培的历史可分为秦汉以前、秦汉至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个时期,总结了中国古代苎麻栽培技术以及中国苎麻向世界的传播;回顾了中国古代对苎麻的利用,包括纤维利用、药用、食用和饲用。研究分析苎麻在中国的起源、分布和物种资源,全面论述中国苎麻的栽培与利用历史,为保持和进一步拓展中国苎麻这一传统优势特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苎麻Actinl基因克隆及其在韧皮部纤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DNA文库的PCR筛选法获得苎麻内源肌动蛋白基因片段,采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BnACTIN1)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665832,2009年8月1日公布), 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1 782 bp,编码区长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残基。Blastn分析表明,BnACTIN1基因与桑树(Morus alba: DQ785808)、蓖麻子(Ricinus communis: AY360221)、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AY305723-305736)等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棉花Actin蛋白家族AAP73451.1、AAP73457.1聚为一类,三者之间的亲源关系最近。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用18S rRNA和Histone3内参基因对表达水平均一化,分析BnACTIN1基因在苎麻纤维细胞伸长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株高97 cm时最高,约为株高11、150和220 cm时表达量的230倍以上,是株高47 cm时期的20倍。本研究揭示的所获得BnACTIN1序列为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其最高表达时期开始于纤维快速伸长时期,但稍早于纤维发育的高峰期,推测该基因可能与韧皮部纤维伸长过程中的肌细胞骨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水平下苎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多倍体一号"为材料,采用膨胀珍珠岩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苎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氮浓度在10~20mmol/L范围时,随着浓度的增高苎麻地下部和地上部的质量随之增加。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原麻产量,且在各个氮水平之间差异极显著。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根冠比,氮浓度为15mmol/L时根冠比达到最大值。施氮能极显著提高苎麻根系活力,氮浓度为15mmol/L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氮浓度的增高,P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氮浓度为15mmol/L时达到最大值,且各处理中破杆麻POD活性比二麻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