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金珍,女,汉族,1976年10月生,江苏省吴江市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木材学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木材保护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木材保护研究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工业学院,同年免试录取为该学院硕士研究生,后转为硕博连读生,2001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作为校际合作交流的特别研究生前往日本岛根大学材料科学及自然资源学部留学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3月前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1月回国,被破格提升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200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
李镇字,男,1938年4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同年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研究生.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科委国家发明奖林业组评审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林业组顾问;1986-1992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昆虫学报>编委、林业部森林保护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网幕毛虫防治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常务理事、<林业科学>副主编、颐和园植保顾问.  相似文献   

3.
张志翔,白族,1960年4月生于云南省大理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林业专业,获农学学士,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从事森林植物方向的研究,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1999年,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植物系统与进化方向的理学博士学位.1982-1987年任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树木学教研组助教,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9年回国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讲授本科生的"森林植物学"、"树木学"、"生物观测"和"认知实习";为研究生开设"植物形态与系统学"、"植物生殖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森林生物识别与鉴赏"等课程.  相似文献   

4.
张志毅,男,1958年12月生,云南省人,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级跨世纪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业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之后,师从于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朱之悌院士,先后攻读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林学院进修学习.他一直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工作迈出新步伐○邹积君1984年,内蒙古林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期硕士研究生,标志着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成为全国最早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林业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院已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硕士生导师14...  相似文献   

6.
《防护林科技》2006,(5):F0003-F0003
潘辉(1968-),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研究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员。现任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红树林生态系国际协(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nsrove Ecosystems)终身会员、福建省林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漳州市现代农业“789”人才工程顾问、泉州市农业科技专家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牛导师.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基于3年的培养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导师配置和专业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对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职业导向不明显、研究方向过于综合、导师配置模式不合理、学位论文(设计)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分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的具体标准并完善相关要求等,从而使所培养的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孙保平,男,1956年1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市,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云南林学院(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水土保持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1988年在原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聘为北京林业大学二级教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而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所占比例高、学位授予权点覆盖地域广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趋同,定位模糊;报考人数不足,生源质量堪忧;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环境;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低等。为此,地方普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首先,对地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定位,并基于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其次,实施轮转实习和师生双向选择,以稳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第三,组建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加强地方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农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逐年降低、就业时间由毕业前移至毕业后、就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就业取向更趋理性化等情况,紧密结合农科院校研究生的实际,提出改善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全面了解硕士研究生的读研目标和成长特点,对其实行个性化辅导和针对性培养;搭建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新平台,在活动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施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记录写实和评价制度,构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认知培养,发挥导师的作用,建立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经济林研究》2010,28(2):F0002-F0002
陈永忠,1965年8月生,广西横县人。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林木遗传育种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85年中南林学院经济林专业毕业,1997—2002年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赴瑞典农大研修。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林业局“劲松奖”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农业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农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逐年降低、就业时间由毕业前移至毕业后、就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就业取向更趋理性化等情况,紧密结合农科院校研究生的实际,提出改善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全面了解硕士研究生的读研目标和成长特点,对其实行个性化辅导和针对性培养;搭建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新平台,在活动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施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记录写实和评价制度,构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认知培养,发挥导师的作用,建立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程金水,男,汉族,1935年12月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1958年就读于南京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1963年师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在陈院士的指导下迈入了玫瑰花研究的门槛,是陈先生培养的第1位硕士研究生,也是建国后园林植物专业的第1位硕士研究生.1963年3月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董源,男,1941年7月生,山西襄汾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82年北京林学院林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2002年任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林业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林业图书情报工作>(季刊)常务副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起任国际林联S6.07学组成员.现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兼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大典·林业典>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被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专家库.共发表论著60余篇(部).  相似文献   

15.
《防护林科技》2011,(6):F0003-F0003
闫德仁,男,1962年生,内蒙古通辽市人,研究员,博士,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长,中共“十七”大代表,自治区领导联系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自然地理方向),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深人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自治区“321”人才...  相似文献   

16.
潘辉(1968-),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研究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员。现任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红树林生态系国际协(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ngrove Ecosystems)终身会员、福建省林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漳州市现代农业“789”人才工程顾问、泉州市农业科技专家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潘辉同志主要从事森林培育、资源管理、森林和湿地生态的研究及科技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质量为导向对原有的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考虑专业特点又适应特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为此,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在校生、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技能课程)、学术训练、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就业倾向、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问卷调查;从就业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专业技能培养、从业资格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不够、对林业行业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对林业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有较高的要求以及注重毕业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社交能力等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从林业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分配改革、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导师与学生间互动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是以培养方案为依据,由校内外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在一定保障措施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自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以来,与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获得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教师的科研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获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教育》2005,(5):F0003-F00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始建于1938年;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1986年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进入国家“985”科技创新平台,并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联合培养基地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托,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着林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实践经费划拨不足、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够以及基地的设施不完善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提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一是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0.5+1+0.5”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实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优化间的相互促进。二是遵循分级管理、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高校与合作单位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职责;制定现场实践管理制度,加强林业硕士基地学习和实践的管理。三是通过完善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办法和制定校外导师的聘任办法以及定期联合开展工作评估和绩效考核等,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奖励或惩罚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奖惩机制,实施有效管理,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效能,从而更好地促进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四是加大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