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区域,其生产方式、文化、经济、生态等皆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社会组织是农牧交错地区中社会化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多,但其发展与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方力量的掣肘。基于此,本文从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入手,分析农牧交错带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系统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农牧交错带为例,针对在生态经济系统目前该理论的定量化方面研究不足的事实,提出用能值方法考虑农牧交错带系统耦合的机制,并指出农牧交错带系统耦合机制应建立在土地利用方式、子系统间能值转化过程和生态系统的能值储备上;同时影响系统耦合机制的主要因素有初级生产力的大小、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和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还探讨性地提出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化公式,期望能更好地应用并发展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要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初步辨识了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研究框架与关键科学命题。当前,要遵循农田水分适度开发的思想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生态,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夏自古以来就处于我国的农牧过渡带,而中部干旱带又是宁夏的农牧交错带。当前,农业和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宁夏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宁夏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畜牧业为主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的战略方针,根据宁夏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分区治理,加强生态建设,种草养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旱作节水农业,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牧一体化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祎天 《现代农业》2014,(10):66-69
文章将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不同地区为例,主要通过探索不同农牧一体化模式在各地区的发展以及对农牧民增收的绩效,比较得出更为适合相应地区的农牧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期为当地第一产业实现既快速高效而又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组织方式与结构中,农牧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相对于单独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的效益更高,而其中农牧纵横结合一体化效益最高,且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纵横结合一体化在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发展中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其对系统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分析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近50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系统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内该地入口增长了1.6倍多,耕地面积增长了0.63倍,小牲畜数量增长了9倍多,认为人口增加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带东段,是我国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放牧及其他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林西县的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严重,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发;土地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晗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78-1278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其发展的现状以及该区域内的经济、自然发展特征,得出制约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向和对策,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e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t de-tarmlng in m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ideaology or a technical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e impetu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A case study wa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productivity of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decreased by 38.4-72.3% compared with that of farming subsystem in the eco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was focused 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t caused the ideal beneficial recycling ‘defarming → planting grass → raising animals → earn money' difficult to be realiz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input to the farming subsystem were accumulated. This laid a basis for the new attributes of economic productivity to be upgraded. The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economic produ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was increased by 8.85-13.35 times due to re-coupling between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and the farming subsystem as well as coupling between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e subsystems, where the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could enrich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the same fiel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system productivity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North China included structure rebuilding and opening of the de-farming ecosystem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lementary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rebuilding an open agro-pas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新疆额尔齐斯河河谷景观现状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额尔齐斯河(简称额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性河流,沿河谷两岸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多种类天然杨树基因库和多种珍贵动植物资源,应是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的重点对象 额河河谷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而且还是农林牧交错的典型区域,保护好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并保证其健康发展,是解决天然林区林牧矛盾,实现额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类干扰能够对区域景观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如放牧、引水、农耕等对额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通过对额河河谷内森林、湿地、草原和农田景观基本特点、现状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了该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徐宏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01-3003
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劣势与优势,阐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并提出几种经济发展的可复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围栏措施和制度因素对草原的沙化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并未达到顶极群落,反而使草地植物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现象.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往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还会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从放牧制度来看,由于游牧变为定居、不合理的围栏、不合理的引种(改良)导致荒漠化以及开垦草原加速了草原荒漠化.  相似文献   

15.
杜雄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88-2795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系统经济生产力提高8.85~13.35倍。【结论】退耕后生态系统的结构重建与开放运行,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是华北农牧交错区系统生产力增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食物消费趋势发现,需求增长较快的饲料用粮将占去70%的食物当量,我国现有的农业结构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构建粮食安全的思路创新,草地农业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我国草业工作者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南方农区水稻/玉米-黑麦草轮作、南方山区和牧区多年生混播草地栽培、黄土高原粮草轮作、西北绿洲农区“公司+养殖区+农户”肉牛养畜以及农牧交错带多年生牧草栽培-“粮+草+牲畜养殖”系统等草地农业创新模式,对于食物的增产增收、节粮替粮作用明显。因此,可以通过草地农业建立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的目标与任务。它把过去单一的和具体的某一种农产品通过向产前和产后诸环节延伸,做强、做大为一个相对完整、利益相连的产业链或者产业体系。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农业的风险,也从根本上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农业是苏中地区的重要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苏中地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主要以扬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苏中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杨  朱安  张志转  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F0003-F0003
根据期刊性质和学科分类方法,以文献数量为依据对《中国饲料》进行分类。结果发现,《中国饲料》2010年刊登的论文以学术性为主,畜牧与动物医学类文献占当年文献总量的67.06%,农业经济类文献数超过该学科“20%区域”文献数均值,其余学科文献均较少,不能划入相应学科,因此应将该刊同时归类为畜牧与动物医学类和农业经济类专业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海南省2000—200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海南生态省以来(1999—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0.366hm^2增加到2003年的1.2206hm^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增加了0.8546hm^2,增长了233.5%.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系统承受较大压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原因,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是直接因索;减少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需求,提高其生态承载力.是实现海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耕地、海洋和林地是海南的优势资源。海南生态比较优势明显,但经济仍不太发达,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建设生态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海南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