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由于表现出比单作在产量及其稳定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尤以对麦类作物研究较多。回顾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的研究成果,评述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并对产生各种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麦类作物混作的应用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系统的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和紫云英混作,在相同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油菜和紫云英混种的7个不同用种量(即混作密度)对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分枝特性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油菜2·1kg/hm2,紫云英6·75kg/hm2混作散播为较适宜的混作种植密度。在这种组合密度下既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菜产量和紫云英产量,还能为后茬作物增产提供较高的土壤肥力,为实现持续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及种植模式对盐碱地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丹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在重度盐碱地上仍能获得较高产量,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是单作苜蓿的3.70和4.90倍,是单作燕麦的4.27和7.80倍。粗蛋白产量是苜蓿与燕麦混作处理的4.5倍。不同种植模式中,燕麦和苜蓿混作时的脱盐效果最佳,水溶性盐总量较对照低6.13g/kg,且混作时作物鲜干比最大,适口性好,而且混作提高了鲜干草及蛋白质产量。单作模式中,燕麦脱盐效果最好,在盐碱地上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玉米混作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个不同株高的玉米单交种组配成两个混作群体,对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形态指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A·B混作增产3%左右,B·C混作增产7%左右;混作后茎折率较单作明显降低。分析表明,混作增产的原因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而当代杂种优势的作用对增产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傅金锋  宗亚芳 《种子》1998,(1):29-31
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特点的小麦品种组成单作、双作、三作和四作群体,研究了它们冠层中的气象因子和群体产量表现及气象因子与群体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作产量都高于其组份品种单作的平均产量,最高增产达15%,混作成员单作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它们混作的群体产量越高。气象因子中光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群体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光强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部光强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混作可使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例二叶和倒三叶光合效率提高,此为混作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明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间作措施的合理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单作为对照,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作较单作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尤其在温带地区。此外,在地面覆盖和豆科作物条件下,间作也降低了作物产量。然而,当降雨量超过600 mm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了29.6%。而当降雨量小于600 mm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了18.7%。年均气温也显著影响间作的产量效应,当年均气温高于20℃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了55.1%,长期间作(>5年)有利于提高产量,然而当年数少于3年时,间作较单作却降低了作物产量。高有机质含量(>20 g/kg)和低有机质含量(1 g/kg)条件下,间作均不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与此类似,当土壤全氮高于1.5 g/kg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48.6%。间作对作物产量的降低幅度在pH 6.5~7.5时是最大的。当土壤有效磷、氮和钾含量分别为>30 mg/kg、 <50 mg/kg和50~100 mg/kg时间作较单作降低作物产量。因此,间作的产量效应受气候、试验年限和土壤性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土地当量比的实质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玉华  张立峰 《耕作与栽培》1999,(4):64-64,F003
土地当量比是种植制度中一重要概念,目前在间混作中已有初步应用,但不同文献对其定义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当量比的实质,并拓宽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对基本作物群体土地当量比的实例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土地当量比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外施用钙肥对苹果树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产品中的钙含量是人类钙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施钙能够提高植物性食品中的含钙量,从而有利于人类健康。若植物新根生长受阻或蒸腾作用减小,作物中钙的含量急剧降低,这样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对作物进行根外喷施钙肥,能够快速有效的补充植物对钙元素的需要。本试验通过在苹果的开花期、结果期以及膨大期连续三次叶面喷施不同含量的钙肥,测出喷施含钙量为160g/L钙肥的苹果树的每公顷产量较对照清水的增产5666.6kg,增产率达14.4%,并且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在喷施含钙量为120g/L的钙肥的苹果树的每公顷产量较对照清水的增产4888.8kg,增产率达12.4%,并且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水稻在粮食作物中的生产水平较高,大面积生产中,平均单产在千斤以上已不罕见。目前的生产水平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其产量要投入较以往更多的物质和能量。然而,产量水平越高,单位投入的增产效果越小。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得不偿失。因此,在较高产量水平条件下,如何再提高水稻产量是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叶面宝这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问世,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一条经济、简  相似文献   

10.
旱地棉花混作栽培调控效应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旱地的关键问题是缺水,而解决水资源则相当艰难。因此,只能从提高降水利用率出发来增加作物产量。三伏期中大旱是旱源地区最易出现的问题,此期正值棉花生殖生长的高峰期。棉花品种的花铃期比较集中,单一的品种花铃期若与干旱期相吻合,对棉花产量影响甚大。为此,1991年笔者企图通过不同品种混作栽培,调控以上矛盾,使有限的自然降水生产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1.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 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 250 kg 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2.
