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促进作用比Na+明显,而且还证实N.bombycis孢子在人工发芽过程中的完全发芽时间为60mi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表面蛋白提取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的提取法研究表明,在微孢子虫的纯化中采用蔗糖法,甘油法及Percoll法,结果Percoll法是纯化微孢子虫的理想方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采用高盐法,碱法及SDS法提取,其蛋白量的OD值分别为0.094,0.021和0.268,SDS法提取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宿主范围以及感染致病机制,试验采用属于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门的动物—蚯蚓作为被感染对象,使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对其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并统计蚯蚓的感染和死亡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体内微观变化及微粒子孢子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蚯蚓的感染能力较强,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8.6×107个/mL。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 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孢子虫对蝗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106个/mL.  相似文献   

7.
家蚕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0年秋从四川省阆中蚕种场种茧育家蚕(Bombyx mori)幼虫分离出一种不同于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的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该微孢子虫对蚕的寄生性强,侵染蚕幼虫的绢丝腺、马氏管、肌肉、脂肪体及中肠等组织。孢子为卵圆形,大小3.8~4.1×2.4~2.6μm,极丝长126±8.35μm(113~140μm),在抱予形成期产孢体(7~9×3~4μm),以二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极丝一般为单层绕成14~15圈(偶有16圈),倾斜角40°以上。  相似文献   

8.
柞蚕微孢子虫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6种人工发芽方法研究了柞蚕孢子虫孢子发芽条件。试验发现,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KHCO3 K2CO3法发芽率最高,达78.86%。在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 和Na^ 对其有促进作用,并且K^ 对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Na^ 。Ca^2 和Mg^2 则对孢子发芽有显阻碍作用,CO3^2-有协同促进作用。而且,还证实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在人工发芽过程中的完全发芽时间为10min。经固定染色后发现孢子发芽前后的形态发生变化,并能观察到弹出的极丝。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较强,致死率高,其致死中量(ID50)为:1.5×104个/m 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个/m 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7.8%,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6.4%,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的显著致病能力,由此探索了家蚕微孢子虫作为生物农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孢子石和MC1两种孢子超微结构差异显著。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外壁,质膜均只见一层结构,极膜呈封闭锥体,膜的层次清晰,极丝平均13圈,极丝与孢子中轴倾角41°左右;MG1微孢子的外壁有3层结构,质膜分2层,极膜层次不清,极丝平均11圈,极丝也孢子中轴倾角45°左右,极泡有许多大的颗粒状物。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 ,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 30 K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微孢子虫是一种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真核生物,几乎能感染所有生物,包括人类。极管作为微孢子虫特有的侵染器官,主要由极管蛋白组成。极管蛋白在微孢子虫侵染宿主与稳定孢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表达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极管蛋白2(NbPTP2),分析其在成熟孢子极管上的定位特征,为深入研究极管蛋白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克隆家蚕微孢子虫NbPTP2。利用Expasy、SignalP 4.1、TMHMM Server V.2.0和NetPhos 3.1 Server等在线软件对NbPTP2的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理论分子量、等电点、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和磷酸化位点。此外,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不同种属微孢子虫极管蛋白2的系统进化树。通过克隆NbPTP2,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pET32a(+)-NbPTP2重组表达质粒。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中,IPTG诱导异源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印迹检测NbPTP2在成熟孢子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析NbPTP2在家蚕微孢子虫成熟孢子中的定位特征。【结果】成功克隆并获得长为834 bp的NbPTP2基因序列,该蛋白编码278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质量为30.9 kD,等电点为9.39,无跨膜结构域,N端存在信号肽,具有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虫NbPTP2与西方蜜蜂微孢子虫NaPTP2、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PTP2的亲缘关系最近。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bPTP2编码的蛋白质在成熟孢子的孢子总蛋白中有表达,分子量大小约为39 kD。IFA定位特征分析结果显示,NbPTP2能定位于家蚕微孢子虫的整条极管上,证实其为一种极管蛋白。【结论】明确了NbPTP2与其他微孢子虫极管蛋白2的亲缘关系,NbPTP2在成熟家蚕微孢子虫中有表达,且能定位于微孢子虫发芽后的整条极管上。研究结果可为极管的结构解析与极管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月季花粉离体萌发液体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月季品种‘Sorbet fruite'的花粉为材料,通过单因子试验比较了液体培养基中蔗糖及B、Ca、Mg、K对月季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利用L_(25)(5~6)的正交试验,比较了蔗糖、Ca(NO_3)_2·4H_2O、H_3BO_3对月季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Ca(NO_3)_2·4 H_2O和蔗糖×H_3BO_3的交互作用对‘Sorbet fruite'花粉萌发有极显著影响。适宜培养液为蔗糖20%+H_3BO_3(50~100)mg/L+Ca(NO_3)_2·4 H_2O(100~200)mg/L。在适宜的培养液中加入30%的PEG-4000,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蒿柳的花粉萌发特征,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和培养基对蒿柳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均影响蒿柳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20~25 ℃是蒿柳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1 500和2 000 lx是蒿柳花粉萌发的最佳光照强度。正交试验中,一定质量浓度的蔗糖、H3BO3及pH值均可显著影响蒿柳花粉萌发,3个因子最佳组合为蔗糖100 g/L、H3BO3 200 mg/L,pH5.0,在光照强度为1 000 lx,温度为25 ℃时,萌发率高于48.8%。利用试验筛选出的蒿柳花粉最佳离体培养组合培养花粉,并与花粉在柱头上活体萌发相比较,二者花粉管长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苦瓜花粉体外萌发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研究了培养基中蔗糖、Ca2+和硼酸3浓度对苦瓜花粉体外萌发的影响,获得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苦瓜花粉萌发率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通过模型寻优获得了适于苦瓜花粉体外萌发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3种成分对苦瓜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蔗糖、硼酸、Ca2+.在本试验条件下,苦瓜花粉萌发率大于73%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质量浓度8.0%~8.8%,硼酸浓度1.59~1.84 mmol/L,Ca2+浓度2.98~3.44 mmol/L.  相似文献   

