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棉花枯萎病菌接种及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病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遗传背景一致而抗病性不同的岱16变异品系和抗病品种中12,研究了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及用枯萎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的病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枯萎病菌后,病株茎部导管及薄壁细胞中有枯萎菌丝存在。发病严重的感病品种原岱16有菌丝的导管数最多,抗病品种早熟岱16抗最少。所有品种中均出现胶状物或侵填体堵塞导管,这种现象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茎及叶柄导管内也出现侵填体或胶状物堵塞导管,抗病品种茎部导管堵塞快。  相似文献   

2.
浙江水稻稻种病原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2000年间对以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为主的稻种病原细菌开展了种类、频率及传病率的研究。从303份稻种样本中分离出3906个菌株,经菌落形态、细菌学、致病性测定后获得201个致病或弱致病菌(占总数的5.15%)。选出致病及非致病代表菌株299个连同23个对照菌株用Biolog进行证实。结果表明种子上所带的病原细菌涉及到6个致病细菌种和5个弱致病种。平原稻区存在较多致病细菌种,山区较少,但两地均以弱致病细菌种占优势;丘陵的强致病细菌种的分离频率显著高于平原与山区。在稻种上携带的11个细菌种中,人工接种和自然感染的病稻种均能引起传病的有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Pseudomonas fuscovaginae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相似文献   

3.
小麦苗枯病菌的ITS分析及PCR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苗枯病菌(Clavibacter fangii,Cf)是引起小麦细菌性苗枯病的病原,本研究用16S~23S rDNA间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L1(5'-AGTCGTAACAAGGTAGCCGT-3')和L2(5'-GTGCCAAGGCATCCACC-3')扩增Cf和其它相关细菌的基因组DNA;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将所获序列和其它已报道的细菌ITS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后设计出Cf的特异性引物I1(5'-TGCCAAGTCACACTGAGACGA-3')和I2(5'-CAATGATCTACCACCCTCCGA-3')。此引物可以从Cf中扩增出351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参试的21个细菌PCR反应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小麦苗枯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此外,本研究对多种植物病原棒形杆菌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相似文献   

4.
菌株JK23为本实验室耐辐射微生物资源库保藏的1株耐辐射芽胞杆菌,通过系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JK23为贝莱斯芽胞杆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JK23对多种植物病原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香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ria 39.68%、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C-F5 37.5%、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 50.0%、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C-F11 53.85%、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73.3%、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 100%、核桃腐烂病菌Cytcospora sp.100%。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株JK23能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引起菌丝畸形、膨大、固缩。通过基因检测及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结果分析发现,菌株JK23能产生多种脂肽类抗生素,其产物具有较强的溶血和排油特性。鉴于贝莱斯芽胞杆菌JK23产生的脂肽类活性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相似文献   

6.
对柑桔溃疡病苗化学治疗试验结果指出:病苗在1000~2000单位/毫升链霉素+1:100酒精的混合药液中浸1~3小时,便能把病苗治好。处理过的果苗,生长仍然良好。病苗在1:1000~1500的升汞水+1:100酒精的混合药液中1~3小时,也有同样的治疗效果,但苗木生长略差,死亡率略高。用链霉素、升汞水或波尔多液喷射经剪掉病枝叶,或不剪掉病枝叶的病苗,均不能把病苗完全肃清。对柑桔溃疡病的防治,许多国家(如南非、美国等),认为只有毁灭病株,才有可能彻底消灭病原。有时病菌能潜伏数年,如南非有一果园在1918年毁灭病株,1924年重种,当年又发生病害。因此,毁灭病株后,需要连续数年检查,证实无病,才能复种。  相似文献   