中迟熟水稻杂交种选育一直是贵州省水稻育种工作的重点,生产上中迟熟生态区应用的品种也较多。以代表贵州省最新育种水平的2007~2008两年区试迟熟组各育种单位选育参试新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1.0和高稳系数(HSC)分析法对产量和主要性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参试品种水平予以分析评价,提供迟熟水稻新品种市场信息,推荐未来生产主导品种或接替品种,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3.
广西旱地占耕地面积37%,一般土壤较瘦瘠,排灌条件差,年降雨量虽丰(1250~1750毫米),但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岩溶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37.8%)漏水严重,因而常年有旱象,加之对旱地投入少,栽培管理粗放,致旱地作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之下。从目前广西的旱地作物产量及变种指数水平看,根据本区的气候、劳力(农村劳力占总劳力89%,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作物等资源条件,旱地作物增产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开发广西旱地生产,对提高旱粮、经作产量,促进以农产品为源料的轻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丰产性既是衡量作物品种经济性能的基本内容,也是在生产实践中确定品种应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因此,辨析其概念,并探讨相应的研究手段,将有益于生产部门选用品种和科研部门制定育种目标。笔者认为:丰产性应是指作物品种在现实生产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产量水平。作物的产量是品种的基因型与特定的环境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可见对产量性状的评价离不开环境条件。品种间对地点、肥水、光温、病虫害等各类环境因素的反应特性均有所不同,此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本试验,旨在明确吡虫啉600g/L悬浮种衣剂(高巧)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合适的使用剂量对种子的安全性、作物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等,为该产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玉米密植程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9个玉米密度试验的资料,论述了:(1)不同密度下玉米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回归方程;(2)不同密度下玉米40个性状项目的变化规律及其回归方程;(3)生产水平及肥料数量对玉米密度的影响;(4)不同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小气候特点。供试密度从每亩1,000—8,000株。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与黑麦草混作,ARL;冬闲处理,CK)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替代化肥氮比例,2016年为28. 98%~39. 68%,2017年为30. 55%~39. 47%,以AS处理较大,AL处理最低。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对水稻分蘖动态无显著影响,但各绿肥还田处理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模式间差异明显,2016年早、晚稻均以AS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3%和8. 5%),其次是AR处理(分别较CK增产6. 0%和7. 1%); 2017年早、晚稻均以AR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2%和5. 5%),其次是AS处理(分别较CK增产5. 5%和4. 7%)。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各处理在年际间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AS和AR处理表现较好。可见,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且以紫云英单作和紫云英+满园花混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作物的间混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作物稳产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种植模式。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第二大玉米产区,在全国粮食生产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形势严峻,面临风灾、旱涝、高温等自然灾害。鉴于单一品种抗性的不全面性和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单一品种不能抵抗所有灾害。为此解决单一品种遗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肥料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约化农业生产在创造了粮食的高产,同时也造成了养分等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通过对典型农区肥料利用现状的调查和了解,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制定技术规程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曲周县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肥料利用现状的调查,发现在习惯管理模式下:(1)冬小麦平均产量为5.9 t/hm2,夏玉米平均产量为7.6 t/hm2,是典型的中产区;(2)氮磷过量或超量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氮肥在生育期之间的配比不合理,表现为前氮较重;(3)轻视钾肥使用,特别是玉米季施钾较少,极少施用有机肥和微肥;(4)习惯管理模式下,适宜施氮量是在239~242 kg/hm2,产量为456.3~456.9 kg/667 m2,氮素的偏生产力25.0 kg/kg,氮素利用效率较低。小麦产量达到545 kg/667 m2时磷肥的偏生产力最高,需要很高的施磷量才能达到。基于高产和高效考虑,当地管理模式下夏玉米季适宜施磷量是65 kg/hm2。推广氮素分期调控技术等科学的施肥管理措施,才能在当地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0.
混作是千百年来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小麦又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综述了不同小麦品种混合种植产量增加的机理,概述了现有的小麦混作的模式及其不同品种的配比原则,以及小麦混作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未来小麦种内混作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在小麦种内混作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提高混作小麦复合群体的生产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