17.
栽培小菊和几种菊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南京野菊、毛华菊和栽培小菊品种43-2、46-1、48-2为试材,研究了菊花和菊属植物花粉的离体萌发最适培养基配方、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南京野菊和毛华菊花粉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是ME3 300g·L-1PEG1500,最高萌发率达54·1%和46·3%;栽培小菊46-1和48-2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为ME3 300g·L-1PEG1500或ME3 200g·L-1PEG4000(两者差异不显著),最高萌发率达25·3%和29·3%。硼酸和Ca2 对花粉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花粉管的质量,花粉管长度适中、较直且粗;蔗糖对花粉萌发的作用不显著。固体和液体培养对南京野菊、毛华菊和栽培小菊43-2及48-2花粉离体萌发的作用差异不显著。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南京野菊、毛华菊和小菊43-2及48-2的花粉萌发率均逐渐升高,尤以栽培小菊的升高幅度最大;黑暗和光照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防治蜜蜂孢子病的关键是抑制蜜蜂微孢子发芽。分四部分对此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探索了分离纯化蜜蜂微孢子的方法,试验证明Percoll法分离的孢子均匀一致,无杂质和杂菌,适合后期试验要求;第二部分探索了蜜蜂微孢子人工发芽的最佳方法,试验证明KOH法孢子发芽率高,污染率低,为最佳的发芽方法;第三部分探索了蜜蜂微孢子人工发芽的最佳培养基,试验证明pH7.8的PBS发芽率最高,为最佳发芽培养基;第四部分探索了EM对蜜蜂微孢子体外发芽抑制作用,试验证明EM对蜜蜂微孢子体外发芽有较强的抑制的作用,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矮牡丹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矮牡丹花粉活力及花粉萌发特征,结果表明:硼酸和蔗糖对矮牡丹花粉离体萌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附加硼酸0.06 g/L和蔗糖80 g/L的培养基上矮牡丹花粉离体萌发率最高可达74.6%;矮牡丹花粉萌发可分成萌动初期,萌动后期、萌发前期、萌发中期和萌发后期5个阶段:矮牡丹花粉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会出现2个萌发高峰时段,而在不同浓度硼酸和蔗糖培养基上其萌发高峰时段出现时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16~28℃较适宜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量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中28℃最适合菌丝的生长。4~28℃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最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8℃。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的孢子活力有明显影响,4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孢子活力明显下降,60℃以上时孢子失去活力。说明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均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