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 0 0 - 0 3从陕西武功采集花绒坚甲成虫 36 0头 ,每 5头 1组放入用杨树木块凿制的人工虫道内 ,在实验室中饲养 ,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花绒坚甲成虫寿命 3年以上 ,3年内可连续发生 6代及 2 1对姊妹代 ,世代重叠。成虫 10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 3月下旬开始活动 ,越冬成虫 1年产卵 2次 ,卵期平均 12 .7d,幼虫期平均 8.4 d,茧蛹期平均 2 5 .6 d。第 1次和第 2次产卵发育的成虫分别为第 1姊妹代和第 2姊妹代成虫。第 1姊妹代成虫部分于 8月上旬开始产卵 ,9月中旬产卵结束 ,9月下旬第 2代成虫羽化 ;第 2姊妹代成虫当年不产卵。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3.
花绒穴甲室内发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饲养完成花绒穴甲两个发育世代.结果表明花绒穴甲成虫用人工饲料饲养,成虫将卵产在虫道的缝隙和折形纸条上,卵孵化率最高为89 % .花绒穴甲初孵幼虫寄生力强,一头初孵幼虫足以麻痹体重在0 .5 ~0 .9 g 的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同样还可麻痹杀死多种昆虫幼虫.花绒穴甲幼虫连续寄生取食寄主5 ~7d ,历经6 个龄期,发育为老熟幼虫并结茧化蛹,花绒穴甲幼虫多寄生时发育不良,中途将花绒穴甲幼虫转移到新寄主体上继续取食较困难.室内饲养花绒穴甲的生活周期,从第一代成虫产卵发育至第二代成虫羽化需50 ~70 d.  相似文献   

4.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成分为蚕蛹粉、干燥酵母、安息香酸盐、山梨酸、蔗糖、蛋白胨、无水柠檬酸、酵母抽取物、墨鱼油( 或大豆油) 和蒸馏水,经杀菌处理制成.在吸水棉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花绒穴甲小幼虫( 体长平均6 .8 m m) 饲养,花绒穴甲幼虫平均取食时间为5 .1 d,老熟幼虫体长平均为12 .3 m m .经结茧、化蛹的过程,在室内成功培养出花绒穴甲子代成虫.从花绒穴甲子代成虫的羽化率、雌雄鞘翅长等项指标看,用人工饲料饲养和用中间寄主饲养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黑缘红瓢虫成虫人工饲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缘红瓢虫人工饲料研究结果表明:以草鱼肉、鲜猪肝、夜蛾幼虫粉为主要配方的人工饲料基本满足成虫的营养需要.存活率较高,但平均单头雌虫产卵量较低。各配方饲养的黑缘红瓢虫成虫对朝鲜球坚蚧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模型。以有取食刺激因子的配方成虫对朝鲜球坚蚧作用数据,但各饲料配方饲养的成虫捕食能力(1~31头)都随饲养时间(由第25~290天)的延长而减弱;成虫寻找效应(0.3802~0.0717)随着朝鲜球坚蚧密度(2~10头)的增加而下降,以有取食刺激因子的配方成虫对朝鲜球坚蚧的寻找效应较高,但各配方成虫都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添加取食刺激因子的人工饲料对提高其成虫的越冬存活率、产卵量、捕食能力和寻找效应有明显促进作用.并且其成虫对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的影响,利用不同大小的塑料盒饲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成虫并放入不同数量的诱导木段诱导其产卵.结果表明,4组不同处理对成虫平均产卵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处理3(大养虫盒3块诱导木段)与其余3组试验相比在产卵量方面能诱发成虫保持持...  相似文献   

7.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8.
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虫体氨基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已知人工饲料中的氨基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用于指导花绒寄甲2龄幼虫人工饲料的配制.将光肩星天牛幼虫虫体氨基酸和已知人工饲料中的氨基酸,分别与糖类、维生素、盐类、有机酸、50%天牛幼虫提取液、酵母粉、麦芽提取液、鲜牛奶、蛋白胨、鸡蛋黄、新生牛血清、氯霉素和维生素E配成氨基酸含量不同的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在脱脂棉球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花绒寄甲2龄幼虫饲养.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饲料中氨基酸成分,花绒寄甲老熟幼虫结茧前体长和体重都大于对照组,子代成虫的羽化率可以达到20%.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新疆焉耆盆地林间的越冬成活情况,设置四种不同的越冬场所开展越冬实验。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在已受害但尚未死亡的树干上越冬成活率最高,达到35.3%,其次是树根周围的杂草虫粪中,越冬率为22.3%,在受害干枯死亡木段上越冬率为6.3%,无隐蔽场所暴露在外越冬率为0。越冬后存活的花绒寄甲成虫初次产卵时间较对照晚5天,5天后日产卵量无显著差异,卵孵化后幼虫在大麦虫蛹体上寄生数量较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筛选花绒寄甲成虫高表达的mthl基因,注射目标基因dsRNA,以确定干扰效果并解析其功能。合成花绒寄甲成虫目标基因mthl保守序列的dsRNA,分别注射0.3、1.2μg/μL和4.8μg/μL的ds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记录处理组虫体的体重、存活率和雌虫产卵情况。从花绒寄甲转录组数据库中分别鉴定出Mth like11、Mth-like 2-4、Mth-like2-5基因。注射目标基因Mth-like 2-5的长度约400bp的dsRNA,对目标基因表达干扰效果显著,但干扰过程中雌雄虫均具有应激表达反应。其中0.3μg/μL低浓度dsRNA对目标基因干扰效果差,应激高表达反应明显;1.2μg/μL中等浓度dsRNA对目标基因有显著的干扰效果,应激高表达反应弱、引起的体重下降和死亡率较小,雌虫产卵期推迟;4.8μg/μL高浓度dsRNA干扰效果显著,引起的体重下降和死亡率较高,雌虫难以产卵。注射Mth-like 2-5dsRNA可影响Mth-like2-5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转录,随dsRNA浓度增大和处理后时间的延长,目标基因表达量、雌雄成虫体重明显降低,死亡率增高,雌成虫产卵期推迟或难以产卵。  相似文献   

