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赖夫兰脱绒公司1、奥尔特克斯魁基棉1989年有种子供应。此品种早熟,植株中等高度,茎叶光滑,叶枝少,具有有限生长习性。耐角斑病、黄萎及枯萎根结线虫复合症。平均绒长33~34毫米,麦克隆值3.5—4.5,纤维比强  相似文献   

2.
一、爱字棉品种1、爱字棉SJ—5 这个品种在1977年就已推广,原来只在圣华金河谷种植。现各地经过几年试验,在黄萎病棉田它的产量比SJ—2和SJ—4分别高17%及3.8%;在明显缺钾及黄萎病情为中等及严重的情况下分别高26.6%及6.8%。在四年51次的试验中,平均皮棉产量为每英亩1143磅(折合亩产173斤)。纤维2.5%夸距长度为1.13英寸(28.7毫米),气流测定细度值为3.85,强度指数为T_12.38,整齐度指数为46,衣分率为32.5%。这个品种除具有高度耐黄萎、耐缺钾症的优点外,还具有较高的适于榨油的种子品质,因棉毒素含量低,短绒少,而含油量则较高。成熟期一般与SJ—2相同,但在多数情况下比后者稍早熟。1978年因种子数量少,估计只能种十万英亩,1979年可完全代替SJ—4。  相似文献   

3.
1、爱字棉品种爱字棉SJ_4 纤维长度,2.5%跨长为1.13吋,气流测定细度值为4.09,强度指数为72.44,出花率为32.3%。对黄萎病和缺钾的土壤条件有较高的耐性。纤维强度和纱线强度大。在病地上平均产量为每英亩皮棉1038磅(折合每亩157斤),非病地上为1065磅(每亩161斤)。2、安德逊克来敦种子公司品种佩马斯特303 此品种去年已推广,除过去报道的特性外(见《棉花》1975年第二期),植株比得克萨斯州高原种植的大多数品种低矮,土壤水分过多时也不致长得太高,适于窄行或高密度种植。3、珂字棉品种珂字棉304 这个品种来自定型品种310。早熟丰产,株型小,出花率高。平均绒长1(3/32)—1(1/8)吋,气流测定细度值大,纤维强  相似文献   

4.
一、爱字棉品种 1、爱字棉SJ-5 性能介绍见本刊1978年第三期45页。 2、爱字棉1517E-2 此品种是用来代替爱字棉1517E-1的,增产潜力较大。纤维长度平均1.17英寸(29.7毫米),强度为90000—95000磅/平方英寸,气流测定纤维细度值比其他品种约大0.5单位。对黄萎病有中等耐性,对角斑病有抗性。二、海关代办服务公司品种卡斯柯特BR-1 早熟丰产,生育期125-130天。耐寒,抗风暴,抗角斑病与枯  相似文献   

5.
一、爱字棉品种1975年在圣华金河谷的黄萎病及缺钾地区已宣布以爱字棉SJ-4替换SJ-3。SJ-4在黄萎病地的平均皮棉产量为每英亩1038磅(合每亩约157斤),在无病地上则为1065磅(约161斤)。纤维长度2.5%跨长为1.13吋,气流测定纤维细度值为4.09,强度指数为2.44T,衣分率为32.3%。SJ-4的农艺特性是:对黄萎病和缺钾有高度耐性,纤维强度大,纱线强力高,种子榨油的特性也比以前各品种为优。二、安德逊克来敦种子公司的品种1.佩马斯特266 丰产、早熟、抗风暴,对黄萎病的抗性优于高原其它品种。在这几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目前常规粳稻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只占历史上可种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面积披杂交籼稻代替,而近年杂交籼稻优势下降、病害加重,作双晚栽培更因穗期不耐低温,不能稳产保收。“七五”期间我省推广杂交粳稻34.96万亩,平均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总增优质稻谷1748万公斤,增值千万元。特别是1989、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成立以来,在“1038”示范活动推动下,经两年努力,示范范围扩大,产量水平有所提高,制种技术和产量也有新的突破,组织管理上有了新的经验,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杂空间精…  相似文献   

7.
2001年新疆棉花新品种大田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新疆棉花区域试验中棉纤维品质表现优良的几个优质、抗病、早熟棉花新品种(系)的早熟性、丰产性、品质特性等性状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鉴定,为这些棉花新品种(系)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满足棉花生产对优质、抗病、早熟棉花品种(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繁育推广棉花新品种,是把育种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由于品种普遍具有相对性、两重性、时间性、区域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品种是对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而言,不同时期对品种的要求不同。从生产的角度看,希望不断有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好,并适应不同种植方式需要的新品种更换老品种;而从良种繁育的角度看,则希望品  相似文献   

