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超 《福建水产》1997,(4):27-30
三明地区推广罗非鱼养殖已经多年,但苗种供应不足一直是困扰罗非鱼在山区大力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过去通常是从闽南沿海调入,但罗非鱼种经长途运输后(12小时以上),体质下降,成活率低,导致其养殖效益不明显。为解决山区罗非鱼种的供应问题,从1993年5月开始三明市牧渔良种繁育场在沙县后底建立罗非鱼越冬基地,利用一口4.29亩的池塘(常年出地下水23℃,日出水量700吨)开展罗非鱼越冬保种试验,经过四年努力取得初步成果。特别是在1996年5月—1997年4月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越冬技术,在冬季池塘最低水温14℃(最低气温-1℃)时,单性罗非鱼仍能安全越冬,出塘单性罗非鱼种83.4万尾(6890公斤),越冬成活率由1995年的80%提高到90%。本文以1996—1997年的研究成果,提出报告。  相似文献   

2.
一、越冬鱼种进塘前准备 每年秋季,当自然水温下降到18~20℃时,罗非鱼就要进入越冬温室,我省一般在10月中、下旬。越冬鱼种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其越冬成活率,并且越冬鱼种处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如果管理不当,易患病死亡。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松浦鲤是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培育的优良鲤鱼新品种,我市于1993年开始引进并在枯榆树鱼场进行松浦鲤鱼种培育实验。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得出,松浦鲤鱼具有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抵温等特点。是适合我们本地区养殖的鲤鱼优良品种,具有推广价值。 1998年,我们在穆棱市鱼种场,下城子枯榆树鱼场共计80亩鱼池,放养松浦鲤夏花40万尾,以驯化养鱼方法饲养,培育大规格鲤鱼品种,经过培育,拼池后,平均亩单产675kg,总产54 000kg,秋片鱼种出池平均规格达150g,现将生产及越冬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喜高温,多数品种生存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水温24~35℃,因此,低纬度地区养殖需进行鱼种越冬。  相似文献   

5.
乔桂芹 《中国水产》2009,397(1):50-51
罗非鱼是热带性鱼类,耐寒能力比较差,一般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就会出现冻伤或冻死。为了来年能够继续养殖和生产罗非鱼,必须保存一定数量的亲鱼和鱼种,使其安全越冬,对此山东省德州市在多年罗非鱼种越冬培育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克遵 《齐鲁渔业》1997,14(2):32-34
1995年11月至1996年5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池塘鲈种自然越冬生产性试验,本文仅报告一口0.13hm^2微咸水池塘冬技术及效果,投入鲈种3000尾,越冬后出池2140尾越冬成活率71.33%,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增加2.9cm和29.7%,对池塘自然越冬与塑料大棚保温越冬进行了经济效益比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北方,罗非鱼的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是水库等大水面的网箱养殖。水库由于面积大,水体深,春季水温回升缓慢,每年需5月底水温稳定在20℃以上网箱才能开始放养罗非鱼。而池塘由于面积较小,水体又不与其他水体相连,水温回升较快,每年4月初水温基本稳定在18℃以上,达到罗非鱼的放养条件,二者时间差接近50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北方。罗非鱼的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是水库等大水面的网箱养殖。水库由于面积大,水体深,春季水温回升缓慢,每年需5月底水温才能稳定在20℃以上,网箱才能开始放养罗非鱼。而池塘由于面积较小,水体又不与其他水体连接,水温回升较快,每年4月初水温基本稳定在18℃以上,达到罗非鱼的放养条件,两者时间差接近50天。越冬罗非鱼的回放,就是将越冬罗非鱼种及时放养到池塘中,促进罗非鱼种迅速增肥增重,使罗非鱼种越冬养殖的效益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大力推广网箱养鲤,需要培育出大量的合格的鲤鱼种。但在我国“三北”地区,由于冬季结冰越冬池塘数量有限,如果不解决大面积大批量鲤鱼种越冬问题,那么推广网箱养鲤也会成为一句空话。1981-1983年我场曾利用网箱在水库进行了鲢、鳙鱼种越冬试验获得成功。随着网箱养鲤的发展我们于1985年进行了网箱越冬鲤鱼种的试验。在总结1985年网箱越冬鲤鱼种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正>罗非鱼与清道夫鱼均属热带鱼类。罗非鱼具有繁殖和抗病力强、饵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北方地区温泉水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清道夫鱼又名吸盘鱼、垃圾鱼,由于口下位有丰富的吸盘,因此常吸附在养殖池壁上,以舔食青苔和池中的残饵为食,是养殖池和水族箱中最好的清道夫。2013年我站在兴城高家岭的汤上  相似文献   

