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区生态村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浙江省部分地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山区生态村建设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山区生态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对此,本文提出加强高效实用生态技术创新、实行生态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建立“以工建农”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讨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现状,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提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乡土文化为视点,以统一规划为前提,精心打造精品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收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现由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以保护生态为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旅游功能建设上找突破口,抓好典型,推动文明生态村旅游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3.
深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农村脏、乱、差人手,重点进行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平江县天湖村整建规划为例,对村庄生态规划的设计模式和设计做法进行研究,在分析天湖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模式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结合具体规划实例,对有关村庄规划、设计、污水与垃圾处理、雨水资源化、绿色建材以及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在生态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例,建立了面向湿地农村的文明生态村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白洋淀淀区现有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为例,对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建设生态村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柯跃健  王莘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208-10210
分析了黄岩区市级生态村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市级生态村更好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黄岩区市级生态村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市级生态村更好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闫永  刘志峰  韩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17-9718
生态农庄是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生态农庄的定义及特点、经营模式、创新之处,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生态农庄的有利条件。得出生态农庄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典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杜慧莹  陈延  董宏林  周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903-9905,9960
研究了宁夏人口、生态环境和生态移民状况,探讨了生态移民工程对宁夏生态环境、移民社区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科技服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等促进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期望有助于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13.
京郊河溪生态护坡系统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京郊河溪生态护岸系统生态评价体系,按照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工程效果、生态效果、社会经济效果方面挑选20个指标,利用多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该评价体系,对京郊河溪生态护坡系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以期为京郊生态河流系统的构建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麝资源经营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麝种群特性、资源和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府引导、科研部门技术支持、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多元整合的麝扩殖联合体,确保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倪茜  师立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70-5771
小城镇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合理对小城镇进行环境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对我国目前村镇规划及生态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村镇规划的指导原则与实施手段,并对大王乡的规划为例进行分析,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来研究大王乡的特色农业旅游,旨在提高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重庆市2007年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并与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从不同视角分析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99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489hm2,产生生态赤字1.3509hm2,其中化石燃料用地、草地和耕地生态足迹占的比重较大。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比起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明显偏低,但是由于重庆市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费需求将长期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这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加上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不强,许多村民将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拆旧建新.同时,大量原住民进城务工,使文化得不到传承,传统村落的数量正在逐年迅速下降.如何妥善处理原住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对乐安县东坑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原住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为视角,寻求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8.
凃耀军  熊琴  张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42-9344
村民自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通过对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了合寨村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以及村民自治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经济发展、公共精神、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村民自治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池州市1996—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发展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1906hm2上升到2004年底的1.84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发展能力由1.3047增加到2.379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供需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表明尽管池州市9年间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发展模式一直处在不可持续的状态。而9年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池州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池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神农架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神农架2008 ~ 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总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大体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从2008年86 464.477 4、1.076 1 hm2增长到了2012年的93 137.591 1、1.171 3 hm2;②神农架总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总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分别大于总的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③各类型用地中水资源生态盈余量最大,建筑用地、林地次之;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则呈现生态赤字,需要外部供给.总之,神农架生态环境优良,破坏程度小,可持续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