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民问题是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农民问题的形成和演变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与城市长期分离;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减缓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城市化失衡发展。要改变或者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冠 《甘肃农业》2006,(10):24-25
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问题的历史由来并分析了其在我国的表现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二元结构问题的政府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对我国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了很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必须改变。本文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过10多年的实践,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幼林抚育、科学经营、提高经济收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明确相关政策,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不断提升工程效益,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促进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州关岭县案例点的实地调查,分析比较了退耕前后工程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国民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真正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既是解决农民国民待遇的直接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和特征 ,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国民待遇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9):118-119
近几年,因为大肆盲目的工业化发展和人类的过度消费,造成森林植被恣意砍伐,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荒漠化问题,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因为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固疾,使两江上游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每年有20多亿吨泥沙随雨水流入长江、黄河,其中来自坡耕地的占了2/3。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导致江河湖泊淤积持续恶化,水资源短缺和中下游地区水患频繁的矛盾突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用于防汛、抗旱和救灾济民,国家经济受到持续破坏。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国家于2014年开始,在全国大力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将极大程度地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本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主要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趋严重,发展休闲农业成为解决海南省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并完善海南省休闲旅游业的扶植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休闲旅游业扶植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解决素质二元结构问题;要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抓好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区;要切实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系,以及海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关系,以促进海南省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49-150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 ,发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严重性 ,这就意味着造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困难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因此要加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消减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张荣 《现代种业》2008,(5):16-19
海原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虽然林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赖土地生存的绝大多擞农民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次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见解,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兰县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东兰县退耕还林树种选择的7大原则,为该县的退耕还林林分的后续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调查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莉 《宁夏农林科技》2013,(9):102-103,105
总结了2000年以来宁夏固原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查找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力求对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6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2.6万hm2,工程涉及21个市(州)、175个县(市、区)。在工作成绩的背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补助政策的制定、不同区域补助期限确定、任务分配搞地区平衡、“吃大锅饭”等。对如何确保生态优先,把退耕重点转移到>25°坡耕地上来,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根据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3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乔木层采用平均木法,对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采用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同时对样地内的枯落物进行持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为59 654.7、1 027.38、02.7和3 393.0 kg/hm2,其中乔木层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干材>树根>树皮>枝>叶。随着林龄的增加,尾叶桉枯落物的持水能力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中,运用水分、土壤、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指标对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多;在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户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对比增量法得出评价结论.同时,指出了目前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冯迪  孙保平  郭建英  李蕊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20-15322
研究了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后7种植被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相应生物量。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植被的正向演替;柠条是速生树种,赖草为原初植被的建群种;天然草地是由赖草、狗娃花、铁杆蒿共同组成建群种。灌木树种好于乔木树种,其中沙棘表现最好,多样性指数最大,而山杏多样性较差。在草本层及枯落物层中,柠条表现最为优秀,更有利形成乔木-草本-枯落物复合体。增强截留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实践历史及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各阶段的特点,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