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在中华绒螯蟹育苗期间二级海水沉淀池和幼体培育池中水温,pH,DO,NH^+4-N,CODMn的昼夜变化,以及幼体不同发育期水温,pH,DO,NH^+4-N,CODMn,NO^-2-N,硫化物的检测结果。提出了Sao状状幼体最佳换水时间为每日凌晨3:00时,培育池CODMn控制范围Z1-Z3期为10-20mg/L,Z4-M期为15-25mg/L。试验期间用漂白粉能有效控制培育池水中的NO^-2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土池人工生态育苗水质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pH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溞状幼体Ⅱ期(Z2)变态的影响,即pH为5 5~9 6时Z2期幼体可变态,最适pH为7 0~9 1。监测了施用漂白粉后池水中有效氯的衰减及pH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mg/L的有效氯29h基本衰减完毕;施用漂白粉后,池水pH先升高,最高达9 20,5d后接近原海水的pH值。室外土池泼洒1 0mg/L的敌百虫,失效时间为3d。在温度(16±2)℃、盐度28的条件下,对利氏才女虫Polydoraligni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总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在pH为10 0时,24h内虽可存活,但已产生不良影响;在pH为8 5、9 0、9 5、10 0时,总氨氮对多毛类的24LC50分别为31 77、11 26、3 18、0 32mg/L。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河蟹生态育苗池和轮虫培养池生态调控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育苗期水质初报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中华绒螯蟹苗苗期间水质的跟踪检测,分析了育苗宝中水质变化特点及提前蓄水的积极作用,并提出适宜的布苗密度为30万只/m^3左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华绒螯蟹繁殖生物学、繁殖影响因素、繁殖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更好指导河蟹养殖业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其单位水体出苗量的关键技术是适时储备育用水,严格调控水质及科学投喂饵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期池塘水质状况,于2018年8月至11月对洪湖区域内4口池塘和梁子湖区域内6口池塘水质进行了监测和分析,选取温度(T)、pH值、非离子氨(UIA)、NH4+-N、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共8项作为监测水质指标.参照《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螃蟹、大闸蟹。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省份。长江口是最主要的产卵场,沿江的五大湖泊是河蟹的育肥场所。河蟹肉味鲜美细嫩,蟹黄(肝脏)更是独具风味。活蟹是经济价值高的传统出口商品。蟹壳可提取甲壳素、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高新技术产品。它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医学、环保、农业等领域。河蟹头胸甲背面隆起、额宽,具4个额齿,均尖锐,居中一缺刻最深。前侧缘具4齿,第4齿小而明显。螯足掌部与指节基部内外表面均生绒毛。头胸部背面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河蟹喜栖息在水质清晰、水草丰盛的湖泊、江河水域,营…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mensis)是在小水泥池中比较恒定的条件下繁殖的 ,但是这种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1 水体温度河蟹育苗对温度具较高的要求 ,其最适水温为20~25℃ ,升温要缓慢进行 ,每小时不得超过1℃。目前在生产过程中 ,其死亡为两个高峰期 ,一是前期死亡 ,即排苗1~2d大量死亡。镜检观察 ,绝大多数为原蚤状幼体 ,即“挂灯笼”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过快(如升温过快) ,而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 ,相当于提前催产) ,这时原蚤…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扣蟹的生态养殖是太仓市浮桥镇的特色水产养殖之一,现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放苗、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华绒熬蟹扣蟹池塘生态养殖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塘水质的超度量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口中华绒螯蟹养殖塘连续4个月测定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总氮、总磷、COD和酸性高锰酸钾指数,利用克鲁斯卡尔算法进行超度量聚类分析,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及典型冗余分析。结果显示:pH值和COD在水质的8个参数中起中心作用,以这两个变量为中心将8个变量分为两组,第一组为pH值、氨氮、溶解氧和总磷;第二组为COD、高锰酸钾指数、亚硝酸盐及总氮;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7221(P0.05),相关显著;典型变量V1可以解释24.64%的组内变差,并解释12.84%的另一组的变差,典型变量W1可以解释40.23%的组内变差,并解释20.97%的另一组的变差;W1对pH值有30.49%的预测能力,V1对总氮、亚硝酸盐含量的预测能力分别为32.54%和38.72%。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河蟹育苗过程中,清水布苗法和肥水布苗法的概念、特点和注意事项,分析了影响清水布苗法早期状幼体变态率的因素和对策;比较了微绿球藻和海链藻影响Z1变态率的原因,并分析了Z2死亡的原因和预防对策。通过对河蟹育苗过程中的Z1、Z2幼体的死亡原因分析,认为维持海链藻浓度在每毫升10万个左右可大大提高Z1、Z2幼体的变态成活率,节约育苗成本。同时,对同一水域不同时期育苗效果,有害藻类快速繁生现象作了分析。从幼体变态率、生产成本、稳定性等方面对两种布苗法作了全面比较,为河蟹育苗生产的科学安排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河蟹育苗过程中,清水布苗法和肥水布苗法的概念、特点和注意事项,分析了影响清水布苗法早期状幼体变态率的因素和对策;比较了微绿球藻和海链藻影响Z1变态率的原因,并分析了Z2死亡的原因和预防对策。通过对河蟹育苗过程中的Z1、Z2幼体的死亡原因分析,认为维持海链藻浓度在每毫升10万个左右可大大提高Z1、Z2幼体的变态成活率,节约育苗成本。同时,对同一水域不同时期育苗效果,有害藻类快速繁生现象作了分析。从幼体变态率、生产成本、稳定性等方面对两种布苗法作了全面比较,为河蟹育苗生产的科学安排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 67.9±24.2)%,( 47.5±20.7)%, ( 51.1±32.9)% 和( 63.8±27.5)%;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 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5.
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辽河三角洲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sp.),异水蚤(Acartiella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L和92.3 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20~1540 ind/L。桡足类的水平分布在育苗前期上、下风位比较均匀,但育苗期下风位>上风位,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的垂直分布育苗前期规律不明显,育苗期底层>表层,差异显著(P<0.05);桡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为白天表层>底层,晚上分布比较均匀;桡足类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河蟹幼体在池塘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繁殖过程中亲本规格差别较大,目前大多选用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尚不清楚超大规格亲本的生殖性能及其繁育效果,本研究以超大规格亲本(规格Ⅰ:雌体300 g,雄体400 g)为研究对象,以小规格亲本(规格Ⅱ:雌体150 g,雄体250 g)为对照,比较不同亲本规格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两种规格亲本的生态繁育效果。结果表明:(1)生殖性能方面,规格Ⅱ亲本在配对期间的抱卵率一直显著高于规格Ⅰ亲本,但两规格亲本的最终抱卵率接近;虽然规格Ⅰ亲本的抱卵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亲本成活率、生殖力及生殖指数均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两规格亲本在卵经、卵重及胚胎常规生化方面无显著差异。(2)就育苗效果而言,饵料投喂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变态为大眼幼体期间明显饵料投喂量最高,且规格Ⅱ组幼体的饵料日投喂量整体高于规格Ⅰ组幼体;虽然规格Ⅰ亲本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此外,规格Ⅰ亲本所产大眼幼体的淡化率也低于规格Ⅱ亲本。综上,虽然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量和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小规格亲本,但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速度、成活率及淡化率均明显低于小规格亲本,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超大规格亲本的繁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部分生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19.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