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延安市1999—2016年退耕还林期间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在分析退耕还林实施后土地利用现状、年动态变化率和变化强度的基础上,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实现了延安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延安市打破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和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原县退耕还林工程全面核查,了解到海原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程实施取得较大成效.但是,退耕还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上环境保护不断发展,退耕还林工程也得到很快发展,并且在社会上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及重视。在当前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评价,这样才能够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得以更好发展,使其能够在环保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努力。该文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是为了对水资源更加合理化的利用,但是近些年水利水电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或多或少地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坚决要调解水利工程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后达到对环境低污染乃至零污染的目的,为我国未来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国家为此工程出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和措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是长久解决退耕户生计来源的首选,因此研究以秦巴山区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安康市为样本,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介绍了安康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文 《现代农业科技》2014,(14):184-185
退耕还林是为遏制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全国生态区位重要省份和林业建设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平昌县是四川的主要林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立足平昌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开展探讨,以为当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在西部大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及问题,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认真落实,另一方面要完善退耕还林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准格尔旗退耕还林工程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从提出到试点、全面实施再到成果巩固阶段,已经10余年时间,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并就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李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91-5193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野外调查和试验小区观测的基础上,对吴旗县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吴旗县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钯性质,植被群落趋于稳定,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是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森林砍伐、促进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湘南地区的小水电开发现状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提出协调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梅 《北京农业》2011,(30):118
讨论对林木废弃物的废物再利用,即用于生产现在需求日益增多的木质活性炭。既解决了木材的浪费问题,也解决了活性炭生产的原料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软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了2005年海拉尔区TM遥感数据,时海拉尔区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并绘制了海拉尔区景观类型图,选取了5个度量景观结构的定量指标对其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区可划分出5类一级景观类型、11类二级景观类型、20类三级景观类型;一级景观面积大小依次为:草原(43.34%)〉农田(29.22%)〉湿地(18.37%)〉森林(5.37%)〉人工建筑(3.70%);景观破碎度大小依次为:人工建筑〉湿地〉森林〉草原〉农田景观:森林景观以人工林为主.草原景观以典型草原景观占优势,其中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占47.79%,连续分布特征明显’农业景观中的大斑块集中分布在典型草原地带.而在草句草原景观中农田呈现小斑块状散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