11.
采用50%紫花苜蓿不加精料,50%紫花苜蓿加精料,30%紫花苜蓿加精料,对照组不加紫花苜蓿进行为期45天的山羊饲养试验,试验结果:50%紫花苜蓿不加精料日均只增重108.6g,50%紫花苜蓿加精料日均只增重108.4g,30%紫花苜蓿加精料日均只增重92.7g,对照组日均只增重89.5g。试验表明:50%WL525紫花苜蓿不加精料饲养山羊,降低了饲养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种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亚洲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在室内进行饲养,采用人工饲料,研究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的比较,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其更适合于群体饲养。在群体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的平均世代周期(41.98 d±1.76 d)和种群加倍时间(9.95 d±1.74 d)明显短于单头饲养,内禀增长率(0.07 d±0.01 d)也大于后者;而且化蛹率(71%)、羽化率(90%)及成活率(64%)也远大于单头饲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驱动因素影响下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以1984-2015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获取人工湿地的相关数据信息,在GIS、RS、ENVI等技术手段下,对人工湿地的变化率、空间质心、景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定性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总面积增加85 762.13 hm2,其中坑塘水面、人工沟渠、养殖塘、水田、盐田、水库分别增加14 620.29、1 128.18、22 648.13、30 648.51、11 220.69、5 246.61 hm2,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52%、24.93%、10.25%、22.84%、174.32%、13.09%;质心分析结果显示,坑塘水面、养殖塘整体上呈"先东南后西北"的偏移趋势,水库有先向东南偏移后整体上呈向南部偏移的趋势,盐田有向东部近海偏移的趋势,水田由沿黄河故道到黄河现道大致呈"之"字偏移的趋势,人工沟渠大致呈"Z"形偏移的趋势;在黄河水情、风暴潮、经济、人口、政策以及自然湿地等多因素影响下,研究区人工湿地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程度加大,景观形状由不规则化趋于规则化,且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因素驱动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藏当雄牦牛品种形成与发展,生态条件,外形特征,种群结构,生产性能,饲养管理等研究,结果发现,当雄牦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毛,奶,肉等多种用途,与其他牦牛特别是西藏其他品种牦牛相比生产性能高,畜产品质好,遗传稳定,耐粗饲,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粗放的饲养管理,这是目前国内外其它牦牛品种无法替代的优良种质,属于珍贵的地方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技术异质情况下的中国农业能源率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技术异质性框架,采用共同边界模型对近20年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双向固定效应等方法考察农业能源效率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均值为0.612,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效率低下与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不足和技术推广落后有关。时间上,椭圆面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效率分布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或发散趋势;3)Dagum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存在差距,但呈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与种植结构及基础设施水平正向相关,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及受灾率负向相关。基于分析结论,最后提出三点提升农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培肥措施对旱地土壤肥力和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旱地高粱作物上连续3年定点实施不同有机肥施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均能培肥旱地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农家肥配合豆科绿肥翻压(处理C)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最明显,不施肥处理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3年高粱平均产量以处理E(施用商品有机肥)增产最显著;处理B、C、D有机肥还田总量不变,但高粱产量还是有明显差异.不施肥处理高粱产量逐年递减.说明,土壤养分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及时培肥.  相似文献   

17.
草甘膦是一种具有内吸传导、杀草谱广、毒性低等特性的新型化学除草剂,对根除茶园常见杂草有特效。用草甘膦防除茶园杂草的最佳浓度因杂草种类不同而异,以一、二年生杂草为主的茶园用0.10%的浓度为宜,以多年生杂草为主的茶园用0.15%的浓度较好。用液量以杂草充分湿润为度。全年喷药一次或二次即可,若喷一次,宜在五月下旬进行;若秋季草害较重,则在八月下旬复喷一次。使用该方法除草,全年只需耗药费4.80元~6.40/亩,除草效果优于全年人工除草三次者,节省除草工7~9个/亩,增产5~7%,对保持茶园生态平衡,提高茶叶品质均有益。  相似文献   

18.
以试管内喂食20%蜂蜜的1日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成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死亡率、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和造成热伤害的高温累积下限(LLSEHIT)等指标,比较了雌成虫耐热性的季节变化和夏季雌、雄成虫耐热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各季的死亡率均逐渐增大,秋、春、夏季种群分别在39.5、40和41℃时死亡率达到100%.在39-40.5℃下,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死亡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夏季种群的死亡率显著较低.比较雌成虫的LLSEHIT和LSHIT50,不同季节耐热性呈现明显的变化,其耐热性大小次序为夏季秋季春季,但秋季种群对高温累积最为敏感,夏季次之,春季最弱.花角蚜小蜂雌成虫LSHIT50随着季节性平均气温、极端高温的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2)夏季花角蚜小蜂雌、雄成虫个体存活的极限高温为41℃左右;在39-40.5℃下,雄成虫对高温更敏感,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成虫,说明雌成虫比雄成虫具更强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