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紫云英与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在翻压紫云英22.5 t/hm2的基础上,配施适量的氮磷钾肥,水稻增产明显,比单施化肥增产549.0~991.5 kg/hm2,减少化肥用量(纯量)50%以上。紫云英与化肥配施能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等土壤养分,培肥改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与盐碱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玉米产量关系。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改善了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0.22%、降低了土壤pH值,各处理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田间试验中处理Ⅱ的全氮高于对照30.95mg/kg;处理Ⅲ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对照高52.95 mg/kg和51.33 mg/kg;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照中由于未施生物有机肥,土壤真菌的数量很少;处理Ⅰ为5.2×105 cfu/g、处理Ⅱ为2.8×105 cfu/g、处理Ⅲ为5.4×105 cfu/g;各施肥处理大区产量处理Ⅰ为852.1kg/667m2、处理Ⅱ847.9 kg/667m2、处理Ⅲ820.8 kg/667m2,分别高于对照5.2%、4.7%和1.4%;说明施入生物有机肥起到了改良盐碱土壤、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对试验地第7年耕层土壤养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氮水平为0、22.5、45、67.5、90 kg/hm~2,饲草玉米密度为6.0×104plant/hm~2,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饲草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施氮量为67.5 kg/hm~2时产量最高;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呈显著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有机质、氮素含量及3大微生物数量与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产量、氮素含量及微生物数量有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含量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结论】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促进了饲草玉米产量的增加;其中,有机质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碱解氮对产量间接影响较大,因此适当施氮保持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饲草玉米产量。在N3处理饲草玉米产量最高,通过方程模拟氮肥用量为70.7 kg/hm~2,可达到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化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文设置7个处理,即M0F0(不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M0F1(不翻压紫云英+推荐施化肥)、M1F0(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M1F1(翻压紫云英+100%化肥)、M1F0.9(翻压紫云英+90%化肥)、M1F0.75(翻压紫云英+75%化肥)和M1F0.6(翻压紫云英+60%化肥),检测不同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水稻有效穗、穗总粒数、实粒数、空瘪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M0F0相比,M1F0有助于提高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及分蘖初期至成熟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M0F1)相比,各翻压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均有助于提高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与M0F0相比,翻压紫云英处理及施肥处理均有助于提高有效穗、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其中以M1F0.75实际产量最高,达到8 437.5 kg·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3.8%,差异显著(P0.05)。综合而言,本试验条件下,在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后,配施75%化肥(N123.8 kg·hm-2、P2O545 kg·hm-2、K2O 45 kg·hm-2)时,可实现水稻理论和实际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紫云英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云英是稻区最主要的绿肥作物,其种植和利用可以提升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本试验在减施化肥的基础上进行绿肥紫云英翻压对水稻的生长指标以及对土壤基本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施化肥20%并进行绿肥翻压相对于10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增加240 kg/hm~2,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的基本生长性状;减施化肥20%并进行绿肥翻压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CEC也较100%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0.6 g/kg、0.04 g/kg、0.18 cmol/kg,明显起到了土壤培肥作用。因此,绿肥翻压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不仅能提供当季作物所需养分,减少化肥的投入,还能起到土壤培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设置不同试验处理探讨配施定量化肥时有机肥的合理用量,分析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萝卜施用100 kg/667 m2的有机肥代替1/3化肥时产量最高,达6 098.0 kg/667 m2,大白菜施用220 kg/667 m2的有机肥代替1/3化肥时产量最高,达4 176.7 kg/667 m2。施用有机肥可促进白萝卜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改善作物品质,同时减缓了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以连续7 a定位培肥试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培肥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的质量分数;与不施肥相比,化肥单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pH和C/N比值。随培肥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累积上升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牛粪、羊粪等较高量外源有机碳配施下,土壤有机碳年平均累积速率分别达到9.72%和10.90%,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黄腐酸钾等低量外源有机碳配施也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但增幅不显著。培肥方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量的高低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牛粪和羊粪显著提高了以PLFAs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总微生物的生物量,但降低了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以PLFA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全磷、有效磷、碱解氮是影响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旱作区中、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改变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化肥配施较高量外源有机碳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相似文献   

9.
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后,配施80%化肥,底肥:分蘖肥:穗肥=5:5:0,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早稻和晚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氮分别平均增加5.6%和9.8%;而底肥:分蘖肥:穗肥=3:4:3更有利于提高有效K含量,分别平均增加8.9%和13.2%;配施60%化肥,按底肥:分蘖肥:穗肥=5:5:0施肥显著增加早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K含量,增幅为27.1%;肥料全部用作分蘖肥时降低晚稻或早稻收获后土壤有效N、K含量;配施60%~80%化肥,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施肥方法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模式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模式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及氯仿熏蒸提取法,研究15种施肥模式对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细菌放线菌真菌,对微生物量的影响:MBPMBNMBC;土壤细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M1(有机肥)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M2(有机肥)处理,土壤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M1NPK(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MBC和MBN最大值均出现在M1处理,MBP最大值出现在M2NPK(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MBC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的施入可明显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中,化肥的减量可增加MBC、MBN含量。氮、磷肥在合理范围内的施用可明显促进微生物对氮、磷的吸收,显著增加了MBN、MBP含量。氮肥的施入可明显加速土壤肥力的流失,使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施用有机肥会使土壤更加肥沃。  相似文献   