7.
由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引起的瓜类蔬菜蔓枯病是一种重要真菌土传病害,造成瓜类蔬菜生产上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蔓枯病菌DB-20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拮抗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蔓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的室内抑制作用,拮抗细菌和蔓枯病菌同时接种后,测定西瓜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拮抗细菌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 NF87-2对蔓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抑制率为81.6%,菌株NF87-2及其次生代谢物对蔓枯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4%和67.2%。蔓枯病菌DB-20处理的京欣一号西瓜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为48%和38%,菌株NF87-2+DB-20同时接种处理组的西瓜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为83%和82%。菌株NF87-2发酵液及其代谢产物对黄瓜蔓枯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81.6%和66.5%。辣椒溶杆菌NF87-2是一株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的拮抗菌株,有望开发成防治瓜类蔬菜蔓枯病的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8.
菠萝黑腐病又称凤梨基腐病,在我国主要菠萝产区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都有发生,是果实成熟及贮藏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也可侵害幼苗,引起苗腐。1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成熟的果实上。被害果面出现水渍状软斑,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果实,形成黑色大斑块。果肉变黑腐烂,并发出酸臭味。病菌可侵害幼苗,引起苗腐。开始,外叶枯黄,逐渐至内部叶片,用手拔时全部叶片与地下部分脱离,病菌还可从摘除顶芽伤口侵入,侵害嫩叶基部引起心腐。2病原  病害是由奇异长喙壳(Ceratocystisparadoxa)真菌侵染而引起的。子囊壳长颈外露,即肉…  相似文献   

9.
采用甲醇溶剂浸渍法提取了3种十大功劳茎干的化学成分,从中选择抑菌作用最强的植物,测定了其甲醇提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测试了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相比阔叶十大功劳和长柱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更强,且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和白叶枯病病菌等细菌以及玉米大斑病病菌、玉米小斑病病菌、甘蓝黑斑病病菌和香蕉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等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此外,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57.45%。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品种病理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株抗性品种(简称成抗品种)苗期感病阶段和感病品种接种后,病菌在叶片内扩展和繁殖速度快,叶片内部组织变态,导管内菌量多、菌体形态正常;成抗品种成株抗病阶段和全生育期抗病品种(简称全抗品种)与此相反,病菌在接种叶片内扩展和繁殖速度慢,叶片内部组织结构正常,导管内菌量较少.并出现了不同形态的物质,将病菌包围,菌体形状不规则,这些物质在健康叶片、成抗苗期接种叶片和感病品种病叶的导管中未观察到,其形成似乎与品种抗性表现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软腐病潜伏侵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厌气诱发24~48小时后,大白菜叶柄上可以出现由潜伏侵染的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引起的水渍状浸离斑。对病斑的邻近组织(病斑以上1~5毫米)断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指出,病原细菌最初是潜伏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的。这些细菌生长繁殖后可以消解螺纹导管间的薄壁部分,最后使螺纹松驰解体,再进一步扩展到邻近的薄壁组织为害,表现症状。叶柄表面没有任何自然孔口,但有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细微裂痕。细菌在完好的叶柄表面不进行分裂繁殖,但在裂痕附近有繁殖和堆积现象。细菌在叶片上的气孔附近没有明显的聚集和繁殖迹象。有菌的气孔会由于被刺激产生的胶状分泌物而阻塞。  相似文献   

