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 1976年,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中国农业科学家研制发明了杂交水稻,不仅为湖南和中国的粮食增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对解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多年以来,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期间,我国杂交水稻的国际合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以湖南省农科院为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花信灵应用效果研究@陈跃进@严香¥湖北农学院农学系花信灵应用效果研究陈跃进严香(湖北农学院农学系,荆州434103)据有关资料报道,桂林市临桂综合化工厂生产的花信灵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用来调节花期、花时效果良好。1995年珍汕97A春繁时,笔者做了用花...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案,江西德安县人,1930年9月生于北平(今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4.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5.
荣优淦3号是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选育的杂交晚籼新组合。母本为荣丰A,父本为淦恢3号。该组合2008—2009年参加了湖北省一季晚稻区试。并于2011年3月通过湖北省审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史,先后取得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成功。目前进行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也已见到了希望的曙光,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同时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两系示杂交水稻的突破则促进了我国“一优两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丰富了水稻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可以预见,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福建农业》2008,(12):35-35
据了解,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地引进中国杂交水稻品种之后.增产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宗禾 《世界农业》2004,(10):52-52
2004年9月9日-10日, "2004年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在湖南怀化市隆重举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和22个国家(地区)主管农业的官员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专家共200多名代表,围绕"杂交水稻--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世界水稻生产和世界粮食安全对策,会议发表了世界粮食生产和安全的《怀化宣言》。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中国杂交水稻在亚、非、美洲等国家推广的情况与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了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技术出口、种子引进、人才培养、推广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从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品种培养、消除技术出口壁垒、专业人才培训和国际推广体系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在国外发展杂交水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背景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已走过40年的历程。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先生,于1964年率先开展杂交水稻研究.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攻克了三系配套、强优组合选配、杂交制种3大难关.成功培育出单产比常规稻高20%左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并于1976年大面积推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世界农业》1998,(4):25-26
亚太地区杂交水稻研究动态中国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年来,尤其是亚太地区杂交水稻发展较快。1.研究与发展现状杂交水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18个国家的农业研究系统中,其中大部分为国营机构,只有巴西、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12.
王海 《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2-126
作者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体系需在解决五大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包括实用不育系选育、双季稻区超级杂交稻组合选育、杂交水稻优质化、杂交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育种、以及长江流域杂交早稻育种。健全杂交水稻种子管理体系,需要规范品种管理,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商贸。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强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选配的两系迟熟杂交中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长江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原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1985年改名为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和土壤农化系,成立于1977年,1987年系科调整,将三系合并为农学系。2003年长江大学院系调整时将原湖北农学院农学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种业》2009,(5):63-63
记者从正在长沙举行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上了解到,为了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政府先后帮助50多个国家掌握了能够促进大幅增产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三明农业科技》2006,(1):14-16
中国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的主要粮食问题。杂交水稻的深入研究与生产应用,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尤其是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育种目标,是我们开展本项研究的目的。项目开始于1996年,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花药培养技术进行探索,现将结果与认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科技》2009,(9):11-11
8月21日 中央财政提高补贴比例,新疆1286万农牧民将通过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8月24日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和我国农业部在京共同启动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推广项目,面向亚太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高产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和经验。来自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9.
一.高产水稻育种研究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1%,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中国亚种间杂交稻一般比品种问杂交稻具有20%以上的增产潜力。利用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现阶段战略重点,二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长远而  相似文献   

20.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杂交水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今天,在这隆重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大会上,我作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名老兵,代表杂交水稻领域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向大会汇报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的情况.我汇报的题目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杂交水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