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3.
木薯间套种春大豆不同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在岑溪适宜与木薯间种的春大豆品种,提高春大豆与木薯间种的单产和良种普及率.2011年引进5个由广西农科院提供的大豆品种和1个本地种进行木薯间种春大豆品种筛选试验.试验显示:广西农科院提供的大豆品种均比本地种增产,以桂春8号最高,其次是桂春11号、桂早2号;木薯间种2行大豆比间种1行大豆产值效果显著.在岑溪可试行推广桂春8号、桂早2号和桂春豆11号;推广桂春8号、桂早2号间种2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良种区域试验综合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广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考种、测产、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第一至第九周期的区域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鉴定了60个春大豆品种,评选出柳豆1号、桂春1号等35个优良品种,其中桂早1号(8901)、桂早2号(199)、桂春1号(桂313)、桂春2号(桂292)、桂春3号(桂4-228)等1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通过区域试验的一些品种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良品种的推广加速了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广西大豆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广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考种、测产、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第一至第九周期的区域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鉴定了60个春大豆品种,评选出柳豆1号、桂春1号等35个优良品种,其中桂早1号(8901)、桂早2号(199)、桂春1号(桂313)、桂春2号(桂292)、桂春3号(桂4-228)等1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通过区域试验的一些品种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良品种的推广加速了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广西大豆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选育高产且适合间套种的大豆新品种,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桂春3号为母本,中作97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成功选育适合间套种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区域试验代号桂610)。2009—2011年广西第十周期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 824.1 kg/hm2和3 060.0kg/hm2,比相应对照显著增产;间种条件下平均产量2 070.0kg/hm2,比对照(桂春1号)增产25.5%。生育期春播100d,株高45.1cm,主茎10.6节,分枝2.6个,单株荚数33.3个,单株粒数70.1粒,单株粒重13.7g,百粒重21.5g,蛋白质含量为43.44%,脂肪含量19.57%。2013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豆2013001号),适宜广西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给大豆品种耐阴性鉴定和耐阴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行比间作对黔豆08014、黔豆7号和天隆1号大豆品种鼓粒期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行比为2∶4、2∶2和2∶1模式下,随遮阴胁迫加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豆荚鲜重和单株产量呈递减趋势,且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但百粒鲜重变化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和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茎粗、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间作遮阴处理与净作间差异显著,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叶片数差异不显著;随间作遮阴程度增强,黔豆08014的株高先增加后降低,黔豆7号和天隆1号的株高呈递增趋势;遮阴降低了生物量和比叶重,从而降低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差异显著,库源比差异不显著。3个大豆品种中,黔豆08014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豆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试验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大豆产量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确定在垄三和小垄密植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对大豆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株高单株粒重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重地上部干物重单株粒数底荚高;在垄三栽培模式下,关联度顺序为单株粒重百粒重有效荚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地上部干物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 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 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著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著;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 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大豆耐荫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作物耐荫性评价的方法,分析不同大豆基因型耐荫特性,筛选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荫性评价模型。【方法】以3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遮光和自然光照2个处理。遮光处理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田间创设荫蔽条件,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在玉米植株长成以后,遮光率为70%;大豆清种作为对照。在成熟期调查主茎高(X1)、茎粗(X2)、主茎节数(X3)、分枝数(X4)、底荚高度(X5)、节间长度(X6)、植株重量平衡点(X7)、倒伏性(X8)、单株荚数(X9)、单株粒数(X10)、每荚粒数(X11)、百粒重(X12)、粒茎比(X13)和单株产量(X14)。根据遮光处理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各项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豆的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4个单项指标转换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87.68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荫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30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性的强弱划分为3类。第Ⅰ类属于强耐荫类型,第Ⅱ类属于中度耐荫类型,第Ⅲ类属于不耐荫类型。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大豆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D=-0.5495+0.2932X3+0.0592X4+0.1628X6-0.0244X8+0.5943X9+0.1345X12+0.8210X14(R2=0.9908),估计精度在93.67%以上,并筛选出7个鉴定指标,分别是主茎节数、分枝数、节间长度、抗倒性、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结论】30个大豆品种(系)被分成强耐荫型、中等耐荫型和不耐荫型3类,且主茎节数、分枝数、节间长度、抗倒性、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可以作为大豆耐荫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