14.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及第1真叶期用苯酚、水杨酸、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钾进行诱导接种,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的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比CK分别降低30%、0%、20%和20%;病叶率发别降低20.61%、6.80%、31.62%和20.72%;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21.73%、35.19%、59.61%和40.84%。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分别降低28.57%、42.86%、57.14%和28.57%;病叶率分别降低89.13%、63.13%、72.96%和82.75%;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91.15%、33.33%、55.99%和52.81%。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稻田土和病稻苗上分离的Fusarium equiseti,F.oxysporum,F.graminearumRhizoctoniasolani,接种在免疫育苗法和普通旱育苗法培育的秧苗上。免疫育苗的秧苗提高抗病力95.5%~97.8%。测定其秧苗接种病原菌后防御酶系的动态表明:1.过氧化物酶活性峰比对照提前36 h,且峰值高;2.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峰比对照提前4 h;3.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比对照高1倍多。同时免疫育苗秧苗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活性高。表现在:1.叶片叶绿素含量高(3.12 mg/ml)、光合作用强度大(887mol O2/g.h),因而干物质积累多;2.根系发达,单株根数比普通旱育秧苗多3.9条/株;3.根系色白有弹性,活力强,对α-萘胺氧化力达60μg/g.h,提高30%;4.束缚水含量达64.89%,显著高于普通旱育苗;5.根冠比比普通旱育苗高28%。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软腐细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白菜贮藏期软腐(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c)是城市冷库贮藏中严重的病害问题。据在南京市蔬菜公司冷库调查,常年因软腐病引起的损失达总入库量的40%。三年来,对不同来源和品种的外表完全健康的大白菜进行厌气诱发检测,结果在近500株被测的大白菜植株中,潜伏带菌率达99.6%。对10株大白菜的所有叶片逐张进行检查的结果表明,内、外叶片都有潜伏侵染的细菌存在。叶平均带菌率为47.7%,最高为82.8%,最低为4.5%。将叶片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1~3分钟,通常并不明显减轻叶片的腐烂。自然潜伏带菌的叶片,诱发发病后病斑多与叶脉作平行分布。对生长在两个试验区的共17个品种的大白菜分别进行潜伏带菌程度的比较,不同品种的大白菜在两块田中的潜伏带菌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对17个品种大白菜的发病情况,可将其分为较抗、中感和高感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7.
病毒病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在番茄种植新区发生严重, 疑似为种子带毒传播。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番茄种植新区的番茄病毒病样品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 RT-PCR验证的方法检测病毒种类;对番茄病果种子进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将病果种子播种后对种苗进行RT-PCR带毒检测。结果表明, RNA-seq高通量测序及RT-PCR检测到的病毒有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 TZSV)、番茄黄斑驳相关病毒(tomato yellow mottle-associated virus, TYMaV)、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透射电镜观察到种胚细胞及胚乳细胞中分布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病果种子播种28 d后的种苗具有病毒病症状, 通过RT-PCR检出TZSV、ChiVMV、STV, 检出率分别为60%、100%、80%。上述研究结果为TZSV通过种子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并为源头防控番茄病毒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桉树内生细菌群落变化与桉树对青枯病抗性间的关系,试验用加入抗生素的培养基继代培养尾叶桉组培苗,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了经抗生素处理后桉苗内生细菌的变化,并测定其对青枯病的抗性。结果显示,浓度为60 mg·L-1的氯霉素和150 mg·L-1的氨苄青霉素显著降低了桉树组培苗根部内生细菌的数量,但对茎、叶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没有影响。DGGE图谱显示,氨苄青霉素处理的桉苗与对照苗的条带基本一致,氯霉素处理后与对照条带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氨苄青霉素只影响了桉苗内生细菌的数量,氯霉素使桉苗内生细菌的优势菌发生了变化。对DGGE条带克隆测序和Blast比对发现,A、B、C条带的序列(KU363009、KU363010和KU363011)与GenBank中不可培养细菌的序列(KJ655389.1、KF006350.1和FJ832152.1)相似性分别为100%、99%和99%;D条带序列(KU363012)与不可培养的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 sp.)序列(LN878320.1)相似性达到98%。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处理后,桉苗青枯病的初发病时间与对照相比延后1~2 d,氨苄青霉素处理的桉苗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氯霉素处理的前6 d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之后发病率急剧上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可以减少桉苗根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并推迟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9.
阿坝州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5年在四川省阿坝州越夏区进行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该地区海拔2900米以上的晚熟小麦约2.5万亩,条锈病持续发生至9月下旬,为自生麦苗和部分早播秋苗提供菌源。自生麦苗的发病面积近3万亩,其中休闲地约2.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400—2900米地区,自生麦苗较多,发病较重;荞麦复种地约4000亩,主要分布在黑水、茂汶和汶川等地1700—2500米地带,自生麦苗较少,发病较轻。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秋苗发病面积约3.7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700—2950米地带,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不断发生流行,而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秋苗发病较重,菌源较多,这在越夏菌源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条锈菌在阿坝州又可越冬,构成周年侵染循环,常年流行,这不仅严重危害当地小麦生产,而且向广大冬麦区秋苗提供大量菌源。因此,综合治理阿坝州越夏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11~15个标样共111个分离物,接种在香蕉苗上,其后又从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这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NSP株系(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7个分离物)和不能侵染粉蕉的NS株系(高州代表分离物)。用Eco RI对8个毒源地的111个分离物DNA组分1进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高州分离物共15个和信宜分离物14个中的9个都可以被酶切,应属NS株系;而其余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5个都不能被酶切,应属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香蕉4个品种上,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