9.
七、植棉者种子协会品种 1、种协74 早熟丰产,耐早抗风暴,抗黄萎及角斑病。水肥条件充足时每英亩可产皮棉1—1(1/2)包(72—108斤/亩)。绒长1—1(1/32)英寸(25.4—26.3毫米),纤维强  相似文献   

10.
《江西棉花》1995,(1):11-12
“建立棉花三高良种示范基地”项目工作总结九江县“棉花良种示范基地”项目课团组1994年,在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有省棉科所、九江县科委、县种子站、黄老门乡政府、乡农技站等单位参加的联合专项课题组。在九江县黄老门乡红光村第5组建立了全省棉花“三高”良...  相似文献   

11.
云南甘蔗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以来,云南组织了大规模的甘蔗高产高糖新良种推广,2001—2004年,已累计推广51.2万hm^2,其中2004年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0.2万hm^2,使全省良种覆盖率由2000年的19.02%提高到85.1%,基本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提升了云南蔗糖产业的竞争力。从国内外引进甘蔗品种材料126个,初步制定了规范的甘蔗病害检测方法、标准,以及规范的甘蔗进出口检疫和疫情检测程序;通过试验示范筛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材料23个,为甘蔗新品种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丰富的种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
茶树是我省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我省自然条件优越,宜茶山地面积广阔、全省茶叶种植、加工、经用的相关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茶叶出口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7500万美元.茶业是福建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省现有茶园严重老化,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种茶比较效益低。为了提高茶园产出效益,实行科技兴茶,转化科研成果,省“跨越计划”建立了优质高效茶树新品种及茶叶无公害生产示范项目,向全省茶区辐射推广。 1、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项目选用福…  相似文献   

13.
我县位于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地跨巢湖南北两岸,是一个丘陵地区,大部为砂质壤土、黄粘土和部分黑粒土。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60℃左右,最高42℃,最低零下7℃,无霜期240—260天,始霜期十一月上旬,终霜期在次年四月上、中旬。年雨量1,160公厘左右,多集中3—6月,常有春霪伏旱和秋涝的特点。我县是个新棉区。原来种粗绒棉,棉田面积很小,产量极低。1959年在大跃进的1958年107,000  相似文献   

14.
正值各地棉花满仓、丰收捷报频传之时,来自省内各重点产棉地(市)、县及示范推广点的39名代表于1991年12月13~14日在德安县城欢聚一堂。江西省科委、省农牧渔业厅、省棉办、省种子站等主管和业务领导部门,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派员临会指导;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刘极灿同志专程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德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热情欢迎各位代表的到来。会议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召开,由该所党委书记丁俊同志主持会议。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5.
抗逆增产剂在棉花上的试验、示范工作总结1994年经师科委引进K-2型抗逆增产剂,分别在良繁场、种畜场、三、四、五场等五个点试验、示范。抗逆增产剂全部用于棉花拌种。种子处理,按亩种子量将抗逆增产剂一瓶稀释后拌种,拌种后闷种24小时后,晾干播种。本试验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繁育和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六项解决办法 ,强调在保证育种者种子质量的基础上 ,要严把良种繁育过程的五道关 ,保证繁育种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鲁棉1号是80年代初我省的当家品种,也是当时全国自育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品种,鲁棉1号的普及推广,为改变我省棉花低产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纤维内在质量较差,质级不符,纺纱成本  相似文献   

18.
几个自育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我所几个自育 良种在生产上的表现和示范推广现状,体会到品种示范推广上,具有综合优良种性是基础,蔗糖生产良性运行是保证;玫投入是。因此,今后要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科研人员必须继续培育出有核心化和区域化的甘蔗新良种,解决源头之水问题;进行良种示范和技术指导,加强横向联系;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发挥行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筛选出的秀水114、秀水134、秀水08三个晚粳稻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统一供种率,开展因种栽培试验、组装集成技术,建立高产示范方、实施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等措施,提高新品种应用覆盖率,使2009年和2010年平湖市晚稻平均单产分别达到559kg/667m^2和553kg/667m^2,200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陈勋  贾尚智  闵彩云  金孝芳 《茶叶通讯》2011,38(3):32-33,35
湖北产茶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经过近年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茶叶产值位居第4位。建国以来,尤其近20年来,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及技术推广部门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