11.
2005-2007年,保定市罗非鱼良种繁育基地连续三年从青岛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引进吉富罗非鱼水花220万尾,通过培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试验表明,吉富罗非鱼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氧、抢食凶猛、饵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易捕捞、群体产量高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郑闽泉  陈国旺 《河北渔业》2007,(10):34-34,40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仅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其个体大,生长快,性情温顺,起捕率高,加上幼鱼体形奇特,体色艳丽,观赏性强.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种春季强化培育的放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红   《河北渔业》2002,(5):43-44
通过对我场2002年罗非鱼种春季强化培育的几种养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为期55~102d的养殖期内,以每667m~2放养鱼种1500~2000kg,放养规格35~40g的养殖模式的效果为最优,在此养殖模式下,各养殖指标分别为:耗电量1.0~1.6kw·h/kg,饵料系数1.5~1.8,每667m~2净产2500kg以上,日增重率0.53g/d。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运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对2700尾斑点叉尾[鱼回]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鱼回]苗种全长主要集中在15.5—17.5cm,体重主要集中在20~35g;体重与全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体重与全长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09X2.933。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原产非洲,因其适应性强、食性广、鱼病少、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优点,引起各国养殖者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世界性养殖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很多养殖户养殖罗非鱼。但罗非鱼作为热带性鱼类,其最低临界温度为12℃,  相似文献   

18.
尼罗罗非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 我市位于黑龙港流域,常年干旱少雨,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为了提高有限的淡水水面的利用率,促进我市淡水渔业的发展,我们在沧州市郊进行了尼罗罗非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并取得良好效益,每667m~2产鱼达到1664.5kg,创我市最高水平。现将有关技术管理作法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 试验池一个,面积1333m~2,池深3.5m,30米浅水井一眼提供水源,配有1.5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相似文献   

19.
<正> 三疣梭子蟹现已成为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养殖品种。近几年,我们利用秋季海捕的蟹苗在虾池中进行了梭子蟹的越冬养殖试验,养成时间为当年的9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该地区冬季海水表层水温最低为2℃,虾池中表层水温最低为-2℃,池水表面偶有轻微结冰。该试验连续进行了4年,养殖的梭子蟹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The dietary total and available requirement of tryptophan of Nile tilapia fingerlings was determin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ix hundred fish (3.4 ± 0.0 g) were fed diets containing 296.4 g/kg of crude protein and 14.1 MJ/kg of digestible energy. Five extruded diets containing 2.5, 3.0, 3.4, 3.8 and 4.2 g/kg of total tryptophan were evaluated. Fish were fed four times a day during 45 days. Final body weight, weight gain, feed intake, feed conversion ratio and net protein utilization of fish fed Trp 3.4 and Trp 3.8 diet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to fish fed Trp 2.5 and Trp 4.2 die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rate, whole‐body moisture and ash were observed. Whole‐body amino acid profile of fish fed different diets did not differ statistically (p > .05). Fish fed Trp 3.0 and Trp 3.4 diets showed higher tryptophan retention compared to fish fed Trp 2.5 and Trp 4.2 diets. Excepting blood glucose, no effects of dietary tryptophan on haemat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The dietary total tryptophan requirement of Nile tilapia fingerlings based on weight gain was estimated to be 3.4 g/kg (11.0 g/kg of dietary crude protein) or 3.0 g/kg of available tryptophan (11.0 g/kg of dietary digestible prot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