11.
新疆平原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新疆土壤系统科学分类提供依据,分析了新疆平原土壤的分布特点,并根据成土条件,比较了新疆平原土壤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分类依据和名称差异,对在系统分类中出现的干旱表层、钙积土与荒漠土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微生物学机制、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淹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和酶活测定,定期取样研究苄嘧磺隆施用浓度(0.000、0.067、0.355、1.780、3.553 μg·g-1干土)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施用初期能刺激土壤呼吸强度,随后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取样后期逐渐减轻并趋于对照水平.苄嘧磺隆能轻微刺激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蔗糖酶活性基本不受苄嘧磺隆施用量的影响,脲酶活性则是先刺激后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受苄嘧磺隆影响不大.说明施用一定量的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农用酵素对沙土、酸性土及盐碱土进行为期30 d的短期改良,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对农用酵素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沙土,农用酵素可使其pH由9.63降至6.42,有机质含量提高8倍,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均有所提升,农用酵素中的有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Acetobacter)成为土壤优势细菌菌群,同时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对于酸性土,农用酵素对其pH影响不大,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增加,酵素中有益微生物可在酸性土中有效定殖;对于盐碱土,农用酵素可有效降低其pH(由10.37降至7.77),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农用酵素后土壤中Acetobacter、Kocuria、PlanococcusAlk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较高,从而抑制了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未来农用酵素可针对不同土壤的突出问题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2016—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实验处理:习惯处理(CK)、CK+有机土壤改良剂(M)、CK+复合土壤改良剂(G)、CK+有机土壤改良剂+复合土壤改良剂(M+G)。收集2017年收获季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全盐量(TS)、钠吸附比(SAR)、pH、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土壤Ca2+含量提高了13.07%~33.33%,土壤Na+、Cl-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83%~46.19%、12.06%~33.19%和19.90%~34.59%,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降低了12.67%~26.91%、33.02%~47.06%和2.21%~4.56%。其中M+G处理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显著降低了26.91%、47.06%和4.56%(P0.05);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SOC、LOC和MB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90%~43.87%、54.55%~82.33%和64.04%~86.85%。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施用改良剂各处理CPMI提升了95.44%~135.83%,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土壤LOC、MBC和CPMI均与TS和SA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LOC、MBC以及CPMI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较敏感。研究表明,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含盐量、钠吸附比和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剑麻与石灰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Cd)污染水平和石灰处理下剑麻植株的长势及剑麻体内的Cd含量,结果表明:在Cd 25 mg/kg污染土壤中剑麻生长受影响不大,在Cd 50 mg/kg污染土壤中剑麻可以生长,当Cd污染水平达到100 mg/kg时剑麻受毒害严重;剑麻对Cd的吸收量地下部明显高于地上部;在Cd≤50 mg/kg污染土壤中加入石灰并没有增加剑麻对Cd的迁移量;而在Cd污染浓度相同的土壤条件下,施加石灰处理的剑麻对Cd的迁移量低于不加石灰处理;在Cd重度污染的土壤中增加石灰用量可促进剑麻的生长,表明石灰与剑麻相结合对Cd重度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人工桉林的土壤孔隙状况及水分含量变化影响因子,为华南红壤丘陵区桉树种植生产中土壤水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相同气候区内,按上中下不同坡位,采集表土层(A)、淀积层(B)和母质层(C)3个不同剖面发生层的土壤,测定人工桉林、天然林、松林的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分析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状况及影响因子。【结果】A、B、C三层的人工桉林、天然林与松林的土壤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1.4%、55.3%,水分平均值分别为13.3%、13.4%和15.5%,这3种林分的土壤水分在剖面上和坡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林分间的表层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水平方向上,总盖度与土壤水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冠层及草本、落叶层的总盖度是林分表层土壤水分变化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植被和坡向对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温度是森林气候的重要因素,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密切.不同坡度和坡向的林分,光照条件的差异使林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热通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研究试验区不同林分水热平衡规律,本试验监测了林木生长季土壤和大气温度.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地温林外>阳坡>阴坡,6-10月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不同土层间温度极...  相似文献   

19.
以自主研发的矿基土壤调理剂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土壤调理剂不同施用量(0、5.0、7.5、10.0、12.5 g·kg-1)对滨海盐土理化性状[pH值、土壤电导率(EC),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H值、EC值和速效钾含量与不施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棕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布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于2013年在辽宁沈阳棕壤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0 (不施炭),C1 (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15.75 t·hm-2),C2 (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31.50 t·hm-2),C3(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47.25 t·hm-2),分析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布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0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1、C2和C3处理耕层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81%、11.06%和41.62%。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C3处理仍然显著高于C0处理。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生物炭施用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与C0相比较,C1、C2和C3处理分别提高了92.36%、111.63%和123.25%,该土层微团聚体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C3处理的粉黏粒含量也显著降低,大团聚体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C3处理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60 cm土层中仅C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0相比较,其提高幅度为4.67%,C3处理也相应地提高了大团聚体含量和GMD。研究表明,一次性施用生物炭不仅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也会相应地提高耕层以下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耕层而言,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有其最适宜施用量,在本研究中,最适宜的施用量为31.50 t·hm-2(C2处理)。生物炭对耕层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受生物炭施用量的影响,生物炭施用量越高,其对耕层以下土层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