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日本品系温室养殖中能否获得更高的效益与养殖水质密不可分,而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养殖水质的好坏。现阶段在中华鳖日本品系温室集约化养殖中,上述养殖水体指标往往会过高,给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笔者探讨总结了中华鳖日本品系温室养殖中亚硝酸盐等的形成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进入12月份,各地冬棚基本搭建完毕,对虾冬棚养殖已经开展。与露天养殖不同,冬棚养殖是封闭的,棚中的温度、气压、光强等与外界自然环境差别很大,特别是薄膜封闭条件下的水体溶氧很难达到露天养殖时的浓度。因此,维持一定藻类种群及数量,保证水体溶氧,稳定水环境中pH值、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含量,是冬棚养殖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好琴 《河南水产》2006,67(2):26-26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低是决定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高,亚硝酸盐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当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超过一定程度,将对养殖对象带来危害,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我们需了解亚硝酸盐过高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从而对亚硝酸盐中毒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养殖水质的好坏,主要看以下几个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pH值、化学耗氧量、硫化氢等七个指标。水产养殖水体中,如何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以确保养殖水质维持良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需要的时间不长,从氨态氮到亚硝酸盐的时间较短,但亚硝酸盐的转化时间比较长,这是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忙友 《水产养殖》2012,33(10):55-55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最常见隐形杀手.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经常伴随在养殖的全过程,给养殖动物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1 产生过程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由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水体施肥、动植物尸体、淤泥中的有机质等厌氧分解转化而来. 亚硝酸盐是氨氮在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参与下转化而成,一旦水体溶氧不足,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不足等,正常的硝化作用受阻,亚硝酸盐的生产机制就会加强,并在水体内大量积累,形成潜在危害.可以说,水体中的含氮物质是生产亚硝酸盐的原料,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则是加工厂,水体缺氧或微缺氧是产生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 《中国水产》2013,(8):63-64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不少养殖户由于盲目追求高产、高效,大量使用饲料、肥料,导致氨氮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在养殖水域存在的有害物质中,氨氮比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事故更频发,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巨大,氨氮已成为养殖鱼类的隐性杀手。  相似文献   

7.
不良养殖水体主要指养殖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含量超标,对鱼类产生了严重危害的水体。若不及时对不良水体加以调节处理,鱼类受其影响不仅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6,(7):73-73
问:养殖水质中亚硝酸盐、氨氨、硫化氢、pH值过高的危害及处理办法 答:处理亚硝酸盐过高的办法有: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②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潘眭碳、吸附剂、腐殖酸聚合物等复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如亚硝酸盐降解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③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如活水宝,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9.
复合硝化细菌制剂降低亚硝酸盐浓度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亚硝酸盐对鱼、虾、蟹的危害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聚会导致水体中藻类非正常死亡、引起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有害气体增多,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造成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易导致各种病原菌的侵袭,造成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量暴发且难以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在我国已形成了大产业,然而每年因疾病引起的排塘、死亡等损失巨大。疾病防治是对虾养殖高产、稳产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时,养殖户往往认为是传染性疾病,盲目用水体消毒和投喂抗生素的方式来治疗,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对虾疾病除了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外,还有藻类、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导致的中毒、环境应激和缺氧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滤水性双壳贝类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并寻找其净化能力最强时,贝类放养密度及规格,选择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及青蛤(Cyclina sinensis)四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贝类,研究其不同品种、不同养殖密度、不同规格对养殖尾水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及水体pH值的调节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三种贝类中,缢蛏的净化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48 h后缢蛏组水体pH值较为稳定,氨氮下降44.30%,硝酸盐含量下降81.36%,亚硝酸盐含量下降82.02%,优于其他两种贝类。(2)比较不同密度四角蛤蜊试验组,以5 ind/L密度组净化效果最显著,处理48 h后可有效降低水体氨氮值81.40%,而2 ind/L密度则会引起水体亚硝酸盐水平显著上升(P<0.05)。(3)不同规格缢蛏对养殖尾水pH值、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浓度48 h并无显著影响(P>0.05),但小规格缢蛏会引起养殖水体氨氮水平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和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水质恶化越来越严重,氨氮高、亚硝酸盐高、pH值高成为制约养殖成功的首要障碍,轻则造成浮头,摄食、生长受影响,严重时造成鱼虾的死亡。尤其是氨氮、pH值双高时,分子氨(NH3)的比例增大,对鱼虾的危害更为严  相似文献   

13.
盛夏高温季节,强碱性(pH值8~9.5)和高氮低磷的养殖水体,往往会出现蓝、绿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绿色、云斑状或带状的水华。水华既阻碍空气中氧气溶入水体,藻类又与养殖水生动物争氧,加重水体缺氧程度。水华还会诱发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的毒眭,并且阻碍有毒气体逸出,使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造成养殖水体水生动物疾病发生。水华中的藻类死亡后,藻体蛋白腐败分解,会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可致使养殖水生动物死亡;另外,在养殖水生动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1.水质的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1.1水体中氨氮存在的影响水体中一般存在着诸如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等化学物质,而氨氮是游离氨和离子铵的合称。氨氮主要来自于水体中的营养物,如肥料和饲料、排泄物,以及当水体的温度、盐度和pH值升高时。底层有机物的分解,一般来说水体生态中氨氮浓度与饲料蛋白含量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何精养池中常发生"富氮"有害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养殖池塘中,水质管理是健康、高产养殖的重要环节,而在养殖中,水质好坏主要涉及到以下几项水质指标:溶氧、水色和透明度、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溶氧是水中的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溶氧:5毫克/升以上鱼摄食正常,2毫克/升时鱼停食、暗浮头,1毫克/升时鱼开始泛池。溶氧  相似文献   

16.
正秋季是水产养殖进入育肥和收获的季节。不过由于进入10月份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养殖水体容易发生变化,在投饵、用药、施肥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缺氧浮头,如果同时水体内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过高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产动物生长。那么,这个时候,养殖户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水质管理1.控制水质指标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保  相似文献   

17.
一、试验目的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和定期使用的消毒药剂,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通通杀灭,氧气的供应不足,造成大量积累的氮素硝化过程受阻,形成池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高,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2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虾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8.
张家林 《齐鲁渔业》2008,25(9):36-36
1水质调控 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水体残饵、排泄物、水草老叶腐烂,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极易造成浮头泛池。因此一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层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种类,防止和减少蓝绿藻滋生形成“蓝淀水”。  相似文献   

19.
精养池塘水质调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国军  齐子鑫 《河南水产》2009,(3):25-26,30
本文分析精养池塘水质的现状,阐述了影响精养池塘水质的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非生物因子,总结了非生物因子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关系、水体中的变动规律及具体的调控技术;同时分析了精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对水色变化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调节措施,旨在为精养池塘的水体调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生素”是从自然界纯化培养得到的活性微生物种群,具备对环境、人体、植物、动物无害而且有益的作用,兼有好氧与厌氧的代谢机制。能够分解转换养殖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及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促进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